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之路——兰吉特·马哈拉吉语录》转载9

注释:安德鲁·弗农
翻译:纯然的空
校对:无有
转载来源:公众号“一就是一切”(特别感谢授权)
九月:知识与无知
9.1 “我和大师是‘一’。”
了悟之人总是把上帝的达善(darshan)*放在他或她心中,与上帝合一的体验就在那里。奉献是一团火焰,它一直在身体的圣殿里燃烧。奉献是自然的,矛盾的是,它是一而不是二。“我和大师是‘一’”,意味着整个崇拜的过程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过程——不存在外部的崇拜对象。大师被认知为你自己。这种感觉像什么呢?这是一种完全心满意足的状态。当知道快乐的源头是你自己时,你为什么要在其他地方寻找快乐呢?带着这份领悟,所有世间的麻烦都隐退至背景中,不再打扰你。你的整个生命是完整的,专注于大我。圣人图卡拉姆写道:
像蜜蜂只对花蜜感兴趣一样,他总是想着大我。内在和外在,只有大我。
(*译注:darshan:达善,见圣人一面而得福、沾光,或圣人的讲经、布道会。)
9.2 “说世间没有什么不好的。那就是爱。”
这句话不可能通过小我-头脑来理解。头脑会指出世间很多东西都是“不好”的,不仅包括不受欢迎的事物,更包括那些似乎表明世界本身是一个寒冷而严酷的地方,是地狱而非天堂的事物。通过沉溺于负面的意像,小我增强了它的分离感,并证明它的自私观点是合理的。
在实相中,世间没有什么不好的事物,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是独立于观者而存在的。无论你看向哪里,你都只是在看你自己。当你看向一面镜子时,你知道你看着的是你自己,也就是说,镜中映出的是你的影像,但影像不是其源头本身。如果镜子破裂或弄脏了,你不会想像“你”受到了镜子的影响。即使你的影像不漂亮,你仍旧爱着你自己,珍惜你自身的存在。没有什么能改变你在你存在的中心所感受到的爱。当你清晰地感受到这份爱,当你知道爱是你自己时,你会在处处看见爱。你不会感觉到任何东西是“不好”的。
9.3 “忘记一切,你就在那。哪里你不在?”
奉献(bhakti)和智慧(jnana)之间没有真正的区别。你可以说“祂无处不在”,并崇拜神圣力量无所不在的美,但大我真知告诉你“你就是祂”,于是你知道,你处处所见的都是你自己,你崇拜的也是你自己。当小我-头脑被忘记时,这份领悟就会到来。你保持着你的无形和无限的状态,就像建筑物的墙壁被拆毁时,空间依然存在一样。
9.4 “当一块盐溶解时,它就变成了海洋。”
圣人图卡拉姆写道:
一旦溶入水,盐就无法变回固体。
同样地,了悟实相者也溶解了。
念头已经变成无念。
圣人安住于梵中。
他(她)再也不会陷入幻相。
当头脑活跃时,念头也一个接一个迅速流转,你无法觉察到对大我来说自然而然的平静。当念头平息时,如在冥想状态中,那份平静就作为你自身的存在被直接体验到。这就像盐在海中溶解。念头变成无念,于是你作为无念的实相而存在。念头也许仍会升起,但它们不会被视作独立于大我,因此不会扰乱那份平静。当念头升起时,大我如是,当念头平息时,大我如是。念头并不像游鱼,游鱼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但念头没有);念头像波浪,它们在海面上起起伏伏,是海洋的一部分。
9.5 “谁会看见祂?你能用哪只眼睛看祂?”
实相在哪里?你能在“外面”的某个地方找到它吗?如果“你”可以找到它,那么对你来说,它就是一个客体,那么“你”会是谁呢?你将不得不成为独立于实相的某种东西,才能够看见它。这是不可能的。你,你自己,必定就是实相。你可以看见世界,但你永远无法看见你自己,你永远无法把自己变成一件客体。“你”、“我”、“他”,都只是观念,是词语、标签,用来分割那不可分割之物,如此,口头交流才可能发生。只有一个实相,它永远不会从自己里面出来,变成两个,尽管整个世界显现了。在世界表相中,没有什么可以看见那让一切成为可能的实相。电影中的人物能够看见自己被投影的屏幕吗?
