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之路——兰吉特·马哈拉吉语录》转载5

注释:安德鲁·弗农
翻译:纯然的空
校对:无有
转载来源:公众号“一就是一切”(特别感谢授权)
五月:关于“小我”的问题
5.1 “我从未出生。”
如果有问题,就需要找到解决方案。如果没有问题,就不需要寻找解决方案。所以,马哈拉吉教导说,你应该首先找出,是否真的存在问题。可能存在一种不满足感,于是你可以说那就是问题,但问题是,这种不满足是不是因为你从根本上缺乏什么?也许并没有什么从根本上是错误的,不满足是因为你对自己的一些错误观念而引起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问题就是不真实的,只是一个表面上的问题;一旦你摒弃了错误的观念,问题就会离去。
对于我们自己,我们确实有一个错误的观念。那个错误的观念就是相信,我们作为个人化实体而出生了,因此必定会死去。只有出生的人才会有死亡的问题。但是,哪里有证据证明真正的你曾经诞生了呢?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正是谁,或你真正是什么,你怎么能确定这一点呢?为了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确定无疑地知道:你从未出生。
5.2 “不要认为‘为了获得实相,我在做这些事。’你就是祂。”
如果太过努力,或者如果在错误的道路上努力,你可能会为自己制造问题。实际上,没有什么要去获得,因为你已经是大我。我自己的体会是,在我探寻的某个时刻,突然灵光一现:我做出的所有努力——“记得我自己”,“活在当下”以及从对生活环境的执着中出离,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我觉得“我”必须去获得一些东西。有一个相当突然的领悟:事实上,正是小我在试图获取实相,也在试图消除它自己!
当这发生时,我进入了一个阶段,在其中,我感觉到自己无法做任何事。我放弃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努力,但我感到无助。我像这样漂泊了好几年。然后,我遇见了马哈拉吉,他告诉我,我已经是实相,但我还没能接受这一点。这是我的转折点,因为在内心深处,我已经知道,也感觉到:没有什么要去获得。这只是一个承认事实已经如此的问题。在那之后,领悟来得非常迅速。
5.3 “审视头脑。‘你为什么怀疑?’”
怀疑是无知的表现。怀疑出现在头脑中,占据了原本为简单地接受实相而保留的位置。头脑为什么怀疑?除了习惯,还会是什么呢?这个习惯可能要追溯到很久以前,也许是基于许多世的业力——但它仍然只是一个习惯,正如马哈拉吉所说,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对大师有信心,随之而来的恩典是比任何习惯都强大的。
5.4 “头脑总是想像不存在的事物。”
头脑能想像真正存在的东西吗?从一开始,圣徒和圣人们就非常清楚地表示:真实存在的一体大我,不可能以任何方式想像。头脑只是无法触及它。那么,还留下了什么让头脑去想像呢?只有各种短暂而虚无的形式,今天还在,明天就消失了。
5.5 “忘了‘我’,祂就在那儿。”
一旦作为个体“做者”的感觉被释放,就有了平静与放松。实际上,这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例如,当你完成一些任务之后,坐下来休息的时候;但它可能没有被如实认出。你的真实本性已经存在,所以要认出它来,这才真正是关键。室利·拉马纳·马哈希说,没有一个人是不了悟大我的,所需要的一切就是摆脱那个想法,即:你还没有了悟。
需要忘记“我”之人,是谁?“我”能忘记它自己吗?小我是不会自杀的。幸运的是,没有必要卷入那种无意义的挣扎。小我真的只是一个念头,或者换一种说法,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它让你相信,接着从实际上感觉到,你是受束缚的。如果你牢牢把握住“我就是祂”的积极思想,将会有助于在早期阶段削弱小我。不过,最终的解决,只有在你明白什么都不可能通过头脑完成的时候,才会成为可能。然后,你匍匐于大师的脚边,让自己完全臣服,并为了(获得)他的恩典而祈祷。
5.6 “束缚和解脱存在于头脑中。”
求道者来到大师面前说:“大师,我变成了一只猫。” 大师回答:“不,你是人类,不是猫。” 于是,求道者当然说:“那样的话,我是怎么变成一只猫的呢?” 大师能说什么呢?没有猫存在。
束缚和解脱就是这样的情况。问题是不真实的,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对于“如何得到解脱”这个问题,不存在正确的答案。因为是基于错误的假设,所以问题本身是无效的。然而,大师通常会考虑到这个事实,即求道者怀有被束缚的信念,于是他会说一些像这样的话:“这是因为无知而发生的。”
5.7 “我不存在。”
