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3.5 市场问题。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矛盾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5、市场问题。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矛盾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必须销售,也就是必须寻找市场。正如列宁指出的一样,市场的概念与社会分工[1]的概念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市场是随商品市场的出现与发展,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出现和扩大起来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分工更加精细了,并把直接生产者分化为资本家和工人。社会分工的结果,特殊生产部门的数目增多,加强了社会劳动的专业化。市场的大小与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是分不开的。
某些部门的发展为另一些部门生产的商品[2]扩大市场。这一点是与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品生产优先发展的规律作用有关的。同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进步使劳动社会化,因而必然要求生产过程的各种职能专业化,把各个小企业中分散而重复的个体职能,变为集中于大企业的社会化职能。
其次,如上所述,小商品生产者的阶级分化,工人人数的增多,资本家利润的增加,将会提高消费品的销售量,促进市场的扩大。于是小生产者变为雇佣工人,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他们现在必须购买自己必需的消费品。另一方面,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变成资本,生产品进入市场。因此,国内市场的发展程度就表明一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
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看出,要使社会产品实现,社会产品的各部分之问,因而生产的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生产的是孤立的私有者,他们追逐利润,不知道自己产品的社会需要量,因此,这些比例不能不经常遭到破坏。
生产的扩大是不平衡的,从而各个部门之间的旧的比例经常遭到破坏,而新的比例又是通过资本由一些部门转移到另一些部门而自发地形成的。因此,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只是偶然的,而比例的经常破坏则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通例。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时指出:这些条件“会变为同样多的使再生产的进行不正常的条件,会变为同样多的危机的可能性,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的自发性的情况下,均衡本身是一种偶然现象”[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与消费间的平衡[4]只有在这种平衡遭受无数次的破坏之后才能达到,同时生产越扩大,它所要求的消费者越多,再生产过程的破坏就越严重。在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条件下,社会产品只能通过各种困难和经常的波动而实现,这种困难和波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日益加剧。
同时下述情况具有特殊的意义: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因而国内市场的形成,与其说是靠消费品,不如说是靠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性质决定于下列情况: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是日益大量地榨取利润,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扩大生产。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特征是“为生产而生产”,“为积累而积累”。
但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如果完全不依赖消费品的生产,或同它没有任何联系,是不能发展的,因为应用这些生产资料的企业把愈来愈多的消费品投入市场。可见,归根到底,生产消费[5]始终是同个人消费联系着的,始终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决定工人阶级和农民贫困化,所以基本居民群众的个人消费量是被限制在劳动者极其狭小的购买力范围内的。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内市场的扩大是与限制大多数居民的消费相结合的。
生产商品归根到底不是为了生产,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消费品的那一部分社会生产也不能不增加。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其中也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生产和交换的发展,无产阶级人数的增加,工人阶级团结组织性的加强,使它能够顺利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企业主剥削倾向的斗争,决定了需要量的增加。但同时,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不但不能保证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反而力图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平,限制工人阶级的消费。因此,生产和消费间的深刻的对抗性矛盾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
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和消费间的矛盾在于:国民财富在增长,而劳动者的状况却在恶化;社会生产力在增长,而人民消费并没有相应地增长。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6]的表现形式之一。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只能拖延这种矛盾,不能消灭它。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有可能消灭这种矛盾。
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城乡矛盾,工农业矛盾,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一定比例关系的必然破坏的重要因素。这种现象是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固有的。它是破坏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列宁在揭露那些掩饰资本主义销售的深刻矛盾的资产阶级仆从时曾强调过:“甚至在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是理想般匀称的情况下,生产的增长和消费的有限范围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何况实际上销售过程并不是理想般匀称的,而是通过‘困难’、‘波动’、‘危机’等等来进行的。”[7]
当资本主义生产达到高度发展时,它已不能以国内市场为满足。除了在国内销售商品的国内市场外,在国外销售商品的国外市场的意义也越来越大了。资本主义使劳动社会化,这首先表现在:以前的小经济单位的分散性被破坏了,小的地方市场连成巨大的全国性市场,而后又连成世界市场。
在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时,没有谈到国外市场的作用,因为把对外贸易包括进去,只能把问题从一国转移到数国,但实现过程的本质并不因此而有丝毫改变。然而,这并不是说,国外市场对于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重大意义。
为了追求利润和竞争,资本家竭力扩大生产,寻找最有利的大量倾销商品的市场。而国外市场往往就是特别有利的销售市场。争夺国外市场的斗争,掠夺、分割、再分割国外市场的斗争,在资本主义国家矛盾日趋尖锐化的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引起极尖锐的对抗,在它们中间造成无数的冲突。
资本主义实现的这些矛盾和困难是和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分不开的。
注:
[1] 一切商品生产的共同基础,因而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共同基础。
[2] 首先为原料、机器及其他生产资料。
[3] 马克思:《资本论》,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2卷第622页。
[4] 供求平衡。
[5] 生产资料的消费。
[6] 生产的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7] 列宁:《再论实现论问题》,《列宁全集》,1958年人民出版社版,第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