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之路——兰吉特·马哈拉吉语录》转载12

注释:安德鲁·弗农
翻译:纯然的空
校对:无有
转载来源:公众号“一就是一切”(特别感谢授权)
十二月:了悟之人
12.1 “身体没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永远是为了悟之人而存在的。”
自由意志,在欧美地区几乎是一个被奉为神圣的概念,但实际上,它并没有存在的基础。它根本不符合事物的实际状况,迟早,它都必须被抛弃,以便向更高的力量臣服。了悟之人所享受的“自由意志”来自于完全的臣服。看到,体验到,并且毫无保留地接受事物本身的完美,是意志的真正自由。了悟之人总是有着这样的态度:“您的意志将被实现。”
然而,作为一名求道者,你不能只是说“您的意志将被实现”,就停止做出任何努力。这样做就是误解了不二论。这个错误可以用一个故事来说明。有个人挡住了大象的去路。大象的驯化师请这个人让开,但这个人只是说:“我是上帝,大象是上帝,一切都是上帝的意志。”当然,他被大象撞倒受伤了。他向自己的古鲁抱怨,说他只是复述了古鲁告诉他的话,古鲁说:“大象的驯化师,让你让路的那个人,也是上帝,但那时你选择了无视祂。”
12.2 “了悟之人只凭头脑领悟。”
真正的或最终的领悟即是:没有要获取什么的人存在,没有正在寻求什么的人,也没有要领悟什么的人。这个领悟正是灵性探寻这一表面旅程的走向。不过,应该清楚的是,在这份了悟中,头脑本身会遇见自己的死亡(所以,这被称作“最终的”领悟)。不经意间,小我-头脑带来了它自己的死亡。大师的观点,一旦被接纳和吸收,就会完全转化头脑,将之还原到其原本的无心状态或纯粹意识状态。对于已净化的头脑来说,了悟是最后一场戏的最后一幕。在虚假的“做者”身上,幕布落下。不再有重复的表演。
12.3 “了悟之人说‘我从未正确,我一直是错的。’”
“了悟之人”这个词语,仅仅用于交流的目的,以表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被称为了悟或开悟。事实上,没有要去了悟的“人”存在。了悟,本质上是领悟到:作为“人”的个体化存在之观念,是一个幻相、一个错误、一个误解。所谓的了悟之人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或她说:“我从未正确,我一直是错的。”在了悟之后,当有人呼唤你的名字时你会应答,你也会继续在这世间行动,但你永远不会再将自己当作一个独立实体,与你作为纯粹意识的源头分离。
12.4 “了悟之人的心愿一直已经得到满足。他想要实相,所以他从不会不快乐,他总是快乐的。”
悖论是,你没有自由意志,但与此同时,你必须采取行动,仿佛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和你自身的努力。从“神圣”的角度来看,这就是情势的幽默所在。你想要的,是你已经得到的。寻找,你就会找到。这个说法是正确且恰当的,你应该坚持下去,直到你知道,你已经得到了你想要的,你已经找到了你所寻找的。然后,你就脱离了无知的圈子。
12.5 “一旦领悟,你就有了力量,而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在最终的领悟之后,你发现自己领悟了需要领悟的一切。以前不清楚的观点对你来说是明朗的。那份领悟就像在你身上显现的一股力量。你感到和谐,与你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你感到,所发生的事都是正确的,不可能以别的方式发生。因为你感到这力量既在你里面,也在你周围,你的行为也是“正确的”。你发现自己没有目标或野心,但仍然,需要完成的事你就会去完成。就像一个坐火车旅行的人,你知道火车正在驶向某个地方,它正载着你前进;你不需要做任何事。你把背包放在行李架上。你不再需要把它背在自己的背上。
12.6 “如果明白‘没有什么可以触及我,’那么你就是了悟之人。”
说世界是空无并不是贬低它,也不是轻视别人所经历的痛苦。一切如其所是。你无法改变它。然而,对你来说,一旦有了最终的领悟,世界就如空无一样。它并没有消失,你的世俗麻烦也没有离去,你也没有突然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不过,你内心最深处、最直觉的层面明白,一切皆是空无,世界无法以任何方式触及你。这真的不可能用语言来描述。