9.6 “只有一体性存在,所以无论你看到什么,感知到什么都是祂。”
你无法看见你自己的眼睛,但如果有一面镜子,你就可以看见它们的映像。显化宇宙就是一面光之镜,其中映照着大我的存在。没有什么不是大我,但大我并不存在于显现中,就像人并不存在于镜子映照的影像中一样。
映像是通过光线看到的。能量和物质、空间的三维,时间的维度都在那里出现。这一切都是一场关于运动、力量、活动和分化的演出——幻相的游戏、意识的戏剧。在实相中,只有一体性存在,所以,无论你看到什么,感知到什么都只是那,表面上的多样性只是幻相,别无其他。在某种程度上,映像是真实的,因为它的源头具有真实性,但它没有独立存在性。在了悟大我的过程中,你首先拒绝了不真实的世界,并确认了只有源头是真实的。稍后,有了大我真知,你看见世界是你自己,你把它作为你自身实相的一部分而接纳。然后,无论说“一切都是祂”,还是“一切都是我自己”,你都达到了奉献的最高层面。在第二天下午的巴赞时间,我们唱诵了以下表达最佳奉献的语句:
专注于祂,外在和内在,无所不在,你自己的大我,永恒闪耀光芒,永远完备,永远光明,永远纯净,永远呈现在你面前。
9.7 “因为对大师有信心,所以你敬拜。”
你的敬拜无论是一些特定的奉献,比如日常的供奉和巴赞,还是一种更多的内在的臣服态度,在大我了悟之前和之后,奉献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两种情况下,奉献的理由都是相同的——对大师的信心。唯一的区别是,在了悟之后,明白大师就是你自己。然后,奉献仅仅是已经存在的信心的表现。在了悟之前,奉献是维持那份信心的基本途径。奉献是领悟道路上方法的一部分,因为为了让头脑专注于重要的事,这样做是必要的。臣服于大师也是同等重要的。头脑应该转变,进入这样一种节奏,在其中,生活以对大师信心的表达为中心。
9.8 “你与大师是‘一’,但只要还在身体中,你就必须敬拜。”
奉献不是可选的。无论你认为自己是一名奉献者,还是走在智慧之道上,任何形式的灵性修行,都要求你奉献于上帝或古鲁,或任何你认为值得爱与渴求的事物。学习大师的教导,意味着必须奉献于他或她。吟唱上主的名字,意味着必须奉献于名字所代表的那。事实上,你已经是大我,已经与大师合一,甚至伴随大我真知而来的领悟的呈现,都不会改变奉献的需要。以人类的形式存在,拥有认知实相的人类头脑,意味着奉献是一种自然反应。
身体吃东西是为了给自己力量。头脑学习是为了获得理解力。心灵寻找同伴是为了获得支持。身体、心灵和头脑必须一同工作,才能维持与神圣力量的正确关系。对求道者来说,“正确的关系”首先意味着,不要忘记那力量是最高的;对智者(了悟者)来说,则意味着,较低和较高的本性之间的自然关系,二者都是人自身的大我。对小我,也就是无知来说,在一体性中,关系的存在似乎是矛盾的,但正是矛盾的念头本身造成了这种困扰。二元和非二元的奉献感继续存在,没有任何矛盾感。卡比尔写道:
用奉献之水,
卡比尔洗掉了无知的污垢;
没有奉献的日子,
如在坟墓中度过。
9.9 “大师说,用爱和感激来接纳一切,而不仅仅接纳好事。”
奉献的态度就是接纳的态度。“我是谁?(凭什么)去拒绝降临于我的事?” 无论发生了什么,都是被更高的力量所赋予的,而不是这个受限的头脑。然而,事件不是以任意方式给出的,而是作为过去行动的结果。上帝是业力(karmaphala)——行为果实——的给予者。因此,无论发生什么都是必要的。虚幻的小我构想了接受某些事物的欲望,它把一些事物贴上“好”的标签,并拒绝其他事物,给它们贴上“不好”的标签。对大师、对上帝、对大我的奉献,带着与日俱增的爱与感激,带来了以正确方式接纳所发生的一切的力量。
9.10 “你就是祂。所以要去爱谁,又不爱谁呢?”
