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之路——兰吉特·马哈拉吉语录》转载6

注释:安德鲁·弗农
翻译:纯然的空
校对:无有
转载来源:公众号“一就是一切”(特别感谢授权)
六月:作为求道者
6.1 “你必须提问,直到充分领悟。”
作为求道者,意味着作为有很多疑问的人。这是一个活出疑问,直到你成长为答案的过程。然后,你活出答案,不再有疑惑。直到那充分或最终的领悟到来之前,寻找问题的答案都是求道者的生活方式。真诚的求道者总是会成功的。古鲁或大师,会回答求道者的所有问题——无论是在布道会时的口头回答,还是在直接回应求道者的祈祷或内心请求时提供非口头的领悟。这第二个选项成为可能,是因为真正的古鲁就在你心中。即使大师的身体不再存在之后,接收真诚问题的答案也不是问题。你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形成正确的问题,并将它们牢记在你的脑海中——“活出它们”——直到答案以领悟的形式到来。
6.2 “满足于你所拥有的。”
只要你是一名求道者,你就不能也不应该满足于任何低于最终领悟的事物。所以,这句话并不是指领悟,而是指生活的外部环境。如果对生活中的处境不满意,你就会不可避免地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它更符合你的喜好。问题是:“为什么我要这么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安排我的生活,使我不受干扰,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崇拜和学习中,还是因为我只不过想拥有更好的房子、更好的关系等等?
如果你能在所有物方面知足少欲,那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这一生当中,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有十克金子,你可以把它打成金叶,也可以用它给一个物体镀金,但你无法给四个或五个物体镀金。生活在十三世纪的旁遮普(Punjabi)诗人法里德(Farid)有一首诗:
满足于你的命运,
勿嫉妒别人所拥有之物。
把一根木条系在肚子上。
吃分发给你的食物。
不要垂涎别人的佳肴。
品味冷水和清淡的食物
——这属于你的份。
6.3 “待在水里,但不要触碰水。”
荷叶栖息于水面上,平静地漂浮着,但不会变得潮湿,即它不吸水。如果吸了水,它就会沉下去。这就是如何生活的例子,不受情绪的干扰,而这些情绪来自于认同世间的事物。当一个欲望出现的时候,你可以让它像从叶子上流过的水一样,或者你可以允许这个欲望进入。然后,你说“我想要”或者“我必须拥有”,于是,由于把那个欲望当做你自己,你将不会找到平静,直到你实现它。接着,你必须接受已经被创造出来的、全新的业果。如此,生、死、再生的轮子持续转动。
6.4 “到目前为止,我所理解的都是错误的。”
只要你想像自己知道一些关于实相的事情,你就被无知束缚。许多人从阅读中获得了部分知识。当他们遇见真正的大师时,他们会把大师的话和他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作比较,因此发现不可能接受大师说的话。这样的事一直都在发生。事情并没有安排得便于每个人都能接受大师的话。大师的教导,其目的是向你表明,你关于自己的观念全都是错误的。在某一时刻,你必须同意这一主张,并愿意放弃一切你所相信的、关于你是谁的理解。然后,头脑就自由了,可以进行自我质询,从而获得大我真知。
6.5 “让世界上天堂或下地狱吧,我不在乎。就这样决定吧。”
飞鸟之路真的是自我质询之路。目标是去领悟“我是谁?” 在发现你是谁的过程中,你有必要失去对外部事物的兴趣。这种除却执着(超然)或背离世间,在传统上被称为弃绝。注意力转向内在,朝向意识的源头本身。关于灵性探寻的一个讽刺是,你必须否认整个世间所有事物的真实性,只是为了在稍后发现这个世界无异于你自己。然而,在自我质询的过程中,发展出一种专注力,发展出找到“我”之源头的决心,是正确和适当的。然后,你会说:“让世界上天堂或下地狱吧。我什么都不管,只关心了解实相。”
