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3.4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下的实现条件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下的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以资本积累为前提。既然每一部类的资本都由两部分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构成,因此,剩余价值的积累部分也应分为这样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另一部分用来雇用追加的劳动力。由此可见,在第一部类的年产品中,除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外,还应有一定的余额。换句话说,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应当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Ⅰ(c+m)应当大于Ⅱc。这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现在考察一下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下的实现条件。
假定第一部类中,不变资本的价值等于4,000,可变资本的价值等于1,000,剩余价值等于1,000;又假定第二部类中,不变资本的价值等于1,500,可变资本的价值等于750,剩余价值等于750。这样一来,社会年产品将由下列各部分构成:

假定第一部类在1,000的剩余价值中积累500。与第一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1]相适应,剩余价值的积累部分分解如下:400用来增加不变资本,100用来增加可变资本。追加的不变资本[2]在第一部类的产品[3]中就有了;而追加的可变资本[4]则应当通过交换从第二部类取得,因此,第二部类也应当积累。第二部类的资本家以自己的一部分剩余价值[5]换取生产资料,并把这些生产资料变为追加的不变资本。与第二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6]相适应,这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应当增加50。因此,第二部类在750的剩余价值中,应当积累150。
同简单再生产时一样,第二部类应当以1,500的不变资本同第一部类交换。而第一部类也应当以1,000的可变资本和资本家消费的500的剩余价值同第二部类交换。
这样,第一部类应当交换:
再生产可变资本价值的产品... 1,000
并入可变资本的积累剩余价值.. 100
资本家所消费的剩余价值.......... 500
总计................... 1,600
第二部类应当交换:
不变资本................................... 1,500
并入不变资本的积累剩余价值.. 100
总计................... 1,600
只有这两个总数相等,两部类之间的交换才能进行。因此,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下的实现条件就是下列等式: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的价值加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再加所积累的附加于可变资本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应当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的价值加所积累的附加于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应当比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增加得快些,而第一部类的不变资本则应当比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增长得更快。
在任何社会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都表现在:用于生产资料生产的那部分社会劳动比用于消费品生产的那部分社会劳动增加得快些。列宁认为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品生产优先增长是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规律。资本主义比以前的生产方式创造出更高的技术,技术的进步表现在手工劳动越来越被机器劳动所排斥,因之生产资料[7]的生产加速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品的生产增长得快些,这表现为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快,即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马克思在阐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下的实现条件时,为了使分析简化起见,把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撇开不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讲的再生产的公式是以资本有机构成不变为前提的。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他制定了把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估计在内的扩大再生产的公式。这个公式表明,“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8]
列宁的公式清楚地说明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进程中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已有的比例遭到自发的破坏,各个部门发展不平衡,以及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引起失业的增加和工人阶级被剥削的加强,人民群众的消费大大落后于生产的发展。
注:
[1] 4∶1。
[2] 400。
[3] 生产资料。
[4] 100。
[5] 100。
[6] 2∶1。
[7] 机器、金属、煤等。
[8] 列宁:《论所谓市场问题》,《列宁全集》,1955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