整个人类的互动和人类社会都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独立个体无处不在,他们每一个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没有这个基本前提,西方式的社会、法律和经济组织是不可能的。只有极少数的人认识到了这个事实,即实相中没有这样的“个人”存在,个人性的观念本身只不过是一种惯例。如果这一真相被广泛地认识和接受,人类社会就很难以其目前的形式存在。
“我”被误解且被错误地诠释了。一般意义上的“我”,指的是个体化的人格,这与事实相差甚远,以至于谈论它几乎是荒谬的。这个“我”纯粹是约定俗成的,是头脑和记忆运作的产物。然而,每日的世界都围绕着它旋转,满足它的欲望,仿佛它具有某种真实的存在性。一位真正的老师会解释“我”的真正含义,即:无限意识,任何其他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5.8 “只有在头脑中我才为善或作恶。”
马哈拉吉说,有两条通往实相的途径:一条是说“我不存在,只有祂存在”,另一条是说“我就是祂,一切都是我自己”。这两条道路大致对应于传统的奉献之道和智慧之道。在这两条道路上,任何人都没有任何可能为善或作恶。如果“我”不存在,行为就不是“我的”。如果“我”就是祂,行为就是“祂的”。
你已经生活在完全的自由中,不受善恶行为的影响,但小我之头脑向行为提出要求,承担责任,因此,在无知的圈子里不断循环,延续着其自身。
5.9 “‘我’只是一个念头。”
我记得,在我第一次去孟买的路上,在双子座酒店,我半夜醒来,从床上跳起来,不断地踱着步,这个念头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一切都是念头,包括我自己!”这个突然的领悟在睡眠中发生,有足够的力量占据头脑并把它唤醒。我自身的存在只不过是一个念头,一个单一的念头。它只是一个已经出现并将在适当的时候消失的观念。那么,我会在哪里呢?这就是让我震惊的问题。
5.10 “小我是知识,小我是头脑,而头脑只不过是念头。”
“头脑”一词很实用,但它本身真的意味着什么吗?当然,除了无时无刻不产生的念头之外,没有头脑;除了它的内容之外,头脑什么都不是。“我”念即小我。这个“我”念是根本性的、基本的念头,许多其他的念头都依附于其上。“我”念每天早上都会不断地回来,因为人们普遍相信它的真实性;它的核心角色被视作理所当然。“我”念是头脑赖以栖息的基本概念,在所有的意图和目的上,它都是头脑的同义词。小我——“我”念,是头脑的基础,其本身是知识,是关于我自身存在的认知——“我是”。那个单一的念头是所有其他念头的基础,并取代了真正意义上的“我”——非个人性的、遍在的“我”。
5.11 “力量没有做任何事。小我说‘是我做的。’”
兀然无事坐,
春来草自青。
这首汉语诗展示了力量是如何运作的,没有努力,没有意志。认为有人的存在,而且这个人是行为的做者,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一个错误,一种误解。想像一下,完全不费力的生活是多么美好。那是完全的自由。不想改变任何事,不期待或欲求比实际更多或更少。在此观点中,小我是完全不必要的。
5.12 “对小我说:‘你是为我服务的。我不属于你。’”
在《卡塔奥义书》中有一个古老的比喻,是关于马、马车、乘客与车夫的。车夫即头脑或小我,控制着马匹;马代表身体的感官。不过,真正的控制者是乘客,也就是“我”。如果乘客已经了悟,“我”就只是坐在后面,无忧无虑地享受着这趟旅程。而至于那些从未做出任何尝试去了解自己本性的人,(他们的情况相当于)乘客睡着了,司机喝醉了,马匹就这样那样地拉着马车。甚至在人可以开始理解灵性教导之前,小我之头脑都必须清醒起来,成为一名良好的仆人,并开始聆听“我”内在的安静声音。
5.13 “头脑中有着恐惧,恐惧是它的支持。拿走那份支持。”
恐惧的根源是分离的感觉,分离感来自于意识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个体。头脑恐惧着许多事物,也充满着大大小小的忧虑。它最害怕的一件事是,其他人的不赞成。“他们会怎么看我?”或者是担心经营不善,没有足够的钱支付租金。无论是什么,头脑中恐惧的作用,就是支持它的分离感。恐惧让念头专注于外部的、世俗的事务上。“我必须做这个。我必须做那个。”这样的念头持续升起。
如果你有严重的疾病,或者你没有适当的谋生方式,这些事情当然应该受到照顾。我自己的体验是,在我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马哈拉吉的教导上之前,我必须拥有一份稳定的、压力较低的工作,一个安全的居所,一份相对和谐的婚姻关系。
一旦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就有可能用对大师的信任来取代头脑中的恐惧倾向。对大师的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信任,它包括了一份难以言说的领悟,那就是你一直都会受到照顾。我已经一次又一次地验证了这一点,所以,我对此不再有丝毫的怀疑,即:实相是绝对值得信赖的。