爱,真正的爱,与任何客体无关。爱不需要任何对象,而且无论如何,没有任何事物可得。当谈及对某个人的爱时,谈论爱就是错误的。在纳西索斯(Narcissus)的神话中,一个年轻人看见了他自己在池塘里平静水面上的倒影,于是爱上了它。这个故事意味着,只要你对你的真我(true Self)——造成倒影的“一”——无知,世界就是迷人和精彩的。
在无知中,你想像你是某个人,可以爱你所看见的事物。你把独立的存在性归属于所出现的“我”,你假设所有升起于“我”的情绪都是真实的。事实上,你被你自己的投影迷住了,你被你自己所凝视的影像催眠了。为了打破魔咒,你必须将你的凝视从倒影上转移,朝向源头。然后,你开始明白,爱并没有任何对象,相反,爱是你已经所是。不存在爱这一个不爱那一个的可能性,因为你已经作为至爱的大我存在于每一个生命中。
9.11 “要像等候猎物自行落入口中的动物一样。”
大师就像一个熟睡的人。他不在乎世界,因为他知道这只是一场梦。他不试图采取任何行动。他只是让事情顺其自然。无论什么事到来,他都应对,但他并不与结果认同。无论他做什么,他都为事物本身的原因而做,不是为了别的什么。一个萨度(sadhu,弃世隐者)只有在食物免费提供给他的时候,他才吃。大师是最伟大的萨度,因为他的整个人生就是这样度过的。无论什么来到他面前,他都把它当作来自上主的恩赐而接纳。
9.12 “头脑的纯粹无非是忘记头脑,因为它不存在。”
实相是非二元的,而头脑的本质是二元的。头脑是建立在“我”念的基础之上的,当有“我”的时候,也就有“非我”。头脑以善与恶、积极与消极、纯粹与不纯来思考。头脑构想的世界永远不可能是一个整体——例如全部都是好的,因为头脑的二元性本质总是将一件事物与另一件进行比较,将一件事物与另一件对立。头脑创造的世界是由相对的观点、理念和价值判断构成的。这是一个概念化的、被诠释了的世界。真正的纯粹存在于这一切发生之前。实相与纯粹或不纯粹的观念毫无关系。就相对世界来说,实相是中立的,也就是说,它是超越对立面的。头脑并不存在于那里。
9.13 “大师无所不在。他永远不会离开你。你与他是‘一’。”
“大师”实际上是意识或上帝的另一个词。当你在讲经聚会期间,看见坐在你面前的大师时,实际上没有人在那里。也不存在你所认为的你自己,只有你的念头和背后的假设——假设有一个人存在,具有独立存在性,渴望这个或那个,是“做者”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想像。大师无所不在。在大师的本质和你的本质之间没有区别,就像这个房间里的空间和隔壁房间里的空间没有区别一样。墙壁和窗户不会限制空间。空间是无所不在的。同样地,大师、意识,不会被“我”和“你”之观念的遮蔽影响。这些心理界限,是表面上的,不真实的。
9.14 “念头在头脑中产生,心给予它力量。所以心就是力量,心就是生命。”
每个人都在致力于某件事。崇拜是表达个人价值观的行为。一个人可能崇拜跑车,另一个人则崇拜野心或安全。无论快乐的源头在哪里被感知到,心就在那里倾注关注和喜爱。所有的造物都在寻求快乐,所以,众生都在寻找同样的东西。同一个探寻的法则,既在世俗之人心中,也在灵性之人心中运作。唯一的区别在于喜爱的对象不同。灵性探寻者明白,外在的事物不可能给予真正的快乐,所以,于内在寻找源头。其他人则继续在外界寻找。
念头在头脑中产生,心给予它力量。情绪升起,于是你说:“没错,我想要那个!”情绪即运动。早晨,醒态出现时,你要求它到来了吗?没有,作为一个唤醒头脑的动作,醒态出现了。那静止的、不受干扰之物,扰动了它自己,并与它自己所投射的世界建立起关系。再次拥有了体验世界的渴望。这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力量耗尽。然后,就会有回到深眠状态的渴望。这个渴求、满足和幻灭的循环是活在每一个生命心中的神圣力量的运作。基督说:“生命即运动和休息。”生命本身就是一段插曲,两段遗忘之间的清晰间隔,遗忘的两极之间的记忆火花。
9.15 “当大师的身体离开时,经由领悟,他仍在你的心中与你同在。”
如果有人给了你一份礼物,当看着那份礼物时,你会记起把它送给你的人。大师给予你领悟,所以当体验到你的领悟时,你会记起他。爱与感激自然地升起。如此,通过臣服于大师而变得纯净的头脑,认可改变了它的真知之源头。真正的弟子,即使他或她成为了大师,也总是有着这样的态度——“我所得到的一切,都来自于我的大师”,并继续保持仆人的态度。这样,传承的纯净得以维持,教导从古鲁传递给弟子,代代相传。