6.6 “你必须练习(思考)‘我不是身体,不是认知,不是小我。’”
人的出生是一棵愿望实现树(wish-fulfillingtree)。它会满足你的任何要求。只因为你把这样的念头带给了它,如:“我是一个独立的小生物”,以及“我只想要小小的、微不足道的、世俗的东西” ,所以,你仍然被困在无知的圈子里。一旦你把自己的愿望转移到更大的事情上,把你的渴求转移到更高的事情上,你马上就开始得到结果。
你也许会说:“我只想要实相”, 但你无法知道实相是什么。你只能知道什么不是实相。因此,自我质询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消除的过程。所以,马哈拉吉说要这样练习——不与身体、认知和小我认同。
6.7 “你的习性必须改变,所以修行是有必要的,否则这是不可能的。”
只要你是一名求道者,练习(修行)就是有必要的。“求道者”的一个定义就是,为了发现关于自身的真相而修行的人。改变习性本身并不是目的。改变思维习惯是方法的一部分。我们因对自己真实本性的无知而生,随着头脑本身的发展,对于自己是谁,我们接纳了错误的观点。这个错误的思维习惯必须被改变。这不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试图让头脑在一个本身就是头脑产物的世界里更加和谐地运作。如此,修行就是找到我念的根或源头。“‘我’究竟是指什么?”作为这种修行的结果,你也会发现世界是什么。
6.8 “保持被动(不是这,不是那)。”
大我是绝对实相。祂绝不可能不存在。作为你自身的存在,作为你的至爱,大我必须被重新发现,因为没有什么比你自己的大我更加亲近你。如果可以明确地说出大我是什么,那么过去那些伟大的大师和圣人们早就已经这么做了。但可以作为指针指向大我的一切,都已经被说过成百上千次了。然而,大我仍然是一个必须由你亲自去解开的谜团。因此,印度的圣人们使用了这个方法——指出什么不是大我(不是这,不是那)。你不是身体,不是头脑,不是认知。可以被感知或构想出的任何事物(一切)都被视作非我,于是最终,当其他一切都被弃置一边时,所剩下的“那”——大我,就可以被认出。
6.9 “执着于实相,于是你就变得真实。”
马哈拉吉经常说,头脑是唯一的(障碍)因子。你已经是实相,所以,(剩下的)只有理解这件事的问题。实际上,整个灵性修行只是关于改变头脑看待事物的方式。这就好像事实和对其的感知是不匹配的,例如光学幻影显示出两种图案模式,但你一次只能看见其中的一种。一旦看见了“另一”种图案,你就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先前没有看见。对你的真实本性无知,就是被困在类似的思维模式中。那个模式与实相并不相应,但你已经习惯了它,以至于你把它当作了真实的事物。
所以,当马哈拉吉说“要执着于实相”时,他是什么意思呢?这只是让头脑转向正确的方向,并保持聚焦于那儿的问题。室利·尼萨伽达塔·马哈拉吉说过,为了找到你丢失的东西,你必须把它一直记在心里,直到再次找到为止。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因为问题不在于所丢失之物在你之外的某个地方。你知道它就在你的心中。所以你只需要让自己持续专注于实相。然后,你会越来越感觉到,除了最终且完全的了悟,你无法对任何事物感到满足。你开始感觉到,仿佛洗澡水越来越快地旋转进入下水道。小我越少,领悟到来得越快。卡比尔更富有诗意的说法是:
说“您,您”,我就变成了您,
摆脱了我的“我”之感。
现在,无论我的眼睛转向哪里,
我都只看见您。
6.10 “别胆怯。要有一颗大师的心。”
关于马哈拉吉的一件事是,他总是那么鼓舞人心!他希望我们所有人都采取美国人所谓的“能做到”心态。当然,真相是,在最终的分析中,没有人做了任何事,因为不存在“做者”。不过,对于求道者来说,大多数时候这并不是一种有用的态度。最好怀有这样的心态:“我是大师真正的弟子,(通过他的恩典)我可以做到任何事。”如果你有问题,就面对它们;如果小我让你分心,就粉碎它;如果人们不支持你,就让他们下地狱吧!
