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写作的道德(随手写的,既不准确也不全面)

2023-09-16 10:48 作者:Amadeus-Hikari  | 我要投稿

“这部作品三观有问题”——尽管这是一个常见的批评方式,但三观歪的作品不一定就不好,三观正的作品也有可能很无聊。“三观有问题”并不是一种着眼于文学本身的批评方式,而更多是从道德教化等方面出发的。

那么是否作品的优劣应当完全停留在技术层面,与道德无涉?也不尽然,于是随手写几个我个人认为在写作时应当遵循的道德。在演奏技巧和效果上,一个随便应付的演奏家当然比一个认真准备的小孩子要好得多,但在态度上,前者因缺乏对艺术的虔诚而惹人反感甚至难以卒听,而后者有时反而会让人热泪盈眶。


一、勇敢

1.敢于将自己暴露在读者面前。

2.敢于表达自己确信的东西,而不论它是否会受到欢迎、是否会遭受批评。


二、克制

1.情节上:克制为了让作品“精彩”“引人眼球”而写扭曲、离奇情节的冲动。

2.文字上:以文字的准确性,而非华丽性和丰富性为第一要务(这并不妨碍文字可能是华丽的)。

辞藻华丽许多人都能理解,举一个丰富性的例子:

aaaaaa,A说道。

bbbbbb,B说道。

cccccc,C说道。

不应仅为了言辞丰富、不雷同本身,而强行改成A“副词a”说道,B“副词b”说道,C“副词c”说道。


3.人物上:作者要与文本保持距离,因为角色们的言行应当是他们自己的言行,而非作者的传声筒。用海明威的话说:

如果作家想写的那个人物谈论旧时代的大师,谈论音乐,谈论现代绘画,谈论文学或者科学,那么就让他们应当在小说里谈论这些问题。如果人物没有必要谈论这些问题,而是作家叫他们谈论,那么这个作家就是一个伪造者; 如果作家自己出来谈论这些问题,借以表现他知道的东西多,那么,他是在炫耀。不管他有多好的一个词儿,或者多好的一个比喻,要是用在不是绝对必要、除它无可替代的地方,那么他就因为突出自已而毁坏了他的作品。

4.结构上:(1)懂得割爱,即便再喜欢某句、某段、某个场景,但如果与结构、主旨等方面不合也要果断删掉。(2)再美味的食物反复吃也会让人厌烦,所以即便一个段落、场景很精彩,也不应让它连续出现太多次(除非这样做服务于主旨)。


三、慷慨

不要将那些“精彩之处”刻意藏到后面,大方地将其展示出来。

就像现实中的慷慨以“财”为基础,写作的慷慨也以“才”为基础。


四、真诚

1.借鉴其他作品是可以甚至是必需的,但作品必须是作者自己的作品,做到这点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在写作的时候“做自己”就好了。

2.表达自己相信之物,这不是说相信无神论的作者不该在作品中写信教的好处,而是说笔下的这个角色在当下这个场景应该说作者认为他会说的话、应该做作者认为他会做的事等......

3.禁止矫饰,即禁止写一些看上去让作品丰满但缺乏实际内容的句子(和辞藻华丽还不一样)

例如,福克纳在伟大作品《押沙龙!押沙龙!》中写的这段就有矫饰痕迹:

Shreve was nineteen, a few months younger than Quentin. He looked exactly nineteen; he was one of those people whose correct age you never know because they look exactly that and so you tell yourself that he or she cannot possibly be that because he or she looks too exactly that not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appearance......

怎么会有人看起来正好19岁呢?


还有一个是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例子:

当费尔明娜·达萨头晕眼花地读出那个名字时,谁也没有听懂。不仅因为那名字本身就不同寻常,更因为无论如何没人说得准中国人的名字到底该怎么读。但也无需劳神,因为获奖的中国人已经从包厢的尽头走了出来,脸上带着中国人早早回家时的那种完美微笑。

“中国人早早回家时的那种完美微笑”也是一个看上去有内容但实际上不可能对应到一个具体殊相的形容。



五、友善

在不影响作品本身的情况下,尽可能写得让那些认真读的、有一定鉴赏能力的读者能够读懂。

写作的道德(随手写的,既不准确也不全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