5.14 “我束缚了我自己。”
也许你可以这样总结这个教导的要点:“在寻求解脱之前,先找出你是否受到了束缚。”你已经是自由的,所以唯一的问题就是“我是受束缚的”这个念头。解脱、了悟大我,并没有给予你任何你所不拥有的事物。它只是消除了关于束缚的错误假设。所以,如果可以只把握住这一要点,这条道路就可能非常快速(抵达目标)。
5.15 “淹没你的小我。不要恐惧它。”
《易经》(第43卦,突破)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的:
与恶作斗争的最佳方法是在善方面取得积极的进展。
在我看来,这似乎是应对小我的一个极好的座右铭,小我代表了人自身之中的所有邪恶。有时,人们会认为小我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它为了自身的生存而战,而且总是在编造一些骗局来欺骗他们。我从未发现这是一种有用的方法。基本上,正是承认恐惧和缺乏信任,赋予了小我力量。我一直觉得,专注于积极的一面,继续努力理解大师的教导,并向他臣服,才是更好的方法。如果这么做,小我就会变得越来越微弱,就像没有受到锻炼的肌肉一样。你真的不需要对小我多加注意。最重要的事就是记住,小我本质上只是一个念头。如果不想着那个念头,关于小我的“问题”在哪里呢?
5.16 “如果小我阻碍了你的道路,就粉碎它,让别人说去吧。”
马哈拉吉经常鼓励我们去觉察自己的力量,这力量绝对能够粉碎小我,或者像赶苍蝇一样把它抛到一边。随着进步,不时地,你可能有必要对于阻碍自己的事物做出极端的反应。例如,你可能发现有必要离开你一直生活的地方,或者离开一个不支持你的人,切断你们之间的联系。小我会抵制其习惯模式的改变,所以你可能需要做一些粉碎工作!如果只是依照对生命中这些关键点的最高理解行事,你会做得很好。当必须采取行动时,你将得到如此行动的力量,你不会担心别人怎么想。
5.17 “二元性产生了‘我’。”
想一想太阳及其光线的比喻。如果你自己就是太阳,你不会觉察到任何光线,或者人类归因于太阳的其他任何特征,比如强烈的热量、火力等等。事实上,你什么也不知道。现在,想像有个人在你面前举起了一面镜子。于是,你觉察到了自己的光线和热量。经由觉察到这些品质,你知道了你自己;实际上,你把自己体验为这些品质。本质上,你变成了你自己的客体。
“我”的情况正是如此。实相是“无我之‘我’”;亦即纯粹的存在——没有对于“我”或“我是”的体验。当处于深度睡眠状态中时,你就处在那种非二元性的状态中。你不知道任何事物;没有“我”的存在,直到早晨醒来时,二元性出现了,然后,你说“我休息得很好。”
5.18 “头脑不想死去,所以它持续朝向世俗事物。”
专注于世俗事务是头脑的机械性活动。(历经)许多世,头脑中一直都盘踞着日常事务,直到身体呼出最后一口气的那一刻。室利·尼萨加达塔·马哈拉吉讲述过一个关于濒死之人的故事。这个人注意到,窗外隔壁棚子里的一头家养牛正在啃一把最好的扫帚柄。他大叫道:“扫帚,扫帚!”这就是他的遗言。
头脑不想死去,因为它有一种内在的冲动,那就是持续做行动者,让自己作为“做者”而永存。然而,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必然会失败的机制。最终,对意义和快乐的追求开始(让头脑)转向内在。在灵性探索的过程中,头脑继续存活,直到大我真知降临。然后,它继续运作,但实际上,作为意志中心的头脑已经死去。那个虚假的中心不必存在,因为已了悟之人总是与神圣力量和谐一致。
5.19 “所需要的是头脑或小我的死亡。”
人们很容易对“头脑死亡”的含义产生误解。当小我死去时,尽管无知终结了,但并没有突然间的空白。了悟之后,头脑仍在,念头仍然继续出现又消失,但不再有“我是做者”的幻相。小我通过假设它是个人的中心而维系它自己。它有责任(或义务)、欲望、善恶之念和感受。所有这些都累积在它的账户上。所谓的“解脱”,就是这个账户的摧毁。然后,小我不再作为意志中心而活跃。它的力量来源于对它毫无疑问的信任。当无知离去时,小我就不可能也不会继续存活。
5.20 “小我意味着我存在,我知道一切。”
小我是一个虚假的中心,为体验想像中的情绪(而生),这些情绪中有很多都是消极的,如:对自己和他人的判断、恼怒、焦虑等等。这是无知的体现,也是各种错误思维的集中体现。把自己当作身体,受制于个体化的小我,是一件非常悲惨的事。《剃发奥义书》(Mundaka Upanishad)中说:
愚蠢的人,住在黑暗中,而自作聪明的人,自负地带着虚荣的学问四处游荡,被许多疾病折磨着,就像由盲人带领着的盲人。
但小我是不真实的,它必须通过获取关于世俗事物的知识来维持其表面上的存在。它持续收集越来越多各种学科的知识,因为这提供了刺激,并在头脑中产生了某种有意义的感觉。只要看看任何一家大学出版社的书名清单,你就能看到我们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认为值得认真学习的主题。(但)如果你不了解自己,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呢?
