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以杭州西湖为例探析隐逸文化:入仕与隐士结合,乃有志之士的追求

2023-09-10 03:23 作者:真MAX一线天道长  | 我要投稿

宋人李升曾经问过世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从这可以看出西湖在古代社会就一直是一个闲适的地方,在这里的生活是歌舞放松,不像其他地方纷争不断,饱受朝代更替之苦。


还有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在人们心中苏杭已经达到了与天齐名的地步,也说明了苏杭这两个地方在古代是多么令人心驰神往。

中国秀丽山河看江南,江南名胜数西湖。所以说西湖这个独特的地方也催生出了独特的西湖文化,那就是隐逸文化。何谓隐逸文化?


一、何为隐逸文化

所谓隐逸文化就是指不愿意入仕,更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每天游山玩水,不为世事而烦恼。可是这样的美好愿景毕竟只能是愿景而已。


用白居易的话来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牢落,朝市太喧嚣。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从白居易对于隐士的见解中不难看出,在古代虽然有隐士之心但是难行隐士之实。

而且隐逸文化大多发生在士阶层,普通百姓倒是很难见到隐逸文化。在士阶层隐逸文化非常盛行,尤其是到了两宋时期,隐逸文化已经完全地被内化,有志之士都变得闲适旷达,超然洒脱,不再仅仅局限于入仕为官,通过为政来实现人生抱负。


1、西湖园林空间上的隐逸文化

说到园林第一反应自然就是苏州,毕竟苏州园林的名气不仅国内在国际上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过在浙江杭州,西湖园林文化也是不容小觑的。


西湖园林的隐逸文化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那就是可以实现空间上的“入仕”与“隐士”的结合。首先西湖地处杭州之中,杭州自古又是江南地区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所以说杭州的经济自然也是数一数二的。

先不说在长三角地区走出过多少的商业巨鳄,就单从柳永对于杭州的描写就可以看出西湖之繁华,“钱塘自古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其中提到的钱塘就是指的杭州。


所以说杭州一直都是一个经济富饶的地方,不然江南又何来鱼米之乡的美称,既然杭州的经济如此发达,朝廷对于杭州的发展就不可能不管不顾,杭州就不可能脱离仕途的掌控。


因此杭州这个地方还是要考虑到入仕的问题,只不过杭州美景如画,又有了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所谓隐逸文化最向往的不就是有山有水,有美景有美酒的“天堂之地”吗,杭州西湖不正是这样一个地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由此可见西湖的美是一种天生丽质所赋予的,是不用经过后天的修饰就可以迷惑人心的美丽。


江南的婉约之内,雨巷之空寂,莲叶何田田的竞相比美在西湖之上都一一呈现,可以说对于江南的一切美好想象,在西湖都可以成为现实。


因此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结构给了西湖一种复杂的融合,皇家士人在此集会,文人墨客在此挥洒笔墨,隐士之人在此悠然自得。可以说西湖真正做到了“诗在山林,人在城市”的追求,也难怪白居易会说“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2、隐逸文化的精神象征

何为隐士?不过就是隐藏于世间,又不愿被世人所发现。何为隐士?不过就是有志之士报国无门,无处施展理想而失望所归不愿再被世事侵扰。


文人都会有一些清高傲骨的情结,他们最初也是怀着鸿鹄之志入仕为官,但是官场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和自己的政治追求迥然不同,自己在政治上的诉求一直达不到理想的状态,那么这些文人墨客或是失望而归,或是旷达心扉不再执迷于此,隐逸就成了文人有志之士的最终归宿。


说是逃避也好,说是追求精神富足也好,总之隐逸文化一直都是部分有志之士的追求。


其实早在北宋年间,西湖就已经成立了西湖诗社,士人经常在此聚会,饮酒作诗互相宽慰。

找到了同病相怜的朋友开心了就作一首“酒逢知己,琴遇知音”;对于人生命运放逐自然了就交命于天作一首“新酒在槽头醉,活鱼向湖上买,算天公自有安排”;或是早就顿悟人生终极奥义作一首“浮生大都空自忙,功,也是谎,名,也是谎”。


由此可见在西湖之上相互心照不宣的文人有志之士,他们的相聚于此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但都殊途同归期望着在这秀美之地隐世而居,从此了却功名利禄,了却理想抱负,只留下纵情诗酒,咏山赞水。


