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需要活着的意义
人类作为一种高智能的生物总是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们会为了某些事物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却忽略自己生命的价值。这些事物他们会称之为活着的意义。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豁出性命,《月亮与六便士》斯特里克兰为了绘画的理想放弃一切,《欧也妮与葛朗台》老葛朗台至死念念不忘的是他的金钱。他们为了活着的意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他们却忘记了一个事实——活着本身即是意义。
余华在《活着》中用主福贵的一生阐明了这个看似易懂的观点,无论福贵遭受什么样的磨难,甚至亲手送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他却依然活着、始终活着。《活着》不是什么苦情剧,余华没有煽情的描写,只是以冷峻朴实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一生。福贵很惨,但是他还活着,他没有活着的意义,没有人需要他。难道让他继续存在于这世上的是他的麻木、是他的不感知、是他的苟且吗?不然。
莎翁的表现形式是“既然是悲剧,英雄就一定要死。”福贵最后没死,他不是英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而他周围的人的死大多也是时代的悲剧。我们很难在其中找到戏剧冲突,没有反派,没有恶人,没有真正所对抗的人或事,硬要说的话,那就是天吧。天要亡你,你不得不死。但是那个时代的天似乎更加残酷,他先给你撒播下希望的种子,接着在希望生根发芽后碾碎它。天想要看见你的崩溃、你的愤懑、你的自取灭亡。然而福贵没有,他只是默然接受,他或许诅咒过、或许谩骂过,但是他最后是如此的冷静。这并不意味这他有坚强的意志或是一颗麻木的内心,事实上,他意志脆弱、心地柔软,他却没有被击垮,因为活着不需要意义,而生活需要。
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时代,每个人都未曾享受过生活,而更多的是要在战争中存活,他们坚信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即是本钱,活着是第一要务。能够诞生于这个世界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他们每个人在本质上也仅仅是一个人而已,周围的人给予自己温暖,给予自己快乐,但这一切都建立在能感知到的基础上。存在即被感知,而人感知外界的物质基础就是自己的生命。某一天,温暖消失了,快乐消失了,你只能感受到寒冷与悲伤,但是你不会因此放弃感受,不会放弃感受的媒介——生命。失去生命的你将不会感受到任何东西,会陷入无止境的孤寂与虚无,那是一种归于尘埃的痛苦。
太宰治认为死亡是一种真正解脱,三岛由纪夫认为死亡是一种殉道。但是,活着没有解脱,死后更不会有解脱的机会;活着没有真正发扬自己的道义,死后更不会有地方来发扬。死亡不能带来任何东西,除了虚无。我们的爱情、理想、金钱都会在我们死亡的那一刻支离破碎,我们在死亡中无所作为。
我们不需要活着的意义,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比死亡高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