似乎伴随最终的领悟所发生的是,你开始安住于一种绝对根本性的真实感中,仿佛你是作为如如不动的中心而存在的,一切都在围绕这个中心而旋转,成形,又消失。因为你一直都知道你自己是这个不变的、真实的中心,所以,你会自然而然地知道你所感知到的事物并不真实,因为,感知本身不是那个中心。另一方面,由于你一直都体验着那个真实的中心,所以你不会体验到你的感知是虚假的。即使你正在感知某件事物,你也一直在体验着实相,所以对你来说,感知也是一种对实相的体验。
12.7 “一旦你知道‘每个人都是我自己’,那么对你来说,做什么都是一样的。”
了悟之后,你发现,你不在乎事情会如何发展,也不介意你是要做这件事还是另一件事。为什么你会感到如此无动于衷?因为你知道,所有的活动并不真正与你有任何关系。这一切都是根据宿业而发生的,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根据那些已经开始运作,且必须通过身心来实现的倾向而发生的。这业力就像已经离弦的箭。它不可能在飞行途中被停止或折返。这就是你在了悟之后的外在生活。你没有什么要做的。类似地,一旦知道每个人都是你自己,你就不再渴望特定的人陪伴。你与任何人都相处得很好,你也倾向于以同样的尊重对待每一个人。
12.8 “试着去理解了悟之人,理解他们说的话。他们说,在他们的生命中,他们从未做过任何事。”
想像了悟是一种个人力量强大的状态,是错误的。了悟的本质是非个人性。在了悟之人心中,个人的观念已经被抹去,完全领悟到:作为“人”的观念是一种幻相。你知道这是一个幻相,尽管这个观念是社会、文化、哲学、心理学等的全部基础。这份领悟是如此完全地彻底,以至于罕有人能聆听而不直接拒绝它。在这少数人之中,真正能接受这个事实真相的人则更少。
接受并领悟到,从未有过任何“做者”的存在,是了悟之人的特征之一。他或她知道,一切所发生的事,从出生在一个特定的身体中开始,再进行灵性探寻,直到最终的领悟,一切都是在没有任何“个人”干预的情况下发生的,而“个人”的观念本身只是一个错误的假设。
了悟之人可能会非常不愿意使用“我”这个词语,因为已经没有了这个词所包含的通常意义上的“我”。因此,他或她倾向于不用“我”字说话,也许会使用“这一个”一类的词语,来代替人称代词,或者可能以被动语态来说话,使用诸如“了悟发生了”这样的说法,而不是“我了悟了。” 了悟被理解为,大我通过祂自己而了悟到祂自己。了悟之人往往从不会说:“我是一个了悟之人。”因为这么说根本不具有任何意义。了悟发生,但它并不对着一个“我”而发生。
12.9 “我从不无聊。为什么?因为我不思考。”
人们通常不理解,无聊来自于思考,并导致一种消极的情绪。只要这样的念头到来“我没有什么事可做,我是无聊的”,头脑就会变得不安和不快,于是身体开始寻找一些事情来占据它的注意力。社会越富裕,人们就越重视寻找新的方法来摆脱无聊的烦恼。人们被广告轰炸,被进一步消费的建议所吸引,所有这些都具有有意或无意的效果,让头脑觉得“哦,我只有这样/我只有去过那里/只要我能够做到那件事,我就不会这么无聊了。”
另一方面,了悟之人不思考任何事。谁在思考?在合适的时候(甚或在不合适的时候),思考发生,但如果没有人去认领念头,会有什么影响呢?了悟之人并不会渴望这个,而不要那个,所以不会沉溺于欲望,也不会体验到跟随欲望列车而来的念头。
12.10 “这以梵的形式出现的超梵,在任何情况下都同样保持快乐。”(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注意:本章剩余的语录来自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超梵是最终的实相。祂存在于自己之中,但不知晓祂自己。为了认识自己,祂必须显现。实相,作为梵的力量或纯粹意识显现其自身,年复一年,采用了无数的身体。不过,没有一个身体会导致实相本身的任何减少或改变。梵的创造和蒙蔽的力量,被称为幻相,正是这力量使得纯粹意识将自己与身体认同。如此,实相让自己陷入了身体的生命、显化世界中,并忘记了祂自己是实相。
然而,时不时地,这同一个意识记起并了悟了祂自己,再一次知晓,祂就是最高的实相,安住于祂自己之中,不被受造世界触及,现在,世界被视为虚无的、短暂的,等同于零。这份领悟或大我真知意味着,纯粹意识仍然是快乐,因为快乐(极乐)是祂的本质。无论发生了悟的身体情况如何,事实一直如此。发生大我真知了悟的身体,被称为了悟之人。