6.11 “你自己去死吧。你该死。‘我不是这。’”
只要你把自己当作身心,死亡当然就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命题。为了消除那份恐惧,你必须达到这样的笃定:真正的你并不是任何可以生或死的事物。那份笃定或了悟,实际上意味着小我的“死亡”;在这一世或其他世中,小我是唯一曾出生过的事物。生活在十六世纪的达杜·达亚尔(Dadu Dayal)有一首诗:
万岁!我的敌人死了,
现在,没有人能踢我了。
我摧毁了我自己,
我就这样继续活着。
6.12 “不要说只有了悟之人才是伟大的。你,你自己,就是伟大的。”
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提升到大师的层面。大师即上帝,祂的恩典总是准备好从弟子中造就一位大师。大师不是在等待一个完全纯洁、一尘不染的弟子。(不然)他可能要等上一辈子!相反,他在等待一个这样的弟子——真诚地渴望实相,把对实相的渴求作为他或她自己唯一的欲求。当大师找到一个像这样的弟子时,他就伸手把弟子拉到他自己的伟大层面。
真正的奉献者从不怀疑他或她有可能成为大师。事实上,这被认为是大师教导的全部目的。如果马哈拉吉不知道他的弟子完全有可能成为他,他根本不会费心去教导。他知道,因为这就是他和他的大师所发生的事。有些弟子所面临的一个障碍是,他们不相信自己有可能达到大师的层面;他们觉得他太伟大了,所以他们更喜欢崇拜古鲁,仿佛他就是上帝,是一种高于他们的存在。这种态度完全违背了大师的教导,也违背了大师对他的弟子们的期待。
6.13 “忘记所有属于你身心的愿望。”
身心通常想要的是什么?食物、饮料、性体验、各种各样新的所有物、娱乐、新奇的小物件,通过旅游、阅读、聆听各种教师讲课等方式获得身心刺激。真的有必要为了获得大我真知而忘记所有这些事情吗?这就像是在问:“所有的树叶都有必要因为冬天的来临而从树上掉落吗?”正如随着冬天的临近,树叶脱落,随着对大我的渴望充满你的思绪,属于身心的欲望也会消失。一个了悟之人有多少上列的愿望?在冬天,有多少树叶还残留在树上?
6.14 “当愿望是渴求实相时,它就不被称作小我。”
对实相的渴求,或对解脱的渴望,是求道者最重要的资质。在传统的吠檀多教导中,这被称作全心求解脱之人。这种对实相的渴望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会将自身转化为大我真知。通过寻找实相,最终,你会惊讶地了悟到,被寻找的那一位正是你自己——实相。然后你明白了,这种对实相的渴望实际上正是实相在将自己牵引至自己,就像海洋指挥着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流入它,并与它融为一体。对实相的渴望本身正是大师的恩典。
6.15 “不要感到悲伤或别的什么。勇敢地接受所发生的一切。”
在西方,我们习惯于在各种情况下感到悲伤,特别是在有人死亡的时候。但死者是否感到悲伤呢?悲伤被认为是合适的,因为我们认为应该坚持“个人是宝贵的,这一生是灵魂唯一经历的生命”这个观念。另一方面,在印度,死亡不是这样一种(需要)哭哭啼啼的场合,因为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会有下一世,现在没有实现的将会在后来实现。相应地,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就会减少。
上帝——大师和万物之主,是宇宙间运作的唯一力量。关于生命中所发生的事件,唯一重要的就是,你是否接受它们为祂的意愿。如果无法接受某些事的发生,你就会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这种抗拒是小我的典型特征,它总是认为自己是“做者”。它说:“我身上怎么可能发生这种事?”不过,当你把这个想像中的(自由)意志交给大师的时候,你不仅感觉到所发生的事是祂的意志,而且也感觉到这是你的意志。没有任何不同。你会有这样的感觉:所发生的事对你来说都是好的,你知道你的需要将得到照顾。圣徒图卡拉姆(Tukaram)写道:
就像母牛总是想着她的小牛一样,圣人无条件地爱着我,给我庇护,处处保护我。
6.16 “不要让你的敌人进入你的家。”
小我是敌人。如果你试图用小我摧毁小我,或者试图用你的头脑去净化头脑,这就像让小偷去抓小偷一样。小偷会假装在追小偷,但不会有任何结果。因此,最好让自己的目光超越头脑。最佳的修行是仅仅聆听大师的教导,让它们取代头脑。只要你接受他所说的话,并向他臣服,小我就没有进入的余地。卡比尔写道:
爱之小径是狭隘的,
上帝和我不能共存。
当我在时,祂不在,
现在祂在,我不在。
6.17 “你要坚强。我告诉你,你是实相,你可以体验到这一点。”
大师向我们发出邀请。他给了我们大我的家庭地址,并说:“去那儿,进去。占有属于你的东西。”那就是他所能做的全部。他无法代替我们去领悟和接纳(大我)。我们必须为自己找到那份力量。力量也许看起来不像力量。以我自己为例,那更像是一种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关心的感觉。我感觉到,对大师的奉献是我所拥有的全部。我感到非常无助。所以力量也许感觉起来像是虚弱。所需要的是明辨的力量,辨别如果没有你出于习惯所坚持的事物,你能做什么,又不能做什么,辨别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所以,马哈拉吉在此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声明——如果你真正想要实相,你就可以拥有它。现在,这取决于你。
