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飞鸟之路——兰吉特·马哈拉吉语录》转载8

2021-12-09 09:29 作者:金鱼的水-  | 我要投稿

注释:安德鲁·弗农

翻译:纯然的空

校对:无有

转载来源:公众号“一就是一切”(特别感谢授权)


八月:恩典与领悟

8.1 “大师说什么就接受什么,这就是恩典。”

当你还是一名求道者时,你被一股不受你控制的力量驱使。你别无选择,只能去寻找大我,因为没有别的事物会满足你。你觉察到了这股力量,你想花时间和其他也觉察到这力量的求道者在一起。那股力量被称作恩典。实际上,这是纯粹意识的神圣力量,并不与梵相分离。恩典就是上帝。每个人和每件事物都被这同一个力量赋予了生气,只是有的人比其他人更能意识到它。接受大师所说的话的能力,表示头脑变得越来越透明,越来越不抵抗恩典。

 

8.2 “没有什么要做的,只需要领悟。”

如果看看印度寺庙的塔或大教堂的尖顶,你可以看到它是按阶段建造的,底部更宽,然后逐渐变细,直到顶点。领悟也如此;起初包含许多时有矛盾的想法,但最终专注于一个单一的实相。最终的领悟即是关于大我的真知,其中包含了所有的领悟。为了触及大我真知,必须把“作为”和“做者身份”的观念弃置一边。领悟通过臣服于你内心运作的恩典之力而来。

 

8.3 “接受大师说的话,你将永远安息。”

通向大我真知的道路是一条增长平静与和谐的道路。当你将注意力集中于领悟大师的教导中所体现的真理时,矛盾就被消除了。当敞开心扉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更多的恩典。恩典一直都在。室利·罗摩克里希纳(Sri Ramakrishna)说过,恩典之风一直都在吹,你只需要扬帆起航。

 

8.4 “如果飞机晚点了,说这是我的选择,这是我的命令。”

越来越臣服或对神的恩典敞开心扉的结果之一,是你对所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越来越不担心。有一种直觉的认识,那就是所发生的事是注定要发生的,而且不会对你造成伤害。在这种心态下,当你在机场,飞机晚点时,你会说:“我很高兴,一切都是好的。”你不会抗拒所发生的事,你只会接受。了悟之人,知道他或她自己与神圣力量是一体的,也可以说:“这是我的选择,这是我的命令。”对于了悟之人来说,不存在个人意志或欲望,所以,所发生之事一直都是“我的选择”,无论选择是什么。

 

8.5 “你自己承担一切,不要责怪别人。”

如果你对别人感到愤怒,你就是失败者,因为你失去了心灵的平静。你可能觉得自己有道理,但通过表达愤怒,你是在屈服于小我对世界的观点,在其中,一切都必须为小我而安排得舒适和方便。最好你自己承担责任,说:“是我做错了一些事”, 并保持你的心灵平静。小我永远不会如实接纳事物,因为它没有能力去满足那些让它活着的欲望。因此,愤怒与责怪他人是很常见的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帮助维系了小我。

 

8.6 “扮演你的角色,无害,但要明白‘我不是这。我就是祂。’”

陈述了悟者看待世界方式的话语,成为了求道者的指导。马哈拉吉经常这样说。这句话就是一个例子。了悟者确定无疑地知道“我就是祂。”于是,对求道者的指导就是“领悟你就是祂。” 通过采用大师的思维方式,求道者逐渐成长为那份领悟。在这种情况下,大师知道他正在扮演角色,而剧本已经写好了。他为什么要挂念这件事?他扮演角色,但知道,担心或想像结果并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因此,他提出这种态度是为了让求道者的心平静下来。

 

8.7 “接纳所发生的事。不要与即将发生的事抗争。这样,小我就会消失。”

头脑的冷静和清明是(了悟)大我真知的重要先决条件。如果想要的东西不是它们原来的样子,头脑很容易烦躁不安。因此,接纳所发生的事是削弱小我的有力方法。通过恩典,接纳发生。小我维系其自身的一种方式,是持续将其意愿强加于自然发生的事。这里有一首古老的诗描述了这种情况:

一般来说,人是傻子,

天气热的时候,想要凉爽,

天气凉的时候,想要温热,

人总是想要不存在的东西。

 

