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丝路精神与长城迷思(2016年旧文,人生第一次得稿费1k,激动了好久)

2020-04-06 18:56 作者:第五第五排355  | 我要投稿

丝路精神与长城迷思

窦鸿业

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  要:丝绸之路以及长城的相关研究都是比较大的题目,相应的研究可谓甚多,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进

行探讨的却并不多见。在此本文将从两者的历史源头说起,分别挖掘其各自内在的精神品质,然后进行对

比,推及至对当下“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的思考,并认为其为对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和各民族共同创

造的文化交流互鉴的继承和发展和对中国自信心的最好彰显。

关键词:丝绸之路;长城;一带一路;文化自信


    长城和丝绸之路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都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前者作为中国古代第一的军事工程,上至西周下至明清,历朝历代均有修整;后者贯通亚欧非三大陆,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象征和沟通不同文明的大通道。二者交汇于今天的嘉峪关,而他们各自的精神品质也互相交织,引人思考。前者所代表的一种中原王朝对游牧文明的防御心理和后者所代表的泱泱大国积极对外交流的开放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当今社会,对两种精神的取舍显得尤为重要。

1  丝绸之路与丝路精神

1.1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路概念的提出来自于一个德国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其五卷本《中国亲历旅行记》(1877-1912)中,他将从中国长安(西安)到达罗马之间的一片交通贸易网络称为“丝绸之路”( 德语"die Seidenstrasse")[1]。而丝绸之路的路线主要有三条:中亚内陆草原丝路、西南丝路和东亚海上丝路。这些丝路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按照道路的性质来分,总体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大类。

在传统中国人的眼中,天下为中,以“中国”作为世界的地理中心坐标。而古代丝绸之路上下三千年,陆海五道连接亚欧非三大洲,东及东北亚,南至东南亚、南亚,西贯中亚、西亚、东欧,远达西欧、东北非海岸,这几乎是当时中国人完整的世界印象。

概括地说,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与王朝的兴盛有着直接关系。王朝兴,则国强商贸旺,丝路通达。反则,社会动荡,无暇发展经济,商路受阻。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隋唐时期,一改几百年的国家分裂状态,实现大一统。而后积极恢复丝路贸易,平定突厥之乱,而后设立“安西四镇”作为管理西域的机构。受隋炀帝重用,隋朝政府派裴矩代表中央政府主持贸易,开中央管理之先河,丝绸之路贸易迎来了繁荣时期[2]。相反的,唐代安史之乱后的数百年问,北方地区战火纷飞,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直接服务的黄河流域丝绸生产几乎陷于停顿。同时,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权的分裂、对立,使丝路贸易安全难以保障,丝绸之路因此逐渐衰落[3]。

 

1.2  丝路精神

丝绸之路虽然是一个商道的概念,但是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我们将之概括为丝路精神。丝绸之路作为交往平台,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遵循 “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等等原则,这就是“丝路精神”的内涵。

可以作为对比的是人类地理大发现的所谓的“欧洲新航线”。这不是一条和平的路,它伴随着种种血腥。马克思曾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虚伪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4]

 

2  万里长城与长城迷思

中央电视台官方网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专栏这样介绍长城:“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千米,通称万里长城。”这是人们对长城的一般印象。不可否认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是人类文明史的一支奇葩。“不到长城非好汉”[5],这句人人皆知的诗句,已经被外国友人当做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名言。

然而万里长城并不都是这样的一面,万里长城的修建,在其抵御游牧民族的作用背后,藏着无数百姓的血泪。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而后演进而有“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6]是为后来著名的孟姜女哭倒长城故事的来源。这样的民间故事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对强迫修长城以及暴政的不满。

而在现代,有一个著名的关于长城的“谎言”。央视的解说词说:“长城太空中唯一可以用肉眼看到的人类文明产物。”其实不然,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这不仅是一个背离科学和常识的判断,其后更隐含着一种浮躁、虚幻、自大、狭隘的民族荣誉观[7]。

“当中央王朝强大时,不用修长城。秦皇汉武时代,匈奴望风而逃,武帝想御驾亲征却找不着对手。当中央王朝腐败和软弱时,修长城也没用。明朝末年,内外交困,长城当然不可能抵御满族入关。因此,每个朝代都可能修长城,但没有一个朝代应该修长城。”[8]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易华先生对长城又提出了自己别致的见解,认为长城的过远大于功。

3  两种精神的探讨与展望

前面我们提到了两种精神特质的些许内涵,总体来说,对丝绸之路的评价褒多贬少,而对于长城则更多的批评。两者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如果说长城更多的是一种防卫意识的体现,那么丝路就是开放心怀的最好代表。总的来说,我比较认同前面提到的易华研究员的观点。当王朝不振之时,长城应该起到的作用并没有发挥。明王朝堂堂城墙挡不住女真的铁骑长枪,封闭自守的晚清改不了王朝命运。相反,如丝路一般广开大门,海纳百川,中国的四大发明走出去,西方的种种技术走进来。在丝路精神的指引下,各国家,各民族进行和平,平等,互相包容的文化交流,方能促进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两种精神气质还包含着对民族自信的内容。一如提到的“肉眼看长城”的谎言传播了几十年却无人批驳反而视之为自豪,其实是浮躁乃至自卑的一种体现。相反,如隋炀帝杨广御驾亲征吐谷浑通河西走廊,复开丝绸之路是如此的气概。

而今,“一带一路”战略就是对丝路精神最好的致敬。“一带一路”将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第一要义,赋予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不限国别范畴,不搞封闭机制,所有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都可以参与进来,成为“一带一路”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9]“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正是希望中国能更开放的,更自信的融入国际社会。

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10]。扬丝路精神,弃长城迷思,方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互利共赢,更好的促进文明的交流和借鉴,这是一种真正的国际精神。

 

参考文献

[1] 鲍志成.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概论[J].文化艺术研究,2015.

[2] 孙占鳌.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中)[J].陇原春秋,2014

[3] 孙占鳌.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下)[J].陇原春秋,2014

[4]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Z],1853

[5]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Z],1935

[6] 贯休.杞梁妻[Z]海潮出版社.陈才,2010

[7] 曹林.科学家实证研究确认从太空肉眼看不到长城[N]文汇报,2004

[8] 易华.北魏六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

[9] 人民日报评论员.传承弘扬丝路精神共筑梦想同谱华章[N]人民日报,2015

[10] 习近平.[R]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发言,2014

丝路精神与长城迷思(2016年旧文,人生第一次得稿费1k,激动了好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