西湖第一个出现这种隐士情怀的人或许不知道,自己的一时想法居然成为了日后许多仕途不顺之人、壮志无门的有志之人的心之往之。


二、隐逸文化的诞生过程

世间万物的形成都有他的发展轨迹,隐逸文化自然也是如此,不可能无缘无故地隐逸文化就深入人心,成为那么多人向往的理想生活,所以隐逸文化也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


1、隐逸文化走向成熟

隐逸思想是与文化发展相伴而生的文化,文化开始兴起的时候隐逸思想就已经开始出现。在春秋时期孔子也曾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其中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一个好的国家,统治者是一个治国有道的人那么就可以选择入仕为官,如果国家是一个不得民心的国家,统治者昏庸无能的话,那就不如做一个隐士,远离仕途。


由此可见孔子都有这样的隐逸想法,更何况其他的人呢?与其一脉相承的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见隐逸思想在孔孟儒家文化里面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而且每一个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都会有相伴而生的隐逸文化,比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报国无门之人都遭受到了仕途上的打击,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的人生态度。


既然政治抱负总是遭到迫害,那么干脆不愿入朝为官只想游山玩水,这样的一种态度其实是出于一种消极的抵抗,只不过后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特有的一种追求精神享受的人生诉求。


当文化发展进入了唐宋盛世的时候,隐逸文化已经完全步入了成熟,这一点从层出不穷的唐诗宋词中就可以看出。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归园田居;“依山傍水盖茅斋,施买奇花赁地栽,深耕浅种无灾害”的闲鹤生活;“正花开玉梅千万株,鹤飞来老逋归与?”的无限渴望和期盼。

所以说隐逸文化的成熟,也是从一开始的一点一滴的失望积攒起来的,都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同样的“不积失望无以成隐逸”。


2、隐逸是必然的归宿

中国长久地处于封建统治之中,而封建统治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央集权,一旦出现了中央集权的现象那就说明,很多想说的话说不了,想做的事也做不了。


如果中央集权能够完全统治社会百姓,那倒也不失为一种发展模式,只不过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模式,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百姓都完全按照统治者的思想生存,那么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朝代的更替,政权的易主都和人们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有着莫大的关系,其根本的症结所在就是中央集权的特点和统治阶级的客观要求是一个互相矛盾的存在。

中央集权的特点就是皇帝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无论是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文化、伦理关系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皇帝一个人说的算。


而统治者的要求却是皇帝必须做到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无论是百姓还是皇室贵族要做到平衡状态,这一点对于专治的中央集权是矛盾的,也是不相融合的。


所以说有了这样的一个根本矛盾,就注定了皇权拥有者和黎民百姓有着不可改变的不平衡发展。


皇帝一般都是深居皇宫之中很少体会民间疾苦,所以皇帝和黎民百姓的沟通就只能通过士大夫等仕途人员,因此作为上传下达工作者的士大夫就成为了夹在中间的阶层。


皇帝的命令不敢不从,民间的疾苦不得不解决,这样长时间地处在左右为难的境地就会使得士大夫阶层的人很难做。

士大夫的使命是皇权的执行者,同时还要兼具压制皇权。这也是一个矛盾的问题所在,作为皇权赋予了特殊职能的人,自然要对皇权起到执行的作用,可是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又要为民作主,以“仁义礼智信”来修复皇权专治中的不足和潜在危险。这样的一种任务其实是很难完成的。


所以说很多的有志之士一开始都是踌躇满志地加入了仕途,可是经过亲身体验才明白这是很难实现的理想,因此慢慢地消极思想就会促使他们产生了隐逸想法。


在历朝历代都可以找到这样的典型代表,比如说数次被贬的苏轼,一心只想种豆南山下的陶渊明。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失望透顶而选择寄情山水的隐逸之人。

所以说隐逸文化从古至今都是一直存在的,也势必会一直流传下去,寄情山水就是隐逸文化的最大向往,而提到山水就不得不说到江南,江南以杭州最负盛名,杭州又以西湖享誉世界,所以说西湖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出隐逸文化的基本象征和内容,也是隐逸文化的集大成所在。


参考文献:

1、《宋词与西湖》


2、《西湖佳话》


3、 《唐诗宋词》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以杭州西湖为例探析隐逸文化:入仕与隐士结合,乃有志之士的追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