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看客与刽子手

2020-04-06 18:57 作者:Aestic  | 我要投稿

鲁迅先生常抨击那个时代的中国人麻木不仁,他们是不觉醒的东亚病夫,莫言先生的《檀香刑》令我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封皮上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鲁迅写透了看客,莫言写透了刽子手。我们常常能想象出刽子手在行刑时的手斩刀落,无数不明真相的看客在刑台下拍手叫好,他们看的只是热闹,被斩首者不管是乞儿抑或是皇帝皆与其无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居然是台上的刽子手,他们深谙被斩首者的身份,会担忧,会惋惜,会难过,会紧张,这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杀人者比起没有杀人者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书中的钱丁虽然与行刑台上的所有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的实质还是看客,他静观着一切的发生,表面上他扮演着担心自己官位的小官角色,内心却暗流涌动,他珍惜与孙眉娘的爱情,想要保护自己的人民,希望驱逐德国侵略者,他不希望刑台的孙丙死去。社会阶级限制了他的表现,正是这从小受到的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仍在袁世凯前唯唯诺诺,虚与委蛇。我们假设在台下的看客皆是钱丁一般的人物,他们也拥有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他们也有七情六欲,甚至台上的人也与自己有联系,但是社会阶级注定了他们站在台下,是强权统治,是列强入侵,是贫穷,是生活的平淡似水,他们恰巧,群聚于此。

行刑的赵甲代表了杀人如麻的刽子手,他的手因鲜血而鲜嫩光滑,他要杀的是自己亲家,但是他在接到要求时并没有迟疑,他并不在乎亲家的死活,他一直暗示自己,行刑时的自己不是人而是神,代表的是国家的权威与法律,他同样屈服于袁世凯的淫威,在出现纰漏与失误时会紧张害怕。刽子手本应是麻木的,他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不那么麻木的一面,然而他却是绝情而坚毅地要杀死自己的亲家。

作为看客的钱丁以不麻木的出发点展现了麻木的表现,作为刽子手的赵甲以麻木的出发点展现了不麻木的表现。这其实并不矛盾,袁世凯是主使,钱丁是上传下达的枢纽,赵甲是枪手、实际操作者。赵甲完全是执行任务,他只是要杀死眼前的孙丙,他接到命令并照做,但是做不好是要掉脑袋的。钱丁卡在中间,他需要统筹两头,但他同时还是一名县令,还要统筹民意,这就使他进入两难的困境,他的内心其实倾向于不让孙丙死,而檀香刑做不好自己也是要掉脑袋的。可以说钱丁是完全迫于压力,而赵甲迫于压力只是他完成檀香刑中微不足道的因素。

小说的最后峰回路转,这是一个莎士比亚式的结尾,钱丁破釜沉舟,杀死了受刑的孙丙,孙眉娘杀死了执刑的赵甲。看客跳上了戏台,粉墨登场,时间短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孙丙临死前说戏演完了,台上的戏确实演完了,而台下的戏才刚刚开始,钱丁会为他的行为付出生命的代价,德国人会大发雷霆,袁世凯会难以维系与德国佬的关系。这就好像屏幕前的观众跳入了荧幕,在里面大闹一番,表现麻木的钱丁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是非常复杂的心路历程,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他觉醒了。

或者这么说,他从来就没有沉睡过,他一直非常明白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最后的行为只是置生死于度外的信念的战胜了封建权威,列强淫威。其实,那个时代的其他看客未尝不是脑子清醒的呢,他们真的就是麻木到没有人的情感吗?不然。只是他们的觉悟没有这么高,只是他们还不能将国家民族上升到比生命还高的高度。人首先是人,才是社会人,社会是人的第二生命,所以会有谭嗣同这样的英勇烈士,但是有人更看重自己本来的生命,它会引申为个人利益,所以会有袁世凯这样的卑劣之徒。这无可厚非,人的本能也许不能完全驱动一个人的行为,但绝对可以成为他行为的基础,动物性与社会性结合的人所展露出来的不正是赤裸裸的人性吗?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有的人认为“戏”更重要,而有的人认为人生的本质更重要。我们或许可以将这类不看重戏的人称之为觉醒者,但是我们凭什么说活在戏中的人就没有觉醒呢,他们或许是从人生中觉醒而如戏呢。

《霸王别姬》中段小楼说: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至于这《檀香刑》中的看客与刽子手谁是霸王谁是虞姬就任君想象了。


看客与刽子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