12.11 “拥有大我真知的身体必会发光。”(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光是什么?它怎么能从一个物体而不是另一个物体上发出?你可能在某个时刻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处于一种特别高的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你确定无疑地感受到自己的实相。也许你感到自己完全专注于大我之上,或者感觉到一种无缘无故的极乐状态。在所有这些情况下,你的身体都在发光。正如圣经所言:
当目光专一时,整个身体都充满光明。(《路加福音》第11章第34节)
通常,这种光不会发出,因为它被无知、怀疑和自我中心的思考所吸收。当这些障碍被移除时,意识和领悟之光自然地闪耀,可以被别人感知为一种平静与喜悦的感觉。
12.12 “把每个人都看作一体实相的一部分是这样一位智者的特征。”(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有一个人建造了一个满是镜子的房间。他把镜子装在天花板上、墙上、以及所有的角度。他喜欢走进房间,看见自己的映像无处不在。一天,他让这间屋子的门开着,于是,他的狗走了进去。狗立即看到了自己想像中的景象,它的周围有几十条狗。它开始向它们奔跑,吠叫和打斗,结果变得越来越疲惫,直到最后,倒下死去。
把所有生命都看作同一个实相的一部分,是神圣视野的本质,因此智者(了悟之人)认为:“每个人都是我自己。我处处看见的都是我自己。”另一方面,小我,就像那条狗一样。它认为别人是独立的,而且可能是敌对的。这种分离感造成了恐惧,导致了侵略性。对小我来说,或者对于一个小我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来说,没有平静(或和平)存在。
12.13 “在一个人遇见自己之后,就意识到身体是不真实的。”(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遇见你自己就是认识你自己,最终,认识你自己意味着,知道你不是什么。你不是什么特定的人。你不是你碰巧与之认同的身体。所有的形式像一条连续不断的溪流在你心中出现:念头、感受,对各种事物的感官知觉,运动和运动的缺失。你对身体的体验,并不是对于一个单一“事物”的体验,而是各种不同感知的流动,所有这些都发生在你的觉知之中。在了悟之后,你就是这样看待身体的,这使你摆脱了身体。
12.14 “对于了悟之人而言,一切皆是一。不存在二元性。”(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关于了悟的含义,许多求道者都有他们自己的观点。但了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来说,不存在二元性。一切皆是一。此外,有些人想像一体性意味着一种永久的神秘视野,在其中,你可以自动看透事物的本质、读心、看到别人的前世等等。
实相更简单,也更平淡。了悟是自然的、平常的。小我才是不自然和不正常的。因此,当了悟发生时,人只是恢复到正常状态。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感觉被简单的存在感所取代。了悟的关键事实是它的简单性。这真的“没什么特别的”。没有什么是比实相更平凡和显而易见的。正因为如此,它才被忽视。通常,人们都在寻找一些他们认为非同寻常的东西——一些粉碎性的启示或深刻的觉醒,不知何故,它们会无限期地延迟。但所有这些概念都属于二元性的领域,而实相并非如此。那么,实相怎么可能通过概念而被知晓呢?人们所想像的关于一体性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一体性仅仅是所存在的,如其所是。