9.16 “当你遇见圣人时,他会把你变成圣人。”
当你遇见一位你心目中的圣人,并感到他(她)是适合你的老师,于是自然地,你会试图尽可能变得像他(她)一样。与此同时,大师也会告诉你,在你和他(她)之间没有区别。你不是一只蚂蚁,在地上匍匐前进,而是一只飞鸟,能够毫无限制地自由飞翔。
对于大师所说的话,弟子们的接受力和领悟力各不相同。那些做好准备接受的人,自己会变成大师。通过对大师放弃自己的自我意志(self-will),他们清空了自己。然后,内在的大师就能够接管。
9.17 “上帝居于一切众生的内心最深处,接受着奉献给祂的各种不同的服务。”(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注意:关于奉献,马哈拉吉本人并没有述说太多。不过,由于这个主题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引用了一系列马哈拉吉的大师,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的语录,来补足这个月的天数。
无论你认为自己崇拜的是哪一位神明或哪一位古鲁,事实上,只有神圣力量既作为崇拜者也作为崇拜的对象显现出来。上帝是光明,是爱,是无所不在的。人类的头脑就像一个棱镜,将纯粹的白光分解成不同的颜色,创造出不同形式的神明和古鲁。祂接受着各种各样的奉献和服务,但好笑的是,祂也在提供奉献和服务。
9.18 “对祂的崇拜在于知道,祂永远存在,永远。”(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你无法直接崇拜无形(无属性)的实相。你必须通过一种形式(赛古鲁)间接地崇拜。崇拜大师、神明或女神的形象,是崇拜独一、无所不在、永恒的大我的一种便利方式。当你看着自己崇拜的形象时,你知道祂是永远存在、无所不在的。在你面前的崇拜对象——古鲁的画像或神明的雕像——是代表大我的符号,但与此同时,没有大我的代表就无法崇拜祂。因此,崇拜时,在有属性和无属性、显现和未显(的实相)之间确实没有区别。这份领悟不必局限于正式的崇拜。整个显化宇宙都是祂的代表。圣人图卡拉姆写道:
有属性和无属性是一体的。
这份领悟降临至图卡拉姆
——无论你看到和感知到什么都是大我。
9.19 “了悟大我之后,求道者将他的大师视作众生之中最伟大的。他感到自己属于大师。”(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在这个传统中,求道者将自己归属于大师长长的传承之中,在其中,对作为大我象征的古鲁作奉献是最重要的。这份归属让求道者敞开心扉接受大师们,而非他或她的直接古鲁的影响。这一传统也强调了悟之后继续奉献的价值。当开悟发生时,求道者从束缚中解脱,对任何人或任何事都没有了义务。然而,还有一份这样的了悟,实际上,大我了悟只是大师种下的种子结出的果实,而大师的种子是从他(她)自己的大师那里得到的。他(她)属于那个传承,与此同时,也属于众生内在的大师。通过将大师等同于大我,求道者将只会承认,没有“做者”,只有大我的神圣力量。
9.20 “我们唯一的责任就是崇拜赛古鲁。”(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责任一直都是你同意去做的某些事。你履行某个责任,是因为你觉得有道德义务去做它。它不是你不情愿做的事,也不是因为你恐惧不履行责任的后果,或者是因为你想从中得到某些东西。你是自愿去做的,因为你感觉到这是正确的事情。例如,大多数人都自然会对自己的父母感到尊敬,而不必被社会要求这么做。同样地,对赛古鲁(真正的老师)的尊敬也自然地在求道者心中升起。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领悟到大师确实是大我的时候,对大师的爱可能更胜于对父母和家人的爱。对大我的爱是真正的爱,不依赖任何对象。因此,对赛古鲁形象的崇拜,事实上是对大我的崇拜,也承认了大我是唯一的“做者”。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灵性修行,最终,对赛古鲁的崇拜都是你唯一的责任。在你的道路上,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赛古鲁的原因,因为赛古鲁就是你自己至爱的大我。因此,从来就没有任何放弃这一责任的问题。