5.21 “小我什么都不是。它完全不具有实体。”
在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的书《大我了悟的关键》(Master Key to SelfRealization)第二章的开头,有一个有趣又有启发性的故事,讲的是戈马吉·甘尼什(Gomaji Ganesh)和他的印章。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如果一份文件上没有“戈马吉·甘尼什,黄铜门”(Gomaji Ganesh, the Brass Door)的印章,任何法庭都不能接受。这持续了很多年,直到最后,有人在法庭上问,为什么一份文件在其他方面全都是有效的,但只因为没有附加这个特别的印章就要被拒绝呢?随后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戈马吉·甘尼什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工作人员,但他利用某一时刻的权力要求所有的官方文件中都加上他的印章。然后,悉地哈拉梅什瓦尔指出:
从法院做出这一决定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必要描述这枚印章是如何被人嘲笑的了。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显示出,毫不质疑的假设是如何赋予小我力量的。这个故事还强调,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过程,力量可以多么快速地被剥夺。
5.22 “欲望即意志。当欲求实相时,小我就离去。”
尽管我们声称自己是拥有自由意志的生物,但我们实际上是在追随最强烈的任何欲望。如果我们有对某些事物的渴望,而不被更强烈的渴望所抵消,那么我们通常会尝试去实现它。用数学的术语来说,意志是各种欲望的矢量*的结果,这些欲望都是朝着不同的方向运动的。
(*译注:矢量:在数学中,矢量也常称为向量,即有方向的量。直观上,矢量通常被标示为一个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矢量的大小,而矢量的方向也就是箭头所指的方向。)
对实相的渴望又被称为最终的欲望,或终结所有其它欲望的欲望。这是对真理的专一渴望。不能说它来自小我,因为在追求那个欲望的过程中,小我本身会死去。随着头脑日益转向大我,它发现自己对世俗的事物越来越不感兴趣,甚至可能完全失去兴趣,即使是那些能够获得最大快乐的事物。这些都是小我变得越来越微弱的迹象。
5.23 “让你的小我下地狱吧。”
你不能期待小我把它自己杀死。小我必须经历一个替代的过程,这是由古鲁完成的,也就是说,通过接受大师的教导而完成。如果你适当地参与这个过程,小我是肯定会下地狱的。当你的头脑专注于对实相的最终渴望时,小我的空间就越来越小。最终,我念将自己分解进入其源头,而小我无处可去。
5.24 “除非离开身心,否则你无法成为祂。”
重要的问题一直都是“我的自我感,我的身份感在哪里?” 我是认同身心的忧虑,还是只考虑永恒的大我?离开身心并不意味着,为了坐在某处冥想而弃绝日常生活,而是要在内心远离俗世的生活。无论心去哪里,念头都会跟随。
5.25 “忘却小我,你就再也不会感到任何悲伤。”
有人会问:“大我了悟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着实像是在问:“快乐的目的是什么?”大我了悟意味着一切悲伤的终结,因为这涉及到小我的死亡,而小我是悲伤的源头。现在,你重新发现了,快乐的源头就是你自己。小我,以它的期望和要求,它的抱怨和批评,分散了你对这个事实的注意力,即:你已经是免于悲伤和哀愁的。
5.26 “小我是这样一种肮脏、荒谬的东西,它造成了世间所有的麻烦和混乱。”
小我是什么?如此多麻烦之起因的小我是什么?一个定义是,小我是,坚信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你认为自己是独立的,存在于一个由独立个体组成的世界里,那么你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竞争而非合作的世界,于是,你最强烈的本能就是维系和保护你认为属于自己的利益,以及那些你所认同的、自己人的利益。如果观察人类社会,从家庭层面到国家层面,你会发现它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组织起来的。