12.15 “解脱之人不再担忧这世俗生活。外在和内心,都有着完全的、不可动摇的满足感。”(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当祂,大师让你变成祂时,还有谁会关心什么?其实,没什么好担心的。因为,了悟之人要担心的话,他或她必须重新采纳一系列错误假设,然后重新相信它们。当然,这不会发生。因此,从最微不足道的焦虑到对死亡的恐惧,没有任何类型的忧虑。有一种满足感作为存在本身而被体验到。大我已经了悟祂自己,于是,仅仅作为纯粹觉知而生活。
大我为什么了悟祂自己?祂了悟自己是为了继续作为一名求道者,作为一个渺小的造物,作为一个敬畏实相之谜的奉献者而生活吗?不,祂了悟自己是为了像大我,像上帝一样生活。上主登上了祂的宝座,像祂自己的造物一样享受这个世界。只有享受的那一刻才是真实的和有生命的。解脱之人觉知实相,但并不关心,因为知道神圣力量正在让事情以其能发生的唯一方式而发生。
12.16 “仅仅聆听、沉思、冥想,这些是了悟之人的特征。”(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所有的疑惑都消失之后,你明白你就是祂,还有什么要做的呢?“你”不再作为一个意志中心而存在,所以作为变成无为。生活变得无意志。心愿可能会根据宿业而产生,也就是说,(行为)倾向仍然会产生结果,但你知道自己是超越那些的。只要身体还活着,你就仍然作为它的见证者而存在。聆听、沉思、冥想自然地升起。你很满足地坐在后座,看着上帝的造物自行嬉戏。在
12.17 “一旦知晓大我,你的行动就没有限制了。”(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关于束缚的观念意味着限制、局限。束缚的本质是什么?是你把自己当作了你所不是的某些东西。你被对身心的身份认同束缚了。解脱意味着,那个身份认同被打破,你仍然是你一直在实相中的样子。没有限制,没有头脑的想像所创造的人为局限。现在你可以自由地做你自己——大我了,你一直都是大我,但你过去并不知道。
小我认为“了悟之后没有限制,所以我完全可以做我喜欢的事。” 小我总是这样思考。它如何能够理解它本身就是被解脱所消除的限制呢?所以,当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说“你的行为没有限制”的时候,他的意思是你将摆脱这些负担——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对现状的抗拒和不接受。这些是真正的限制和局限,阻止你享受纯粹存在的美和简单。
12.18 “了悟之人知道,大我是唯一的真理,其余的一切都只是念头的游戏。”(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要坚定地安住于实相中,就有必要知晓作为真理的大我,其他一切都是不真实的。真理被忽视了,因为它是如此简单,如此显而易见。许多人都在期待别的事情。当你看见真理的全然简单时,你可能会惊讶于它是如此简单。这就像一个没有买票就坐上火车的人,他在长途旅行中焦虑不安,下车后四处找人付钱。他很惊讶,没有人可以让他付钱,也没有人可以让他感谢。没有费用。旅途是免费的。现在,他知道他可以坐上任何火车,无限制地去任何地方。
12.19 “真正拥有灵性真知的标志是,一个人免于所有的疑惑。”(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疑惑意味着你不确定某件事是真的。例如,这样的疑惑可能会持续:“我怎么可能是祂——实相呢?”有一种苦恼的感觉:事实上,这可能不是真的。即使对大师的信心也不足以完全消除那份疑惑,使之永远沉默。只要有疑惑,就有无知,因为疑惑和无知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在此说,真正的领悟,其迹象是,完全没有疑惑。了悟意味着无知的毁灭。此后,没有疑惑升起的可能性。疑惑的源头,也就是作为小我的、独立存在的错误念头已经被根除。它不再自我干预,提出无用的问题,并怀疑“这确实是真的吗?”只有清晰的视见,没有任何疑问。
12.20 “安住于你的存在或真我本性中。”(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了悟大我之后,不需要任何类型的学习。了悟之后,你作为求道者时努力去理解的灵性书籍,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教你了。在开悟之前,你无法正确地理解它们,而在开悟之后,它们是无用的!
