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飞鸟之路——兰吉特·马哈拉吉语录》转载11

2021-12-10 10:35 作者:金鱼的水-  | 我要投稿

注释:安德鲁·弗农

翻译:纯然的空

校对:无有

转载来源:公众号“一就是一切”(特别感谢授权)


十一月:知识与无知

11.1 “首先领悟‘我是谁’。”

有一个非同寻常的事实,那就是在这世上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自己是谁。大多数人从不思考这件事,只是假设他们是身体,而有些人则成为了灵性探寻者,他们是有意识的,有时候痛苦地意识到,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无论如何,那些确定无疑地知道“我是谁?”这个问题答案的人是非常稀少的。这些人就是我们可以去寻求指导的对象,因为,除非一个人知道他或她是谁,否则怎么能帮助你去了解你是谁呢?

生活的关键问题是对大我的无知,不知道“我是谁”。这个问题只有大我真知才能解决。深刻的体验和更高的意识状态不会解决问题,因为它们并非与无知不相容。你可能拥有持续数日或数周的极乐状态,但当它离去时,你就回到了(与之前)同样的对大我的无知中。因此,马哈拉吉教导我们“首先领悟我是谁。”一旦你知道了那一点,你就知道了一切需要知道的。

 

11.2 “要足够勇敢,抛弃头脑吧。”

头脑无法知晓大我。因此,无论在早期阶段头脑有多么重要,你都会到达这一步——必须把你的信心放在超越头脑之物上。这意味着臣服于祂,大师,祂既在你心中,也无处不在。只要你想像你已经知道自己是谁,你就无法取得任何进步。你必须首先承认你不知道。通过放弃你是某人的观念而抛弃头脑吧,然后找出你实际上是谁。

 

11.3 “深入你自己的内心,如此之深以至于你消失了。”

 “深入内心”就像“去往更高的层次”,是一种身体所熟悉的、与三维世界相关的表达方式。不过,如果遵循指导去“深入内心”,你就会发现,你超越了身体所知的世界。如果你安静地坐着,闭上眼睛,外在的、粗钝的世界就消失了,于是你仅仅觉察到头脑。头脑就是它自己的世界,而且拥有它自己的身体,精微身。如果继续探寻,你会发现,念头消散了,你达到了一种空无或空灵的状态。这就是因果身。一旦超越它,你就会了悟到,你仍在,正是你觉知到因果身的空无。然后,你只是安住于你自己不言而喻的存在中。这就是超因果身。“你”已经消失,因为至此,不再有个体化的“我”存在了,只有遍在意识,祂仅仅觉知到祂自己。

注意:这段简述仅仅指明了大体的方向。关于不同身体的全面描述参见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的书《大我了悟的关键》(Master Key to Self-Realization)。

 

11.4 “没有什么是我的,因为我不存在。”

世间所有活动的执行都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基础。人类社会和人际关系,虽然是以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个人”之概念为基础的,但它们都只是幻相的组合而已。人与人之间所有的仇恨,以及战争之苦,都来自于对身体的错误认同。当那个身份认同被放弃时,生命是多么美好,多么平静!仅仅是那个身份认同让你说“我的”。当通过探究大我而打破那个身份认同时,你就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在了。个体意识变成了遍在意识。

 

11.5 “水应该领悟到‘我就是水,没有喝水的必要。’”

当你发现你自己就是快乐的源头时,你就不会在外界的任何地方寻找它。你将不会想要任何类型的体验,因为体验都只是短暂的现象,而你是永恒的。一旦知道一切都来自于你,也取决于你,你将不会渴求外界的事物。水不需要喝水,因为它本身就是止渴之物。类似地,你,遍在意识,不需要寻求实相,因为你就是实相。一旦领悟到这一点,平静就进入你的心中,而你会快乐地安住于你自己心中。

 

11.6 “你就是大师,你就是祂,不要忘记这一点。”

你从不应该认为你是身体。无论你执着于什么观念,意识就会把它给予你,所以,如果你认为你是身体,你就会成为身体。最好的办法就是认为你是祂,大师,即使你还没有完全了悟到这一点。然后,意识将会实现那个观念。大师的教导,其诀窍是让你处于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已经拥有了你想要的东西。这种情况就像一个停止阅读,把眼镜推到头顶的人。但他忘记了这件事,开始到处找眼镜,甚至把房间翻了个底朝天。尽管还在搜索,但这人和他的眼镜之间并没有距离。距离只是无知。就像那个“丢失了”眼镜的人一样,你已经拥有了你想要的。在这一切所谓的灵性之中,真的没有什么可得的。这只是一个了解真正的你,了解你就是大我的问题。