6.18 “当没有信心时,怀疑总是会出现在心中。”
在此,关于信心,吠檀多所用的梵文词汇是虔敬(shraddha)。这个词包含了对大师能力的信任以及对他的个人奉献。这种信心可以防止怀疑的产生。只要你信任你的古鲁,那么仅仅经由提出一个问题,任何怀疑都可以被摧毁。即使在古鲁已经离开身体之后,这个过程都会通过真诚的祈祷而起作用。缺乏这种信心的求道者,一般都有的主要问题是怀疑,尤其是如果他们对不止一位古鲁有着不完全的信心时,因为一名老师不可避免地会与另一名老师说的话相矛盾。这会导致一种永久的不确定性状态。在虔敬意义上的信心,也就是包含了对大师的个人奉献的信心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让自己摆脱挥之不去的疑虑的最佳方法。
6.19 “如果疑惑出现在心中,就询问大师。如果不问,疑惑将一直在。”
大师即大我。他在你心中,事实上,他无处不在,所以,在你和他之间永远没有任何距离。有必要的一切就是充满信心的态度,相信所有的疑虑都可以通过对大师的信任来消除。你只需要让问题成型或表达出心中升起的疑虑,然后,满怀信心地等待答案的到来。一旦以这种方式消除了疑虑,它就没有理由再回来了。
6.20 “死亡意味着忘记一切。在你活着时,就以那种方式死去吧。”
智者(了悟之人)在身体中时就已经超越了与身体认同的幻相。其他人则必须等到身体死亡时才能认识到身份是假的。超越幻相即是去理解,一切都是大我的投射,而大我是永恒实相。视万物不与大我分离,意味着忘记一切,亦即,世间事物的虚幻独立性被忘记,不再看见独立客体。这即是死亡,也是复活。
6.21 “说‘我不存在。’这就是死亡。”
当马哈拉吉说“我不存在”时,他的意思通常是“我不存在,只有祂存在。” 我认为,这一点总是值得记住的。“我”之概念的不存在并不留下虚空。“祂”一直都在,而你就是祂。所以你一直都在,只是不作为你所认为的个人而存在。这虚假的小我必须臣服、牺牲。在对《第十五个下午的巴赞》(the fifth afternoon bhajan)的评论中,马哈拉吉说道:
你奉献给祂的小我什么都不是!而祂给了你实相!
6.22 “你什么都不需要,也没有什么可以获得的。”
真相的确非常简单,它是如此简单,以至于头脑忽略了它,期待着达成某些更复杂也更困难的事情。头脑总是专注于醒态,因为它是醒态的创造者,所以,它自然会在那里寻找醒态。不过,醒态只是出现并消失的状态中的一种,而大我一直都在。因此,头脑永远无法找到大我。最终,寻找大我的整个过程被看作一种不可能的行动,一场梦中旅行,因为你不可能找到已经是你之物。这不是获得任何东西的问题,除了醒、梦和深眠这三种状态之外,了解你自身存在的实相并不需要任何特别的东西。以下诗句出自生活在十四世纪克什米尔的圣徒拉尔拉·约格什瓦里(Lalla Yogeshwari):
我拉尔拉周游世界,
疯狂寻找无所不在的上帝。
从我的冒险中归来,
我发现他坐在我的身体里——祂自己的家里。
6.23 “控制你的头脑,习惯将会养成,你会没事的。”
我想这一点很明显——如果你让自己的头脑四处游走,像猴子一样玩各种各样的把戏,你就无法领悟到多少东西。一个不经控制的头脑会被某件事情吸引,然后,当它被别的事情吸引的时候,就会忘了前一件事,就像猴子在树上荡来荡去,抓住一根树枝,直到抓住下一根树枝。因此,有必要在头脑中灌输一些戒律,让良好的行为养成习惯。头脑必须学会向内转,越来越多地集中于大我——它的源头。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人有一头牛,这头牛总是去邻居家花园里的草地上吃草。于是,这个人就把新鲜的青草放进牛棚里,鼓励牛待在那里,不要游荡。随着这头牛习惯于每天在牛棚里找到新鲜的草吃,它就不再去花园里寻找食物了。最终,即使牛棚的门开着,它也不会出去了。类似地,接受了大师正确观点的头脑会安静下来,变得专一。
6.24 “你应该离开房间,否则祂无法进入。”
世俗的知识和关于上帝的知识是不相容的。因为人的出生是一棵愿望实现树,所以你所得到的,真的只是关于你想要什么的问题,关于什么占据了你的心的问题。心即是那个在祂能够进入之前,必须清空的房间。圣徒图卡拉姆写道:
当你打消了所有的期待,
当没有什么你称之为“你的”留下时,
上主必会召唤你。
6.25 “一旦跟随你的头脑,你就失去了你自己,那是最大的损失。”
大我一直都在,比其他任何事物都贴近你,但你不知道。因此,经典和圣人们说,大我真知是目标。大我真知通过头脑而来,但不属于头脑。这样的头脑可以认识大我——转向内在并活跃地寻找其源头。这样的头脑永远不可能认识大我——向外,朝向世间的事物。一个向外的头脑,会不断地产生这样的欲念——“我想做这个,我想做那个”或这样的论断之念——“这是个好人,那是个坏人。”如果你把这些念头当作你自己并遵循它们,那么你就遭受了最大的损失,并且与那唯一能让你自由的大我真知背道而驰。
6.26 “如果你不吃药,病怎么会好?”