8.8 “忘记所有的限制,成为祂,实相。”

你已经是祂,所以,如果你不觉得是这样的话,这是因为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努力一直是为了摆脱不真实之物。从来就没有必要变成真正的你。错误的观念,如“我是身体”,疑惑,如“我怎么可能是祂?”都是不必要的限制,马哈拉吉说要忘记这些。它们就像是心灵的清澈水面上的一层灰,而心灵的真正本质是纯粹意识。除去灰尘,大我就被清晰地反映出来,被体验为无限存在。

 

8.9 “拆掉你的心墙,你就变成天空。”

你已经是无所不在的纯粹真知。界限和分隔都是想像。空间处处都一样。无论是在房间里还是罐子里,空间仍然是空间。表面上的区别只存在于头脑中。通过与身体认同,产生了一种分离和局限的感觉,就像房间里的空间说:“我被关在这四堵墙里。”空间就是空间,在内也在外,但如果它想像自己被囚禁了,它就会有那样的感觉。小我就是这样运作的。领悟必定会到来,正如墙壁不是空间的限制,身体无法限制大我。无所不在之物无法被限制。

 

8.10 “如果你遇上麻烦,要理所当然地把它当作最好的安排。”

一切的发生都是根据神圣法则的自然运作,有人称神圣法则为上帝的意志。如果你是一名求道者,恩典就已经在你心中,也在你周围运作,你也可以确信,事件会自行安排,以便加深和加强你的道心。这是神圣法则的本质。有时,这意味着,艰难的情形或麻烦会在你最无防备的时候出现。然而,艰难困苦往往提供了一次机会,(让人)脱离对世俗之物的执着,或更加完全地臣服于神圣意志,所以它们都是积极的体验。有一句尼泊尔谚语:“一切障碍都是来自古鲁的祝福。”

 

8.11 “领悟应该如此强大,以至于它不会被任何念头打破。”

马哈拉吉在这里表明了修行的目的。了悟的基本法则或方法是,一旦你从大师那里听闻“我就是祂”的真理,就要牢记这一真理,无论何时,只要其他念头介入,你就回归它。先是聆听(听闻),然后冥想或沉思(禅定),最终(了悟)大我真知(智慧)。你让自己的头脑保持专注于祂,直到了悟祂。这就是奉献之道(****)。在此过程中,你质询并找出“我是谁?”抛弃一切你所不是。所以,这也是智慧之道(智慧瑜伽)。在了悟发生之后,你的头脑自然地回归祂。即使被某些工作占据了心神,但只要停止那项活动,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安住于祂之中。领悟从不会被打断。当这发生时,就没有什么要做的了。

 

8.12 “你必须不用头脑去理解。”

这是对了悟者体验的另一种描述。古典吠檀多的伟大老师,斯瓦米·达亚南达(Swami Dayananda)说,理解或认知进入头脑并属于头脑,但大我真知或大我了悟进入头脑却不属于头脑。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体验:有一天我们理解了某件事,并且能够表达这种理解,但是第二天,我们会觉得自己不再理解这个想法,而且不能带着确信表达它。关于昨天的理解发生了什么事?理解基于认知,可能会被无知的阴云遮蔽。这就是了悟被强调的原因。一旦有对大我的了悟,就不再有无知遮蔽理解力。理解不会出现和消失,而是保持不变。只有那时才会有百分之百的确信。那份理解是没有头脑的。

 

8.13 “如果你的头脑改变了,你就可以理解任何事情,为什么不呢?”

马哈拉吉常常说,大师改变你的头脑。头脑是如此重要,因为整个世界的图景都包含于其中。世界在你心中,你不在世界中。改变头脑,图景也就改变。当了悟发生时,你发现自己可以理解任何事。从前,大师的观点似乎模糊不清,(但)现在变得清晰了。为什么?因为你与大师在从同一个角度观看。事实上,你和他是一体的。

 

8.14 “一旦你明白自己的力量,你就会说一切都是你的选择。”