 

11.7 “你一直是真理。”

灵性探寻也可以被定义为寻找真理。在哪里可以找到真理?它不可能在形式不断变换的世间被找到,因为无论对真理的设想如何,我们都直觉地知道,它意味着恒常、永久和圆满。这些不是我们所见所感的、形式不断变换的世间的特征。

正如除了少数几粒粘在中心轴上的谷粒之外,其他的谷粒都被磨石压碎了,真理也只能在中心被找到。在中心,磨石不转动,谷粒也不会被带走和毁坏。如此,头脑转向内在,寻找它的源头,发现它本身就是真理——永恒不变的实相,始终保持稳定。它保持稳定,因为它是未显的,不是活动的、不断变化的、显现世界的一部分。一旦知道你真正是谁,你就永远不会失去那份认知。无论你的周围在发生什么,作为真理的你都保持如如不动。

 

11.8 “最终,‘我’念之情绪应该被吞没。”

为什么马哈拉吉称“我”念为一种情绪呢?“情绪”一词来自于拉丁语“e motus animi”,其含义是“来自灵魂的波动”。情绪是一种波动,或者如果你喜欢,可以称之为对大我的内在平静与安宁的干扰。“我”是最基本的波动,也是最基本的幻相。当“我”念升起,大我与之认同时,小我就在那里,是一切烦恼的起因。因此,那个基本情绪应该被其源头大我吞没。这就是探究大我的目标。

 

11.9 “思维不是你。谁在思考?这里找不到思考者。”

念头是不真实的。认为有某个真实存在的人正在思考,是一种没有基础的假设。当你试图寻找思考者时,却找不到他(她)。“有人存在”这一错误假设被揭示为虚假。这就是探究大我的方法。

小我经不起推敲。从前,有一个人邀请他的女婿来家里度过夏天。另一个人,一名冒险家,看到了邀请,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当女婿登上火车去他岳父家的时候,冒险家也去了。在车站,女婿受到了坐车来接他的姐夫的欢迎。当女婿上车的时候,冒险家也上了车。女婿以为这个人必定是他岳父家的某个朋友。姐夫则认为这个人是女婿的朋友。他们到了岳父家,都被安排了很好的住处。在吃饭的时候,冒名顶替者会首先入座,在别人之前开始吃饭,有时还会进厨房,要求他喜欢的某种食物。岳父注意到了这一不良行为,但却什么也没说,因为他不想伤害这个人的感情,他以为这个人一定是他女婿的密友。冒名顶替者也会到女婿的房间里,不问自取地借他的衣服。虽然女婿对此很恼火,但他没有抱怨,因为他把这个人当成了他岳父家的一员。这情形持续了一段时间,冒名顶替者非常享受他自己。最后,岳父非常厌烦,他去找女婿,直接问他为什么要带这样一个人来。同时女婿也想问岳父,这个穿上我所有干净的衬衫,还把它们弄脏的、讨厌的人是谁?冒名顶替者发现岳父和女婿在打探他,就从后门溜走了。小我就是这样一个冒名顶替的人,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只有在主人无知的情况下,才可以做他喜欢的事。

 

11.10 “你从未迷失。那么,为什么要做任何事来寻找你自己呢?”

即使你说“我迷失了”,说“我迷失了”的人也是大我,而大我从来不可能迷失。所以,关于迷失以及需要找到你自己的观念,都存在于头脑中。这只是一个错误的结论。这种情况经常用《第十个人》的故事来说明。

有十个人渡过了一条河。当他们到达河对岸的时候,领头者决定清点人数,以确保所有人都安全通过了。他数了数同伴们,但忘记了数自己,于是,他沮丧地得出结论,有一个人在途中走丢了。每个人都数了数,但都犯了同样的错误。然后,他们都坐下来为他们的损失而哭泣。不久,一个聪明人走过来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听到解释后,他立即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并向他们表明不需要悲伤。他让他们站成一排,并且让每个人都报出自己的数字。当他找到最后一个人时,拍了拍最后一个人的胸膛。当被拍到时,最后的那个人意识到,他自己就是第十个人。这个聪明人对每个人都重复了此过程,并告诉他们,他们没有失去任何人,于是,他们很高兴地继续赶路了。灵性探寻正是基于同样的错误。大我一直都在,但未被知晓,未被了悟。