如果你以正确的方式爱自己,那么爱自己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爱自己而与别人对立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因为这是具有排他性和分裂性的,也是对事物实际(运作)方式的否定。自爱——升起于认出你作为遍在意识的真实本性,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力量,因为那爱是没有任何客体的爱。因此,它包含一切。事实上,当我们爱任何人或任何事物时,真正爱的是大我,被爱的是大我。《大林间奥义书》中说:
我亲爱的,任何被敬重的事物都不是为了它本身,而是为了大我的缘故。
5.27 “头脑永远不会允许你去往实相,因为它的死亡就在那里。”
马哈拉吉将头脑等同于小我,将小我等同于认知。三者都是同样的,都指的是你自己作为“我”的存在感,它是所有麻烦的起因。头脑或小我不会允许你去往实相。小我永远不可能去往实相,因为实相中没有“我”之感。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方程式:实相等于无“我”,“我”等于无实相。然而,尽管头脑永远不会去往实相,但是,当时机到来时,绝对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实相了悟它自己。如果你无法找到上帝,那么上帝就会找到你。事实上,这发生在整个灵性探寻的过程中,当这探寻结束时,这一点就变得很清楚了。
5.28 “小我永远不会离开你。你将不得不离开它。”
这里有一首优美的诗的一部分,作者是生活在十九世纪北印度的斯瓦米·尼尔巴亚南达(Swami Nirbhayananda)。诗中描述了与小我-头脑的分离:
你的心念是不安的;
我的永远平静。
你执著于名称和形式;
我超越了它们。
哦,亲爱的,我将不再和你有任何关系。
哦,头脑,和我分道扬镳吧;
我向你敬礼千次。
你是所有的痛苦和泪水,
我是平静与圆满。
5.29 “小我总是在为它自己寻求某些利益;我必须被尊敬、爱或认可。”
事实上,有成千上万的书都在处理小我的心理问题;它是如何变得如此根本性地不安,以及如何减少这种情况。在自我质询的道路上,对于这些处理方法,我们不给予任何注意,因为它们全都基于错误的假设,即小我-头脑是我们自己。当然,只要你相信你是头脑,你就会严肃地对待头脑,如果它看起来损坏了,你就必须设法修复它。
小我是一种反应有限的机制,就像一盘磁带,一遍又一遍地播放同样的几首歌。它已经成为各种需求和期望的中心,并且,它将自己去追随这些欲求和要求,直到身体呼出最后一口气。在人一生的历程中,小我的出现和成长的整个过程,是一个来自于空无且什么都没有创造出来的过程。从空无中,“我是某个人”的观念出现了,接着,那个观念又收集了其他的观念“我想要爱、尊敬、认可。”它没有意义,没有目标,它只是一台虚拟的机器,以它唯一可以(运作的)方式运作。令人惊奇的是,在所有这些机械化的运作中,“我究竟是谁?”的念头最终出现了,从那个念头的泉眼中,领悟之水开始流动。
5.30 “罗摩自己变成了拉瓦纳。拉瓦纳并不存在,所以罗摩怎能杀死他呢?”
在罗摩衍那的史诗神话中,魔王拉瓦纳(Ravanna)代表小我。他是虚幻的,很难被杀死,因为他实际上是罗摩——大我的一个面向。一切都是大我。没有第二件事物的存在。所以,当罗摩的真实本性被无知遮蔽的时候,他就变成了拉瓦纳。只要罗摩将自身分裂为“二”,并认同自己为拉瓦纳,他就无法杀死拉瓦纳。他砍掉恶魔的一个头,另一个头就冒出来取代了它!罗摩首先必须领悟实相是“一”,而他就是那个“一”。然后,箭飞至拉瓦纳的心脏,杀死了他。“我”之感转向了大我——它的所属之处,于是,就像一块盐掉进海里,个体意识融入遍在意识。
5.31 “小我如同不孕妇人之子。它不存在,但你仍说‘是我做的。’”
最终,小我有一个根本性的弱点,一个它永远无法克服的缺陷,那就是它并不存在!小我的“问题”只是表面上的问题,不是真实的。如果充分了解大我的实相,那么分离感——小我之信念的主要效应,就会在一瞬间消失。你的自然状态是快乐的,没有任何分离感,免于欲求和不满足,免于无知和疑惑。求道者是多么幸运,他在长长的求索之后,找到了真正的古鲁——一位展示真正的自由并提供了悟方法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