一切都在你心中。所有的体验都发生在你的意识之中。因此,你所看见的都属于你,是你自己的创造。这就是“无所不在”的含义;你知道,若没有你,什么都没有。如果你看到了这一点,那么你就会明白,所发生的事都是自行发生的;你存在着,而事件在你面前来来去去。你会试图干预,让事情朝某个方向而非其他方向发展吗?如果行动,你就行动,如果不行动,你就不行动,但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不会想像自己是行动者。你说这是我的选择,然后你如实接纳事物。

 

8.15 “了悟之人,摆脱一切。”

没有什么能扰乱大我的平静。无论大我是否被知晓,祂都如是存在。大我才是真正存在的。其他一切都只是来了又去的演出。当求道者找到大我时,他或她就摆脱了其他一切。转瞬即逝的事物变得毫不重要。

以下诗句出自生活在十六世纪,住在阿克巴皇帝(EmperorAkbar)的宫廷里的诗人拉希姆(Rahim):

心中的渴望已全部清空,

所有的焦虑都消失不见。

那些不贪图任何东西的人,

是世界的主人。

 

8.16 “无知在你心中占上风,所以,通过接受大师的话而消除无知。这就是恩典。”

在求道的开始、中间和结束,恩典一直都在。没有恩典就没有什么能够完成,因为恩典是赋予万物生气的神圣力量,在适当的时候,恩典会引领生命回归其源头。无知一直持续到求道的终点,那时,求道者会发现大我是一直已经了悟的,事实上,大我正是求道者。所有这些的发生,都是因为接受并领悟大师的教导,从而逐渐消除了无知。找到大我的渴望即是恩典,遇见大师即是恩典,接受他的教导即是恩典。一切都发生在大我中,大我是恩典的源头。

 

8.17 “只有领悟的力量可以打败小我。”

在《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中,考拉瓦人(Kauravas)选择了主奎师那的军队,但潘达瓦人(Pandavas)选择了主奎师那本人。小我想要财产、世俗的事物,但真正的求道者只想要领悟,因为领悟之光是唯一可以驱散无知之黑暗的事物。领悟是一种内在的转变,是头脑的改变,这才是真正需要的,因为小我只不过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

领悟确实是一件相当神秘的事。它不仅仅是知识。在能够说出你明白之前,你可能必须聆听某个特定的教导许多次。领悟确实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如果回顾一下,与几年前相比,你是如何理解一个观点的,那么你肯定会看到不同之处——但只要你还是一名求道者,领悟就不会像银行里的存款一样可靠。你永远不会知道,当早上醒来时,你的领悟会是什么样的。某一天,你可能感觉自己领悟了很多,但第二天,你也许感觉到没有领悟任何东西。这就像天气:它是易变的,不在你的控制之下。求道者的生活确实是一个一直在改变模式的故事,而这模式是由小我和领悟力的对抗引起的、黑暗与光明变换的模式。在早期阶段,小我和领悟力的斗争似乎是势均力敌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领悟力自行组织并自我维护,而小我则退下并离去。最终,领悟力,也就是恩典之力,获得绝对胜利。

 

8.18 “存在-意识-喜乐不是最终的领悟,但如果你想去四十楼,你就必须先上三十九楼,不是吗?”

在此传统中,最终的领悟或最终的实相是超梵,超梵永远存在,没有表现形式或显现(现象界)。当你说“我是”的时候,现象界就开始存在了,那就是存在-意识-喜乐。存在-意识-喜乐意味着体验——这是原初的分化体验,其他所有体验都是从这之中展开的。存在-意识-喜乐是可以说出的、关于实相的最终陈述,但这仍然是一句使用语言的陈述,所以,它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因此,马哈拉吉说这是第三十九楼,不是四十楼。关于最终的实相,什么都无法说。

吉纳内萨瓦尔将《长生之体验》的第十五章奉献给了对存在-意识-喜乐这三位一体的探讨。这里有一段简短的摘录:

这些众所周知的词语,“存在”、“意识”、“喜乐”,

被广泛使用,是正确的;

但当知者与其所指的“那”合为一体时,

它们就消失了,

正如乌云作为雨水倾泻而下,

或如河流流入大海,

或如到达目的地时的旅行。

 

8.19 “当你听到一首歌,要明白我是写手和歌手。”