 

11.11 “你从未忘记你自己。你一直都在。但你误解了‘我’。”

领悟到你一直都在,是非常重要的。从来没有任何时候你可以说“我不存在”。你的存在是你最直接、最熟悉的体验。你从来不会忘记你自己。你一直都在。你之所是——大我,是光明照耀的大我。祂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光明来照亮祂,所以你也不需要任何别人来告诉你你是什么。不过只要你尚且误解“我”,将自己等同于身体,你就无法体验到具有浑然天成的充实与圆满的大我。相反,你会感觉到匮乏和不完整。消除这种误解的方法是明辨。探究你是谁,并逐一抛弃那些不是你的不同身体。

有一个人去见圣人,要求圣人把他介绍给上帝。圣人说:“当我去见祂时,祂会询问关于你的事。我能告诉祂什么呢?请向我出示你的证件。”这个人指向他的身体,并说出他的名字。圣人回答说:“这些是短暂和表面上的特征。它们不是你,向我出示你真正的证件。”于是,这个人想,也许他的念头、渴望和感受是他真正的身份。“这些也是转瞬即逝的形式,它们不是你。请向我出示你真正的、永久的身份。”如此,这个人被带领着见到了他超越形式的真实本质,在那之后,他就不再要求任何介绍了。

 

11.12 “身体不是大我,头脑不是大我,认知不是大我。最终的实相是大我。”

当你初次听闻遍在意识和最终的实相时,它们可能看似遥远,远离你之所在,因此,你必须抵达它们的感觉出现了。事实上,你正处于最终的实相中,纯粹的真知或意识是你的存在,头脑和身体是你觉知的对象。有一个关于太阳的比喻。你就是太阳,意识或认知是你散发的光辉,精微和粗钝的身体是被你赋予了生命的世界。

 

11.13 “在最终的实相中,没有你,没有我,没有头脑,没有念头。那就是你的状态。”

你,作为最终的实相,并不知道你自己的认知,你不会觉察到它,同样地,在深度睡眠中,你存在,但你意识不到身体和头脑的世界。认知只出现在醒态和梦态。认知是无常的。关于“我”和“你”的观念只出现在这些状态中。当小我被摧毁时,“我”不再作为虚假的、独立个体之观念而存在,而仅仅是“我是”(I am),这就是纯粹的认知或遍在意识。

这个“我是”是最高的体验,这就是上帝、大自在天、存在-意识-喜乐——祂有许多名字。然而,你对于自己作为那的了解,取决于这个当前的、身体形态的体验。“我是”依赖于身体所消耗的食物来体验自己。这种在某个特定形体中的体验,其寿命是有限的。因此,你无法把它当作最终的实相,只能把它当作实相的显现面向。你的光辉之处是给一切赋予生命,你作为意识四处嬉戏,但你仍然是最终的实相,不受造物界的影响。

 

11.14 “首先你必须认识你自己,然后你往前走一点,接着忘了你自己。”

想像你是一个用盐做成的娃娃,然后你落入了海洋中。起初,你保持着你的形体,但逐渐地,你开始溶解,直到最终,你彻底不再存在——你与盐水之海洋成为了一体。大我真知或大我了悟可以被比作落入海洋的盐娃娃。虽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只是一系列漫长时刻中的最后一刻,但它突然发生,就像玩偶落入海洋溅出水花只是坠落过程的高潮一样。自然过程是这样的:在一定方向上有一系列的发展,接着,是状态的突然改变。

当你获得大我真知的时候,你会这样想:“我与梵为一,”“我就是我所寻找的,”“我就是祂”等等。你为你的新状态而感到高兴,享受着伴随它而来的全新的自由感。接着,过了一段时间,这种状态沉淀下来,你不再说“我是梵,我是祂。”相反,你仅仅作为无形的实相而活着,毫不费力。随着你溶解得越来越多,你忘记了你自己。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将之比作一个人在烈日下行走,来到令人欣喜的大树树荫下。起初,他欣慰地说着“啊!啊!”,但过了一会儿,他就静静地躺在阴凉的树荫下休息。

 

11.15 “你内心深处最需要的感觉是我就是祂,而不是其他什么。”