9.21 “只有了悟之人才能无欲地崇拜。”(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崇拜是奉献的一种表达方式,那是一种自然升起的感受。了悟大我带来了这样的领悟——没有需要了悟的人存在。在实相中,没有求道者,也没有大师。然而,在了悟之前存在的奉献感,在了悟之后仍然存在。为什么不呢?了悟之后的奉献有一种不同的特征,那就是没有与之相关的欲望。没有什么可得的。作为求道者生命特征的独立(个体)性已经被超越。没有了渴望,只有满足和喜悦的自发表达。智者(了悟之人)安住于大我中,忘记了头脑及其对立面,但仍继续崇拜祂——显现于万物中者。
9.22 “奉献是真知之母。”(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奉献为领悟提供了支持,就像母亲为孩子提供支持一样。它是一个你总是可以回归的永恒存在。对大师的奉献打开了沟通的渠道,经由这个渠道,头脑可以接收真知。因为你已经在对大师做奉献,所以真知可以保持稳定。没有奉献的支持,真知往往会消散,变得容易产生错觉。
9.23 “奉献意味着对大师的信心,在你的大我和大师的大我之间没有区别。”(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奉献于大师就是奉献于大我。起初,大师出现在你所认为的“外部”世界中。你面对面地见到了他。不过,大师也是你自己的大我。你已经是大我,但对于这个事实,你仍然是无知的。在适当的时候,大我将揭开幻相之面纱,正是这面纱让你相信,你过着一种与大我分离的独立生活。对大师的信心直接导向对大我的信心,而大我是你自身的本质。然后,你把大师作为大师而崇拜,同时,你也知道他就是你的大我,(你们之间)完全没有区别。
9.24 “神圣真理,若无有形崇拜的支持,就是无根基的。”(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古鲁-弟子关系的魔力来自于信心和臣服。只有足够信任大师,你才能放弃自己现有的全部观念,并接受你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通过这种臣服的态度,你心中的奉献之火被大师的火焰点燃。对大师身体形态的奉献,使火焰保持不灭。你也许会获得一些关于神圣真理的知识,但如果独立身份感不离去,你怎么能了悟那个真理,并与之合一呢?奉献就是方法,用来推倒小我所筑起的墙壁。
9.25 “有形崇拜是为了奉献者的快乐。”(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崇拜不是为了大师的利益。他没有什么要获得的。崇拜的行为是为了崇拜者。它使身体协调,让头脑安静,令心灵感到平静和喜悦。奉献者从未与大我分离。崇拜提供了一个方法,去领悟那一体性。它既有用,又令人愉快。了悟之后,大师和仆人的关系仍在,但有了更多的领悟之美——领悟了那包含二者(大师和仆人)的一体性。
9.26 “既拥有真知,又做奉献的人就像国王一样。”(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人类是由身体、智力和情感组成的。满足不会仅仅因为取悦某一个方面,却忽略其他方面而到来。仅仅拥有真知本身,是枯燥的。仅仅拥有逻辑,不能产生领悟。必须还有一种发自内心去领悟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走在灵性道路上的人都是奉献者。
甚至大我了悟,尽管它让人从生与死的循环中解脱出来,也可能不会立即提供一种完全喜悦和极乐的感觉。对了悟之人来说,奉献在于,安住于大我的一体性中,同时,又像所有人一样崇拜大我。了悟之人看见,在一体性和世界的表面多样性之间没有区别。这样的一个人变得强大,像国王一样,说:“一切都属于我,因为万物都是我自己。”