任何音乐家、画家、作家或艺术家的创造力是什么?是存在-意识-喜乐的力量在万物之中的运作。那力量让孩子嬉戏,让作家写作。力量与生命本身并无不同。生命不是无情运作的机械力;它充满了喜乐,而喜乐是没有客体的爱。那爱通过许多形式表达着它自己:既在听者中,也在歌者中;既在歌曲中,也在被歌曲唤起的感觉中。一旦知晓大我,你会知道那力量就是你自己,而它也是无处不在的。

 

8.20 “一旦你领悟到念头是错的,那就是无念的实相。”

如果念头是正确或真实的,它就永远不会离去,它会拥有自己的生命,不在任何人的控制之下。你听说过精神病人的案例,他们听到“脑子里的声音”,这声音让他们去做理智健全者从不会做的事。一般来说,念头不像那样。念头更像是心灵的自然平静被暂时取代。在深度睡眠中,那份自然的平静被体验到,所以在一天结束时,每个人都欢迎睡眠到来,而人的一整天通常都被由念头驱动的活动所主导。念头必须被视作“错误的”,因为你通常认为它是“正确的”,亦即,念头就是你。当你打破将念头认同为大我的错误习惯时,(会发现)无念的实相已经在那儿。

 

8.21 “了解你的头脑,你就是祂。这就是最终的领悟。”

你可能很容易把大我与思想混淆,尽管它们完全不一样。思想不是你的真实本质。有一个传统的例子:一只红热的铁球,铁具有了火的特性,而火则采用了球的形式。火是大我,而球是思想。只要你把自己当作思想,你就无法真正知晓大我——没有思想形式的大我。大我是无形的,可以没有形式而存在。思想也是形式,不能没有大我而存在。为了了解头脑,必须认识到你是超越头脑的,然后,你就是祂。

 

8.22 “如果想要了悟,必须抛弃头脑。必须渴望了悟,把你的生命奉献给它,否则是没有用的。”

如果你想把世界看作具有坚实的、客观的真实性,没有人会与你争论。同样地,如果你要把小我当真,也没有人会反对,正如现代心理学所做的那样。没有人会为了寻找“真理”本身的目的而遵循灵性道路,反而是为了寻求个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求道始于你对自己的世界观,特别是对你自己的看法不满意。有些东西缺失了,有些东西不正确,因此,生活不令人满意。一旦感觉到那种匮乏,你就开始渴求真理,超出你对其他事物的渴求。

当遇见大师时,你会确认,你对自己的看法是错误的。你把自己当作了你所不是的某些东西。然后,你明白:必须抛弃小我——头脑。但要如何做呢?小我能摧毁它自己吗?从那时起,你就开始进行一场英雄般的生死搏斗,在这场斗争中,幻相与实相的力量和光明作斗争,以维持其对头脑的控制。它取得胜利的机会就如拉瓦纳人对战罗摩,或考拉瓦人对战主奎师那一样。结果是必然的结论。这场战斗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也可能很快结束,这取决于你有多么渴求最终的领悟,也取决于你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因为这是法则——一切都必须付出代价。

 

8.23 “一旦到达目的地,哪里还有领悟的需要呢?在四十楼,要领悟什么?”

挣扎和努力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有一个目标,还有一个寻找的终点。目标并不涉及获得某个事物,或获取任何不属于你的东西,这一点是真真切切的。但这仍然是一种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旅程的终点就是一种成就。你到达了一个你马上就能认出的目的地。你回到了家。那么,还要去哪里呢?无论你看向哪里,你都在那里。有什么要做的呢?没有“做者”存在。有什么要去理解的呢?没有问题存在。

 

8.24 “领悟是一件伟大的事,但那份领悟最终是不真实的,因为它只是知道了‘那不存在的’。”

你无法领悟关于大我的任何事,因为你就是那,你无法为了领悟你自己而走到自身之外。领悟必须是关于某个客体的。所以,领悟最终是不真实的。任何客体都会出现又消失,所以,是“不存在的”。在道路上,领悟大师的教导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终极实相中,没有领悟的存在。

 

8.25 “圣人说,你可以要求任何想要的东西。我可以给你,但你必须拥有接受力。”

基督说:“庄稼丰收了,但工人很少。” 老师并不短缺,但一直都只有很少的人愿意接受教导。同一位大师只有少数几个弟子在同一辈子成为大师,这似乎是正常的。大师已经准备好给出通向最终领悟的知识,但弟子必须准备好接受并吸收它。任何限制都在接收的那一方,而非给予方。弟子必须上调自己的频率,才能够接收大师的信息。

