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何中国古代绘画中苦难现实类作品如此稀少?

2023-09-10 03:23 作者:真MAX一线天道长  | 我要投稿

中国古代绘画历史悠久,题材众多,常见的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众多题材彼此之间既独立,又具有一定的相互关联性,都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中国绘画。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同样与自然联系紧密,讲究天人合一的意境,很少有类似于外国绘画中关于苦难现实的精准刻画。

中国绘画在世界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并不因苦难现实类绘画类别的缺失而受到影响,虽然后代常遗憾于此,但从客观来讲,中国古代绘画很少描绘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是时代与古代绘画艺术家的共同选择,接下来,简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一、绘画的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绘画历史悠久,从最开始在岩石上的简单线条,经过各个朝代的文化历史的熏陶,中国有着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也起着不一样的历史作用。


实用功能

最早期的绘画一定是与实用性息息相关的,联系远古时期伏羲画八卦图的传说,这时的绘画有着社会目的性。当时的道德约束能力不比今日,人们便开始在青铜器上画上简单的文兽式样,通过鲜明的祥和与丑恶的对比,让民众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使民知神奸”便是当时时代最基础的绘画实用功能的体现。当时的艺术绘画作品比起唐宋时期,是写实的,接近于世界原本的模样,却多集中在“神兽”上,缺乏苦难现实类的刻画。


礼教功能与宗教功能

中国古代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礼教功能和宗教功能,“成教化、助人伦”,通过生动形象地绘画形象与色彩,达到了教化的目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注重绘画艺术中美与善的统一。


美是风景之美、人物之美、事件之美,善是内容之善,美与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将古代的绘画艺术限制在积极美好的一面上,绘画中的景物应当是美好和谐的,绘画中的事件应当是积极向上的,是道德的高处,是合乎古代“仁”与“礼”的要求。

在这种礼教功能与宗教功能影响下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作品,多是符合当时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审美意趣的艺术作品,以教化民众为目的,以陶冶情操为目的,自然没有过多关于底层百姓的苦难生活的刻画与描写,少有的苦难现实类作品也是如《明妃出塞图》等描绘统治阶层离别伤感的作品。


这并不代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不注重普通百姓的苦难现实,事实上,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歌颂劳动人民,揭露由于战争、统治阶级的无能导致民众苦难的艺术作品流传于世。


只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多采用诗歌等艺术方式来描绘苦难现实,就如著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诗,表现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于劳苦百姓生活的心痛与对贵族糜烂生活的痛恨。

二、社会制度影响绘画风格

中国古代的社会阶层划分、君主专制制度以及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模式对于绘画风格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画家较高的社会地位

中国古代社会将人按照“士、农、工、商”将人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地位,当时的画家处于“士”,也被称之为文人士大夫,作为较高的社会阶层的绘画艺术家,日常所见所闻自然也与自己的社会阶层息息相关。


缺少关于苦难现实类的绘画作品,不仅与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追求有关,应当还与阶级的局限性有很大的关系。当绘画作品的作画者与欣赏者都与苦难现实毫不相关,自然也就导致这类作品的匮乏。


人言可畏的王权制度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下,文人墨客就算君主的名讳都要避讳,君主的情趣爱好甚至可以影响整个朝代的兴趣爱好,更不用说关于苦难现实的描绘,这种有着极大的内涵意义的作品,甚至可以被称作为对君主管理天下的不满,自然是被绘画艺术家极力避免。

绘画艺术家为了迎合君主,自然不遗余力地刻画天下太平、繁华的景象,如若不然,也是在刻画更符合自己审美意趣的山水等,这也是中国古代苦难现实类作品稀少的原因之一。


三、儒释道文化的渗透

儒学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儒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影响了中国文化长达两千多年,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组成,以“仁”为中心的儒学文化,对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于深受基督教苦难思想影响的西方绘画艺术,中国绘画信奉的是“仁义与礼教”,认为绘画艺术不仅仅是一种陶冶情操的艺术作品,更应该起到教化民众的社会目的性。

在这种儒教思想的影响下,古代绘画艺术家将绘画作品与道德追求结合在一起,致力于追求和谐、优美的绘画作品,正如古语有言;“人品即画品,画品即人品”,在这种绘画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艺术家珍惜羽毛,多选择能体现自己悠远的情趣,高雅的志向的绘画作品,反而少了关注苦难的贫苦民众的道德使命。


禅宗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由佛教文化衍生出的禅宗美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提供了特有的美学影响,禅宗文化信奉自然的和谐性,认为心为物宰,不为物役,要通过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直觉来认识这个世界。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在经历禅宗美学的冲击之后,充满智慧的中国古代文人将禅宗美学与中国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无论是向往空灵、顿悟的禅宗美学,还是雅致的中国传统美学,在绘画方面,表现心灵成了当时的主流绘画风格,苦难的现实是他们不屑于仔细刻画的。


道家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道教自诞生以来,就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追求与情趣,道家思想崇尚隐逸之风,受到老子和庄子的“无为而治”之说的影响,与中国古代绘画结合在一起,使得当时的绘画风格明显偏向于更加隐逸、出世的风格之上。


四、审美意境的差异

偏向描写性的外国绘画

赏析西方的绘画艺术作品,可以找到很多关于苦难现实类的绘画描写,这与西方的宗教信仰有关,受基督教统治长达千年之久的西方社会,深受宗教神学的影响。

但是当知识分子在接受科学的熏陶之后,思想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自我怀疑,强烈的矛盾冲击,使得当时的西方艺术家有着与中国古代艺术家截然不同的艺术偏好。


一方面,西方艺术家在受到宗教的影响下,在瘟疫等灾难下,习惯性地受到宗教神学的影响,认为是由于信徒的不忠诚等原因,使得神惩罚人类,才降下灾难。


另一方面,受到思想解放的艺术家同时具备了思想上的反叛精神,知识分子在绘制神时,不再热衷于无情的神,而是将神拟人化,赋予神以人的情感,将人世间的苦难写实地摆在神的眼下,强调苦难现实的刻画描写,起到揭示和披露的现实意义。

偏向精神意境的中国绘画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到禅宗美学的影响颇深,向往充满意境的艺术风格,对于中国绘画作品而言,“留白”是重要的一步,通过无形之处,见有形之意,是独属于中国人民的“阳春白雪”。


抽象的描绘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最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段,不注重完全相近,而追求用寥寥数笔就刻画出一个物体最鲜明的特点,引导观赏者的思考,而非平铺直叙地将物品搬到观赏者眼前。


受到作画者的审美意趣与观赏者的社会地位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多是充满意境的阳春白雪,或者是描绘统治阶级与贵族阶级奢靡华丽生活的写照。

在知识分子心中,山林中砍柴的老翁,不是为生计劳累吃不饱饭的老人,而是隐居山林,悠然自得的隐士高人,在湖泊中撒网捕鱼的老叟,也不是外国苦难艺术家眼中出海打鱼面对风暴的形象,而是怡然自得的垂钓者,与山林完美地融为一体,构成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常见的一叶扁舟,充满禅意。


总结: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是中国艺术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为世界绘画艺术提供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时代、社会以及绘画艺术家的共同选择与限制,使得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在题材上不可避免地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对苦难现实类作品的深入研究,这无疑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但是同样的,过去的一切必然有着其存在的理由,当艺术家用辩证的态度去看待古代绘画艺术,从中汲取营养,用包容辩证的眼光欣赏,必将推动当今艺术发展,实现文化大复兴。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为何中国古代绘画中苦难现实类作品如此稀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