9.27 “在这存在的海洋中,对大师的奉献是你拥有的强大支持。”(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马哈拉吉、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和室利·尼萨迦达塔·马哈拉吉的教导都遵循传统,并非常重视古鲁-弟子关系,把它视作一种神圣的纽带,通过它古老的智慧得以传播。对大师的信心和奉献是大船,可以载你横渡这个幻相世界的海洋,幻相之海洋不断地在你心中和你周围流动,但它总是威胁着要吞没你。
应该注意的是,不必总是面见有身形的大师。某些求道者不用坐在另一个人类的脚边,就能够在内心形成与古鲁的关系。然而,对他们来说,信心和奉献的原则是相同的。
对大师奉献的传统以及古鲁-巴赞(将古鲁作为上帝崇拜)的实践,在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马哈拉施特拉邦是印度的一部分,这些大师都居住在那里。在这个传统中,上帝、古鲁、大我一直都被视为一体和相同的。在十二世纪,吉纳内萨瓦尔这样赞美他的古鲁尼瓦瑞提:
仅仅他的一瞥,
束缚变成解脱,
知者变成所知。
他把解脱之金分配给所有人,
包括伟大的人和渺小的人,
正是他给予了大我的异象。
至于他的力量,
他甚至超越了湿婆的伟大,
他是一面镜子,
在其中,
大我看见了祂自身极乐的映照。
9.28 “为了保持真知的稳定,奉献是必要的。”(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为了保持真知的纯粹,有必要让小我一直远离,因为“我是做者” 的观念是小我的特征,是不纯粹的源头。因此,奉献是有必要的,这样,头脑才能保持纯净和开放。只要你是求道者,对大师的信心和对其所代表的神圣法则的臣服,就是打败小我的最佳途径。即使了悟之后,奉献也作为对已有领悟的滋养,保持着真知的稳定。圣人图卡拉姆在《夜之巴赞》(night bhajans)的一首诗中写道,
你的头脑已经改变;
错误念头离去,而祂留下。
然后,你明白了真正的奉献:
总是想着祂而不是你自己。
9.29 “你必须通过成为湿婆而崇拜湿婆。”(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所有崇拜的最终结果都是与你所崇拜的对象成为一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你都认为自己与大我是分离的,但最终,分离的幻相消失,只有祂仍在。你认为你自己是“我”,正是这个“我”的叠加使幻相看起来真实。然后,你清醒地认识到一体性,不会再回到幻相中。在完全臣服的状态中,“我”不存在,这个状态是奉献的目标,也被称作超越奉献(parabhakti)。当那种状态属于你时,你就作为大我生活在其中。
9.30 “将自己奉献给大我的人,最终成为了大我。”(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究竟什么是奉献?它的含义是什么?乍一看,这似乎是在向一个比你高得多的全能者表达敬意和请求帮助。有人认为祂是湿婆,有人认为祂是罗摩,有人认为祂是主奎师那。其他人则视其为圣母,如卡莉(Kali)或德加(Durga)。在这个传承中,我们以古鲁的形式看待祂,我们唱诵巴赞歌颂以古鲁形式存在的祂。即使头脑可能以许多不同的方式看待大我,但仍然只有一个大我,一个力量,那个力量看起来是两个:奉献者和奉献的对象。
一直以来,当你充满爱地匍匐在大师的脚边崇拜,或为了领悟而热忱地祈祷时,祂都在等待,(对你的行为)完全不感兴趣地等待着祂能够向你显露祂自己的那一刻到来。当那一刻到来时,你领悟到,你一直已经是祂,祂也已经是你,是你自己创造了分离感。你相信你是无知的,但那无知只是一种想像中的状态。无知不存在,也从未存在过。在那份领悟中,有人笑,有人哭,但所有人都感觉到放下独立存在之负担的轻松。然后,即使你与大师是一体的,你仍然感谢他,把他看作众生之中最伟大的。在这个传统中,有一首巴赞圣歌是这样总结的:
我的大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他的弟子变得像他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