头脑的世界是一个幻相。所出现的一切概念都是不真实的。所以说,在实相中没有什么要去领悟的。领悟本身就是最终的错误,因为它是基于观念的。类似地,在此,马哈拉吉说内心深处最需要的“感觉”是“我就是祂”。这与早期练习中“我就是祂”的想法不同。在某个阶段,这一切都是非常有用的,但之后,你必须完全确信你就是祂,实相。

当无知消失时,信念就是一种永远存在的感觉或情感。你不需要去思考它。就像现在一样,如果有人问你是不是人类,你不需要去思考它,你只是知道这一点,你能在你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中感觉到这一点。同样地,当有信念时,你确定无疑地知道你就是祂。

 

11.16 “你已经忘记了祂。实相就是你自己。你已经忘记了你自己。”

关于需要记住和遗忘的观点,人必须非常小心,因为小我-头脑会迅速以错误的方式解读它们。一旦它听闻这样的观点——“你已经忘记了你自己”,它就会开始试图记住它自己。在这么做的时候,小我加强了它自己的中心地位。(对于观念的)记忆必须带着一种臣服的精神去练习,还要带着这样的领悟——你所记住的不是小我-头脑,而是超越头脑的实相。

头脑试图记住它自己,就像梦中的角色对自己喃喃低语:“我必须记住我是谁。”它仍然是在梦中的。解决方案是去领悟到:这真的完全是一个梦,而那作为实相本身的“我”,根本就不在梦中。“我已经忘记了我自己,因为我把梦当真了,我已经将自己认同为梦中的角色。”当这个领悟到来时,梦也许会继续,但它如何能影响到你呢?

 

11.17 “快乐即是你自己。水会口渴吗?”

快乐不是某种可以被任何人获取的东西。这是一个错误,它使人类陷入欲望、满足和幻灭的不安循环中。你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快乐,因为快乐就是你自己。你就是那。在外面寻找是完全错误的方向,只能导致挫折。

最终,许多人都领悟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变成了求道者,在内心寻求满足。即使探寻并没有到此结束,这也是一种进步。快乐、满足、平静和喜悦就像喷泉一样在你的心中流动。它们正是你的本性。因此,仅仅去了解你的真实本性吧。找出“我是谁?”

 

11.18 “大我的存在是唯一的幸福。”

大我是否会在某些时候出现,又在某些时候缺席呢?不,祂一直都在,所以,在内心深处,我们总是觉得幸福对我们来说是自然的,不快乐或痛苦是不自然的。人们通常都倾向于让自己变得充满希望、有弹性、适应力强,即使今天被它们拒绝了,也总是生活在对未来幸福的希望中。

问题在于我们对幸福之源的困惑。很少有人知道幸福来自于大我。因此,他们在外部事物中寻找幸福。他们不知道,即使是通过满足某种欲望而获得的短暂幸福,也是来自于大我的存在,例如:最终获得了所渴求的事物时,大我从欲望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安住于祂自己之中。当我们摆脱无知的巨大负担时,当我们不再想像我们不幸福的时候,当我们不再想象我们是有限的个人并被迫寻求幸福时,真正的或永久的幸福就到来了。

 

11.19 “找到你自己。你不会在任何地方找到自己,但你仍然存在。”

世界是不真实的。世界只是一种表相,它唯一的实质就是大我。大我,虽然仍是未显的,但却通过幻相不可捉摸的力量,让宇宙显现。在这个计划中,“你”在哪里?你是无常的显现的一部分,还是未显之源头的一部分?你是二者吗?或者都不是?你必须找出这一点。如果你不知道你是谁,这所谓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在这里,马哈拉吉给出了两个要点。首先,“你不会在任何地方找到自己。” 这意味着,一切你所认为的自己都是错误的。你不是身体,不是头脑,不是念头或念头的缺席,不是感知或感觉。你甚至不是关于你自身存在的认知,在睡眠中,认知是不存在的。所有这些事物都是梦的本质。它们出现了,(但)它们能持续多久呢?

