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海军舰艇介绍-海圻(qí)号
海圻号巡洋舰是甲午战争以后至抗战胜利之前,中国海军吨位最大的战舰。

该舰属于海天级穹甲防护巡洋舰。1896年甲午惨败后不久清政府决定重建海防,重建计划的核心便是两艘向英国采购的海天级防护巡洋舰:海天、海地(后更名海圻)。两舰一同于1896年11月11日在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开工,1898年下水,1899年竣工后返回中国服役,其中海天号成为了重建后北洋海军的新旗舰。

舰员:486人
标准排水量:4300t
满载排水量:4515t
舰艇尺寸:129.2m×14.2m×5.45m
装甲防护:全舰采用哈维镍钢装甲板,穹甲甲板斜面厚76毫米,平坦处厚38毫米;主炮炮罩装甲厚118毫米;舰桥正面装甲厚204毫米
武备:2门单装阿姆斯特朗203mm45倍径主炮(旧式碳钢炮);10门阿姆斯特朗120mm45倍径副炮;12门哈奇开斯47mm43倍径机关炮,4门37mm机炮;5具450mm鱼雷发射管
主机输出功率:17000马力
续航力:2600海里/12节
最大航速:24.215节

两艘海天级巡洋舰完工回国时,刚好赶上了想趁大清国甲午战争新败来捡便宜的意大利。1899年初,意大利政府向清政府要求租借浙江三门湾作为军港,还要修筑一条从三门湾通往鄱阳湖的铁路,把整个浙江南部纳入意大利势力范围。同时放狠话宣称如果4天之内清政府不接受意大利的要求,就与中国断交,派舰队强取三门湾。

在听取了北洋水师统领叶祖珪对形势的分析报告后,清政府自持意大利仅是二流海军国家,而且山长水远又没有别国帮助,大清还是能对付得了的。于是断然拒绝了意大利人的无理要求,同时命令北洋海军所有战舰出海加强防卫。意大利人眼瞅着捡不到便宜了,在北洋军舰出动的第二天放弃对三门湾的要求,清政府取得了难得的一次外交胜利。但不知道是不是这次的胜利让老佛爷飘了,次年同时向八个世界主要强国宣战,而北洋海军为了保船全部加入了“东南互保”直接置身事外,结果大清又多签了个《辛丑条约》。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清政府无力制止两个列强,只得窝囊的宣布在这场发生于本国领土上的战争中“局外中立”。但中立归中了,防卫还是要加强的,以防那两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顺带把大清也给收拾了。当年4月23日海天号舰从山东烟台出发赶赴江阴装运军火以支援辽西,不幸的是由于时间紧,该舰一直超速航行,次日在江苏鼎星岛遇大雾触礁沉没。清政府仗还没打就损失了一艘顶级战力。

由于姐姐的不幸去世,海圻号成为了新任北洋海军扛把子。

1909年,海圻号和海容号赴南洋,依次访问了香港、新加坡、雅加达、西贡等地。1911年4月11日,海军部二司司长程璧光率该舰赴英参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典礼,之后返回原厂维护。修复一新后前往美洲访问,同时护慰侨胞,直到1912年民国成立后才回国,之后被编入海军第一舰队。

军阀混战时期,海圻号辗转多家。先是隶属于北京政府中央海军,后进入广东政府护法舰队,接着又到了直系军阀控制的渤海舰队。直奉战争后,又归于张大帅麾下的东北海军。九一八之后,再次投奔了粤系军阀陈济棠。直到1935年,海圻号最终回归南京中华民国军政部管理。


全面抗战爆发后,这艘已经服役了近40年的老前辈为民族存亡贡献了最后一份力。1937年9月为阻止日本海军顺江而上威胁内陆,海圻号自沉于江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