你不必对自己说“我就是祂,我就是大我”,因为你知道。你的存在就是你的认知。对于“灵性”,你已经不再进一步渴求。一个已经到达旅途终点的人,不再需要地图,或者如何到达那里的指示。即便如此,你也不能仅仅让你的头脑随波逐流,去任何它想去的地方游荡,像个坏仆人一样。只要身体还在,头脑就应该在冥想中保持稳定,冥想对其显现的存在。
12.21 “即使了悟之人,一旦抛弃大我,也会变得困惑。”(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在宇宙中运行的定律之一是熵定律。这条定律是指,每一个封闭的系统都趋向于越来越混乱。将这一法则应用到头脑中,意味着每当没有纪律的时候,头脑就会进入越来越随机的联想模式。简单说来,这意味着,如果不能让自己的头脑专注,你就会变得困惑。
了悟之后,这条定律仍然适用于头脑。无论一个人是求道者还是大师,都必须保持警醒。室利·尼姆·卡罗利·巴巴(Sri Neem Karoli Baba)说:
圣人的眼睛总是专注于至高无上的大我。在他觉察自己的那一刻,圣徒身份就消失了。
12.22 “与自己的本性同在,是了悟之人的主要必备条件。”(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对于求道者来说,了悟之人是有用的,因为他或她是大我活生生的典范。你也是,但你并不确信这一点。了悟之人与他或她自己的本性是一体的。当你坐在他们面前时,你可以体验到你自己的本性。这件事的发生,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事,仅仅因为这是一条宇宙定律,即:同类相吸。实际上,你们正体验着同一个真实本性;它既不属于求道者,也不属于大师,但在一个作为那而活着的人面前,本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此这般简单地存在于沉默中,是了悟之人所“做”的主要事情。任何口头教导都来自于那纯粹的沉默。
12.23 “所有这些混乱都是幻相的混乱。无论事物怎样,都让它们如其所是吧。”(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为什么一个理解并了悟大我一体性的人,要干预只具有幻相形态的世界呢?有的时候,一些业力会导致了悟之人扮演一个非常显眼和活跃的角色:表演奇迹、创立宗教或以某些其他方式变得广为人知。这些案例可能是这世上少数开悟人士的案例。了悟意味着,领悟到:所有被完成的行动都没有“做者”。这份领悟并不鼓励一种活跃的、目标导向的生活,反而倾向于支持一种被动的、沉思冥想型的存在,让世间事物如其所是。
12.24 “做者身份存在于幻相中,而非做者身份存在于梵中。”(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从小我的角度来看,了悟之人可能看起来没有动力,甚至懒惰。就目前而言,这实际上是一种或多或少正确的看法。在《阿什塔夫梵歌》(Ashtavakra Gita)中,是这样说的:
谁比大师更懒?他甚至连眨眼都觉得麻烦。
这意味着开悟之人明白,无论世间看似发生了什么,他或她实际上都没有做任何事。一切都是幻相,无知的幻相。
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公主,她决定和一个真正懒惰的人结婚。通知发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潜在求婚者都来了。有些人拒绝走路,不得不被别人背着,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懒惰。其他人则一有机会就打呵欠躺下。许多人试图以这样的方式说服公主,他们是多么懒惰。最后,一个年轻人出现了,他只是简单地接近公主,说他前来娶她,因为他是真的懒惰。所有其他人,努力展现出他们的懒惰,都不是真正的懒惰。真正懒惰的人天生懒惰,不需要或不愿意做出任何证明。这就是当你知道你是梵时的情况。你仅仅是那。你不需要对此做什么事,除非有人问,否则你不一定觉得有必要谈论它。
12.25 “对智者来说,他就是梵,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当你处于醒态中时,你从来没有必要对你自己说:“我是活着的。” 这对你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同样地,对于了悟之人(智者)来说,与梵合一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因为,对了悟之人而言,“我”之感,从前与小我这虚假中心的认同,已经回到了其真正的中心,我们称之为大我。小我已经消失,因为它的不真实性被领悟到了。小我是被这个信念所维系的,即“它是真实的。”一旦这个信念被释放,小我就没有了支持,于是它不再维护其自身。现在,意识安住于大我中,大我是真正的中心,一切都围绕祂旋转,没有祂,无一物可能出现。
12.26 “保持你对不可见之物的信心,那是超越理性领域的。”(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这句语录的其余部分是“智者明白这一点,于是走自己的路。” 在了悟发生之后,生活会转移到另一个层面。普通的世俗生活和以前一样继续着,但也增加了一些东西。有了一种全新的领悟,全新的意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超越头脑。这种新的领悟使其他一切都有了新的认识。错误的就被看作错误的,不再与正确的相混淆。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能看到这一点。这一点只是被看到,只是被领悟。所以,了悟之人走自己的路,不担忧世界。他们知道,世界会照顾好自己。