其次,“你仍然存在。” 当你把上述所有的事物都弃置一边时,你将会知晓你自己。你仍然存在,没错,但那种状态又能如何描述呢?没有文字,没有概念可以用来描述它。它必须被直接了悟。

 

11.20 “空间可以被感知和感觉到,实相则不能,所以,忘记空间吧,你就是祂,一直都是。”

实相无法被感知或感觉到,因为感知和感觉是在梦之领域运作的功能,而实相并不在梦中。梦境中没有任何事物能够体验到做梦者的沉睡。主体无法被客体化。你无法看见你自己的眼睛。不过当你了悟到你的大我,知晓你是谁的时候,就不需要任何确认了。即使现在,你也是光芒闪耀的大我,只是无知挡住了你的路。无知就像空间一样,它可以被感知和感觉到,但它实际上并不存在。对大我无知和遗忘大我是同样的。你需要做的就是忘却遗忘,忘记空间,这意味着,觉知你自己是实相,永久存在于遗忘的空间之外。

 

11.21 “我不存在。如此,此刻所有的作为都是无为。”

无为,意味着没有“做者”存在。行动发生,但它们发生在梦中,没有人决定它们是否应该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发生。如果花一点时间,回顾一下一天中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或者回顾一下昨天,你将会看见一系列的意像,在其中,身体在走着,站着或坐着。身体作为客体而出现。场景在改变,但意识仍在,而且保持不变。身体在活动,但大我如如不动。这就仿佛无论身体去哪里,意识都已经在那里。这就是当人们领悟到“我不存在”时,行为的表现。行为的“做者”无处可寻。

 

11.22 “认知一直持续,直到最后一刻。”

具体化的本质是认知。认知是感知的媒介,而基本的感知是认知到人自身的存在,“我是”的认知。所有其他的感知,以及对世界的全部体验,都萌发自这个种子。即使在深度睡眠中,认知仍保持着潜伏状态。然后,一旦进入醒态,我们会说“我睡得很好。”我们怎么会知道这一点的?因为认知存在。因此,认知持续贯穿一生,有时以睡眠的形式出现,有时在睡眠中作为梦出现,有时又作为我们所说的醒态这个梦而出现。认知是被身体吸收的食物精华。没有食物,认知不可能存在,正如没有燃料,火焰不可能存在一样,所以当身体死去,认知的火焰持续一小段时间,然后熄灭。

 

11.23 “生与死的种子是精微身,这是欲望的本质。”(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注意:本章接下来引用的语录都来自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生与死都在精微身之中,也就是说,它们只是出现在头脑中的概念。萌发“生”的种子是“我是”的意识,其中包含着“成为”的渴望。创造出身体,令其出生,通过“成为”的渴望维系身体,然后摧毁它,这是意识的本性。没有人可以说出为什么会如此。圣典只能说这是意识的游戏或上帝的莱拉(lila)。

一旦意识采用了身体,“成为”的渴望让身体寻求体验,如此导致了行为。进一步的行为作为先前行为的结果而发生,创造出一幅因果的织锦,将所有的身体以无限复杂的模式连接起来。因此,这个有形的宇宙是一个完美的自我调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一切都以它能发生的唯一方式发生。任何地方都没有个人存在。在人类头脑中产生的“个人”的概念,是意识与碰巧存在的身体形态认同的结果。

 

11.24 “因果身是一种纯粹的遗忘状态。”(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当你使用咒语进行冥想时,你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后进入一种平静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思想已经停止,呼吸是轻快的,甚至是不可见的。这就是因果身的状态。这真的是一种念头的遗忘状态,一种零的状态,念头从中产生并溶解。这是一种相对好的状态,因为它比精微身,即念头世界更接近实相。

因果身被体验为平静,因为它不受不断思考的干扰。然而,它不应该被当作实相。在因果身中,无知仍在。你仍然忘记了你是谁。只有当了悟到你作为自行发光的存在而存在,觉察到因果身的遗忘,你才会成为大我。然后,你就超越了零,超越了遗忘。

 

11.25 “由于遗忘,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无知的,并挣扎着去获取知识。”(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无知的遗忘,其本质是什么?除却无知本身,遗忘究竟是什么?因果身,即真正的纯粹无知或遗忘,就像一块无法穿透的面纱,存在于头脑(精微身)和大我真知(超因果身)之间。因果身是对大我无知的起因,只要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它就会一直持续。这无知有时被描述为面纱,有时则被描述为黑暗或遮蔽太阳的乌云。在任何情况下,无知和真知,黑暗和光明,遗忘和记忆,都涉及到二元性,这意味着你在应对头脑的诠释。实相是超越二元性的。