如果向某人寻求意见,你当然应该准备好接受其意见,不是吗?否则,这有什么意义呢?类似地,如果去看医生,描述你的症状,然后取了药,你当然不会把药放在抽屉里忘记它,不是吗?然而,尽管这些例子的逻辑显而易见,但小我总是准备好坐在灵性老师的脚边,提出问题并接收答案,然后做出与建议相反的事情。或者它会怀疑答案的合理性,或找到其他方法使答案失效。所有这些犹豫不决都让无知的面纱一直遮蔽着大我。
6.27 “当疑惑到来(如‘我怎么可能是那?’),你就失去了自己的力量。”
坚定的决心是必要的。决心与对古鲁的信心和信仰相匹配,于是你有了一个无懈可击的组合,正如几个世纪以来的圣徒和圣人们所证明的那样。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室利·尼萨伽达塔·马哈拉吉。他说:
我的古鲁告诉我,我就是最终的实相。这对我来说就足够好了。我相信他,不再对我和我以外的事物感兴趣。
疑惑就像道路上的障碍。它们必须被清除,这样才能继续取得进展。有时,疑惑只是头脑无法把握的事物,因为那些事物在逻辑上与它目前的理解水平不一致,例如:“我,受限的个人,怎么可能与那——万物背后的无限实相,是一样的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询问大师来解决。其他时候,这种疑惑在本质上可能更加深刻,更加情绪化,例如:“我,一个小小的造物,怎么可能有望变得像那一样伟大?”这种疑惑等同于对自己的怀疑,是一种更加严重的障碍。
一旦认识到这种态度阻碍了你的进步,你就已经在处理障碍的道路上走完了一半路程,因为它呈现在光天化日之下,不再隐藏了。然后你就可以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是否完全接纳了大师所说的话?”“我是否相信自己可以在这一世成为一名了悟之人?”“我是否需要向祂寻求恩典?”通过诚实的自我反省,即使根深蒂固的疑虑也可以消除。
6.28 “你来此是为了摆脱这个无知的圈子。”
无知是一个圈子,因为它是由小我创造和维系的,而小我本身是无知的产物。本质上,我们是出生在无知中的,因为即使作为婴儿时我们是安住于大我中的,我们也不知道大我。后来,当小我发展为成熟的人格时,我们还是不知道大我,此外,大我还进一步被有着粗钝身的“我”之身份掩盖。所以,这就是我们所在的圈子,因为一些未知的原因,我们中的某些人突然开始询问“我到底是谁?”于是,探寻开始了。
6.29 “知识属于小我。但获得知识,是你必须经历的重要一步。”
为了离开无知的圈子,你需要的第一件事物是知识——已经在圈外自由生活的人传递给你的信息。你需要知道:有一条出路;你还需要知道:你需要找到那条出路。当然,起初,正是小我吸收了这些新的观点,但只是因为它不知道最终它自己必须死去。等到它明白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6.30 “你仅仅需要摆脱‘作为’的幻相,这幻相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
小我被做某些事的想法所困扰。事实上,小我的一个定义是:小我即“做者身份感”。一件非常明显的事情是,随着你继续前进,并接近最终的了悟时,你“做”任何事的感觉就变得越来越弱。“作为”的观念真的只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当你不再把行为归属于自己时,你会感觉更自由。你开始看见,祂正在为你做所有的事,而你所需要做的全部就是接纳这一点,这样,事情就可以按照它们必然的样子展开。然后,小我的活动就不再多么困扰你,于是,你开始在光明而非黑暗中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