12.27 “圣人的标志是,他不按照进入他头脑中的想法行事。”(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你可以确定的是,无论什么想法进入了悟之人的头脑中,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受到这些想法的束缚。处于无知中时,念头被认为是“我的”。如果“我”感到愤怒,“我”就毫不犹豫地表达这种愤怒。“我”觉得这样做是完全正当的。了悟之人的情况并非如此。念头就是念头。它们来自浩瀚的空无海洋,即因果身,然后回归那里。如果一个念头命中注定要在特定的时刻表达,它就会被表达出来。如果念头没有注定要表达,它就不会被表达。没有实现愿望或表达想法的冲动,因为不再有大我与“我”的身份认同,而这个“我”正是做者身份感。
12.28 “一个已经领悟无心之道的人没有忧虑。他总是沉浸于他自己的大我之中。”(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有时,有人问:“为什么寻求了悟?它有什么价值?” 有些求道者想要再次确认:可以从了悟中获得一些快乐,一些极乐,一些使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求道者通常会对他们得到的答案感到失望,因为事实上,大我了悟不涉及任何收益或任何新事物的获得。本质上,大我了悟是失去不真实的东西,抛弃无知。了悟的体验更像是解脱而非极乐。突然到来的极乐体验往往如此引人注目,因为它们与寻求中的头脑普通且相当沉闷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另一方面,已经遵循道路很长一段时间的求道者,更接近了悟,已经摆脱了许多琐碎的焦虑,所以当最终的领悟到来时,它似乎不那么引人注目。事实上,这可能是一个相对较小的转变。
无论如何,最终的领悟到来,意味着一切担忧的结束。心变成无心,因此,不再有任何虚假的中心可以让关切和焦虑继续存在。意识已经回归其真正的中心,在那里,祂始终沉浸于自身之中,沉思着自己的存在。
12.29 “那稳稳地安住于其大我中的人说‘我无所不在,我是圆满的,我存在于每一颗心中。’”(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当人们下到恒河,用铜壶把水带回他们的家中时,他们并不认为水与它所来自的河流是分开的。他们用它来礼拜,对他们来说,它代表了恒河女神,就像河流本身一样。这也是对待意识的正确态度。
每个人在他或她的心中所感受到的个体意识,与无所不在的普遍意识是一样的。完全没有区别。“无所不在”意味着它内在于所有的形体之中。它是由个体意识构成的整体,就像森林是由个体树木构成的一样。事实上,“个体意识”的概念是错误的。只有一个不可分割的意识存在。无知、束缚构成了这样的信念,即:个体意识是真正独立的。解脱就是看穿那个错误的假设。
12.30 “了悟之人不怀有任何观念或念头。”(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有一个故事,关于一个人和他的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被他们的父亲派往遥远的城市寻求智慧。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回到家,他们的父亲问他们对真理了解多少。哥哥给他的父亲背诵了许多关于梵之本质的经文:世界如何通过幻相的力量出现,但不影响梵本质的一体性,整个宇宙是如何包含在梵中的,每个人如何是梵却没有意识到祂,等等。当他父亲问小儿子,他从真理中学到了什么时,他只是静静地站着,觉得试图用语言表达任何绝对真理,都是将它降低到相对真理的层面。于是,他的父亲知道,这个儿子已经找到了智慧,并且真正领悟了。
沉默是了悟者的自然状态。只要生活之梦继续下去,沉默就作为已经觉知其自身的纯粹意识而存在。当梦结束的时候,沉默仍然作为绝对而存在,没有对任何事物的意识。最后这句话虽然合乎逻辑,但却是理论上的。关于这意识消失之后的绝对状态,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我们只知道当下的意识。这是意识的本质。意识即是认知。整个出生、生活和死亡的经历都发生在认知中,发生在头脑中。了悟之后,这一点被清晰地看见和领悟,因此,所持有的认知,以及出现于其中的世界,都被释放了。观念、念头、整个宇宙都可能再次出现和消失。大我并不卷入其中,所以不关心。
12.31 “圣人的真正标志是不把世界当真。”(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一棵树上有两只鸟。其中一只鸟不断地从一根树枝飞到另一根树枝,吃着生长在树叶间的果实。另一只鸟安静地坐在树顶,既不品尝也不吃任何果实。了悟之人就像树顶的那只鸟。就他或她而言,世界不是真的。它只是一个漫长的梦。他或她对人生短暂的快乐没有欲望,因此,不会触及它们。如此,通过无为,而不是作为,通过沉默,而不是语言,了悟之人展示了如何在这世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