真知、光明和记忆,被认为代表着头脑的可取状态,是平衡中积极的那一半。无知、黑暗和遗忘,则被视为灵性探寻者头脑中不可取的状态,代表着平衡中消极的那一面。起初,这些成对的对立面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思维方式。不过,它们无法穿透无知的面纱。因为它们存在于头脑中,因此是“低于”头脑的。唯一能跨越精微身与因果身之间鸿沟的方法就是把头脑弃之不顾,从而进入因果身。所以,冥想是一个如此有用的助力。通过冥想你可以忘记头脑,体验到进入因果身的、氛围更加纯净的感觉。你进入了一种纯粹遗忘的状态。最终,你忘却了遗忘,了悟到:你的真实存在既超越了记忆,也超越了遗忘。

 

11.26 “遗忘状态实际上并不存在。”(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领悟到无知并不存在,真的很奇妙,也很解脱!从纯粹逻辑的角度来说,很明显,不存在的事物就不可能存在。无知、遗忘,是一种不在、一种非存在的状态。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被体验到。你怎么能体验到你自己的不存在呢?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被视为纯粹无知状态的因果身——为了解释说明的缘故而被当作通向大我真知的障碍——其实并不存在。它什么都不是。没有任何事物存在!所以,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说:整个灵性探寻的过程,束缚与解脱,无知与真知,全都发生在头脑中。无知是一种想像中的状态。你只是想像自己没有了悟,没有开悟。事实上,就在当下,开悟正是你的自然状态。伴随着你领悟到,你在想像你自己的无知,整个求道就结束了。

 

11.27 “超因果身可以被体验为纯粹真知。”(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超因果身(Mahakarana body)是纯粹的真知,所以当它被体验到时,纯粹真知就知晓了它自己。那种体验是什么样的?头脑中仍然有个体化的“我”的感觉,因为头脑就是个体化的“我”之感。这种感觉并没有消失,但与此同时,有一种领悟,即人的真实存在是一种超越头脑的光明。纯粹真知的体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存在。正如太阳不需要任何其他光线来看见它自己,因为它就是光,所以,纯粹意识不需要任何其他意识来知晓祂自己,因为祂就是真知。

 

11.28 “超因果身中的觉知状态,是自行点燃的火焰,它让无知忘记自己之后,使自己变成空无。”(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这句话描述了通过探究“我”的本质,大我了悟是如何发生的。如果在冥想中持续沉思因果身,你就会了悟到,真正的“我”是那个觉知遗忘的你自己。你是真实的,而你所沉思的无知是不真实的。事情一直都是这样;你一直都在,但你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你相信无知的真实性。然后,你的觉知状态变成了永远自我点燃的火焰。忘记真正的你自己变成了不可能。到那时,你就完成了所有需要做的事,或者更确切地说,事情通过你而被完成。大我已经了悟到了祂自己。

 

11.29 “任何可以被记住或遗忘的事物都绝对不是你。”(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记忆和遗忘这两个对立面分别构成了精微身和因果身的世界。在念头能够被记起之前,它们必须被“遗忘”。念头来自无知,又回归无知,就像演员从舞台的两侧登场,念出他们的台词,然后退场。这就是被感知到的世界的本质,它被看见,然后又看不见了。这其中无一物可能是你。对于这些转瞬即逝的现象来说,你的永久性和真实性属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层面。如果为了存在,你必须记住一些东西,你将依赖于你所记住的内容。那么,一旦忘记了它们,“你”会在哪里呢?实相不可能像那样来了又去。大我是独立的。世界可能会来来去去,但大我仍然如其所是。

 

11.30 “这四个身体是进入第五层的四个步骤,在那里,言语变成了沉默。”(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在最终的分析中,四个身体:粗钝身、精微身、因果身和超因果身,全都是显现的(组成)部分。在这显现中的一切都是机械化的。它自行运作,就像一个巨大的、完美的、上过油的机器,或者,如果你喜欢有机的比喻,就像从一粒单独的种子里长出来的大树。粗钝身和精微身是受造万物的形和名,因果身是空无,从其中,前者出现,而超因果身是光明和神圣的力量,它将生命赋予万物。

只有未显是超越所有这些的。对于那既不出现也不消失,既超越存在又超越非存在的,可以说些什么呢?在那里,言语变成了沉默。在实相中,没有思考或概念化的可能性。当只有“一”存在时,怎么可能有任何事物出现呢?出现,显现,意味着二元性:一者看见,一者被看见。然而,“那里”也是“这里”。最终的实相——言语无法触及那里——是此刻、这个体验的永恒基础。那无状态的状态不可分割、没有局部、无可阻断、没有波动,也没有任何特征。那就是我们之所是,现在,以及永远。

《飞鸟之路——兰吉特·马哈拉吉语录》转载1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