 

8.26 “你必须理解自己的头脑。头脑是唯一的因素。”

头脑既是了悟大我的手段,也是通向了悟的障碍。因此,马哈拉吉说头脑是唯一的因素。在你自己的头脑之外,没有任何事物阻止你融入你真实本性的平静中。大师正是你自己的大我,是超越头脑的。然而,正是头脑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来自大师的新领悟。当头脑被完美地调整至朝向领悟,头脑本身就变得透明,于是,不再与领悟的源头分离。

 

8.27 “一切都取决于你的能力或接受力。”

大师可以给予真知,但不是领悟。如果领悟与真知是一样的,你将会仅仅聆听大师的教导就拥有最终的领悟,从而开悟。这不会发生,因为实际上,领悟是真知与你的整个存在的一种结合;也就是说,真知不可能仅仅通过智力就被接受,它必须被心灵也被感官接受。所以,举例来说,当你听到“我就是祂”的观点时,你不仅看到它不可避免的逻辑,同时也感受且感觉到其深刻的情感正确性时,你才会真正接受它。领悟是如此重要,因为只有领悟才有力量从根本上改变头脑,并清除无知的尘埃。

 

8.28 “慢慢地往前走。慢慢地,人就能到达目的地,为什么不呢?”

龟兔赛跑的古老寓言表达了这样一个真理:缓慢而稳定的进步比不持续的快速进步更好。兔子觉得自己遥遥领先,于是停下来小睡了一会儿。在它睡觉的时候,乌龟从它身边经过,率先跨过了终点线。稳定的压力加上对大师的信心以及谦逊的态度,是增进领悟和战胜小我的最佳方法。

 

8.29 “想想你自己!不要想别人。除了你没有人存在!”

试图想像别人相对于你进步如何,或者论断别人所做的事,是浪费时间。你无法了解别人,你最终只能把自己的理论投射在他们身上。事实上,把“别人”看作独立的、自主的生命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是一种幻相,只要你以这种方式看待自己,这种幻相就会一直存在。事实上,此刻,你正生活在神圣智慧的水流之中,你就是神圣智慧的水流。那力量就是你的真实本性。实际上,你是你的各种体验的背景,而不是体验本身或体验者。当沉思你自己,并感受到你真正是什么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是唯一的存在,而这个“一”在一切事物之中,也在每一个人里面运作。你知道自己无所不在。当你看见“别人”时,你看见的只是你自己在他们身上的投射。于是,没有恐惧,也没有判断。

 

8.30 “当你拥有领悟时,头脑就满足了,没有杂念到来。”

在通向最终领悟的道路上,些许平静会到来。头脑变得相对安静。但即使旅程变得越来越美好,仍然有这样的感觉——你尚未到达旅程的终点,也不知道还要花费多长时间。直到最终的领悟到来之前,你都无法拥有完全的满足。事情就是这样被安排的。生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完全的满足,没有最终的领悟,任何事物都不会带来完全的满足。

 “满足”作为一个目标,也许看起来不像“极乐”或“爱”那样非常令人兴奋,但除了欲望的缺失以及免于渴求之外,还有什么是极乐呢?一旦领悟,就会认识到,你不需要任何事物。然后,渴望就平息了,头脑变成了你的仆人。

 

8.31 “这真知可以通过大师的恩典被领悟,别无其他。”

当你初次接收大师的教导时,头脑开始思考实相,也开始变得不执着于世俗的事物。这就是恩典之力的效果。随后,头脑向内转,并越来越靠近其源头,这也是恩典的运作。最终,大师——大我,让你与祂合一,这也是祂的恩典。起初、中间、终点,恩典一直都在。这就是大师的恩典,因为大师就是存在着的一切。他在你之内,也在你之外;他是老师,也是弟子;他是求道者,也是被寻求的事物;他是源头,也是目标。当大我——曾经变成了“二”,再次合为“一”时,生命就实现了它的目标。在那最终的领悟之中,不再有任何个人存在,也不再有任何需要领悟的内容。

《飞鸟之路——兰吉特·马哈拉吉语录》转载8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