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之路——兰吉特·马哈拉吉语录》转载10

注释:安德鲁·弗农
翻译:纯然的空
校对:无有
转载来源:公众号“一就是一切”(特别感谢授权)
十月:知识与无知
10.1 “要变得无心。不要思考任何事。”
思考实际上是一种自发发生的现象。许多不同的想法因不同的刺激而产生,但它们都是机械地发生的。由于小我,困难或困惑出现了。小我是一种“元念”(meta-thought),包含着所有其他的念头。这个“我念”(I-thought)给了你一种感觉,即“你”在思考“你的”念头,但事实上,根本没有这类事情发生。小我本身就是一个念头。所以,念头就是思考的内容。因此,马哈拉吉说“不要思考任何事。”其目的不是试图停止思考,这是不可能的,而是打破与念头的认同,也就是,让你自己与念头分离。你是无念(thoughtless)的实相,在此,马哈拉吉称之为“无心”(no-mind)。
10.2 “试着深刻地领悟到:你的头脑无法与你抗争。”
“你的头脑”不是你。你自始至终都存在着,无论有没有任何心理活动在进行。然而,头脑,充满了小我的虚假观念,想要持续成为你,就如乞丐坐上王位。所以,领悟一再被强调。只有领悟到你的真实身份,才能使国王回归王座。乞丐无法以王道看待事物,统治王国时犯下了很多错误,但即使被暴露出来是冒名顶替者,他也会奋起反抗,不想放弃王位,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发号施令。有必要使用大师的教导作为一束光来看穿小我,并领悟到:小我只是一个观念。当深刻的领悟之光到来时,小我的黑暗就被驱散了。
10.3 “要冥想我是实相,而不是身体。”
当静坐冥想大师时,你可以从对他身体形态的冥想开始,但必须进行转换,以便将他作为无形的实相来冥想。与此同时,要放下“我”在冥想的观念。然后,你就拥有了非二元-无形(non-duality-the formless)状态,可以安住于无形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冥想本质上只是沉默,只是存在。它没有名字,因为它不是一件事物,不是一个客体。
10.4 “扩展你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大。”
你需要某种解药,来治疗长期以来的习惯性错误思维所带来的催眠状态。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只老虎幼崽的。它的妈妈死了,它被一群山羊发现并抚养长大。这只幼崽在小山羊群中长大,养成了山羊的所有行为举止、饮食习惯、叫声等等。有一天,一只成年大老虎走过来,在山羊群中寻找食物时,惊讶地发现:一只快要成熟的幼虎在羊群中无害地生活着,这种生活方式与它的真实本性是如此矛盾。大老虎靠近,山羊逃走了,幼虎感到疑惑。明白了发生什么之后,成年老虎带着幼虎去了一个池塘,在那里,它可以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倒影。这就解释了这只小老虎也是一只老虎,而且显示出两只老虎的倒影是多么相同。这样,小老虎认识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开始咆哮,并以适应其与生俱来力量的方式行动。
这个故事表明,你可以让头脑变得越来越大。只要把熟悉的念头和渴求当作你自己,你就仍被你是山羊的念头催眠。大师的念头范围更大、更宽广,要求更高。一旦把那些(大师的)念头作为你自己的念头来接受,你就无法再长时间忘记你的真实身份。
10.5 “你必须搅拌大师说的话。一遍又一遍地沉思。”
对于一个人来说,坐下来真正思考某个观点,目的是领悟它的真正含义,这是一件罕见的事。一般来说,所谓的思考是机械地发生的,只是对另一个念头的反应。所以,马哈拉吉使用了“搅拌”(churn)这个词来说明需要的是什么。牛奶被搅拌一段时间后,就凝固成黄油。这是一种方法的象征,即思考某一个观念就可以把它变成领悟。这是一种类似的转变。领悟是摧毁小我的唯一途径。
10.6 “不要勉强头脑。让头脑思考吧。”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静坐冥想的瑜伽士。就在他全神贯注于三摩地之前,他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想找一张新的虎皮用来打坐,因为他原有的那一张已经用坏了。他是一个熟练的瑜伽士,这一次,他进入了一个持续两千年的三摩地状态。当最终恢复普通意识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去取得一张新的虎皮。故事首先表明,你不应该将进入冥想的深层状态与开悟混淆,其次,你也无法阻止头脑思考。这就是头脑的所作所为,也将继续如此,无论念头之间的间隔是两秒还是两千年。
10.7 “一有这些念头,你就立即被打湿了。”
马哈拉吉说我们应该像荷叶一样,荷叶坐于水上,但不被打湿。如果叶子变湿并浸入水中,它就会下沉。作为大师的奉献者或弟子而生活在这世间,你需要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独立于对我念的错误认同。“我做这个是为了获得那个,”“我想要某些东西,”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类似念头,都是打湿叶子并使它沉没的念头。
10.8 “一切念头来了,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要说‘这不是我的。’然后,你就从其中出离了。”
起初,这似乎是一个奇怪的观点——不要去想自己的念头——但这仅仅表明了假定念头为真这一习惯的深度。头脑总是以“我的想法”来思考。但“我”是谁?这一点它从来不问。为了摆脱这种状况,你,作为求道者,真的别无选择,只能积极地将“你”同念头分离,有效地成为念头的观察者,而非它们的思考者。无论什么念头升起,你都说“这不是我的。”这个练习创造了必要的距离,以便你开始领悟到:你存在于念头升起之前、期间和之后。
10.9 “你们心中都拥有最高的力量。欢迎它。头脑必须完全接纳这一点。”
我们所说的念头在梵语中被称为心念变化(vritti),它的意思是“思想的改变。”念头就像出现在水面上的波浪;它们改变了水(的形态),但它们与水没有区别,也不具有自己的力量。波浪来来去去,但作为它们源头的海洋依旧。海洋即真知,真知就是无限的力量和意识。所需要的是,头脑经由大师所引导的念头,质询其自身的本质,直到它完全接纳并领悟其真实的深度和力量。然后,念头停止运作,仿佛它们与产生它们的认知是分开的,于是头脑变得纯净,马哈拉吉常常称之为“无心”。
10.10 “经由语言我变得受束缚,经由语言我可以变得自由。”
人类使用语言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这是一项在幼儿时期通过反复试验而获得的技能。婴儿通过模仿父母所说的话,学会将自己的感官印象客体化。意识,是允许这一过程发生的力量,也是孩子的真实“身份”,逐渐被无知蒙蔽。大脑被分为两半,它为将一切事物一分为二的头脑提供了基础,这一划分从基本的二元性“我”和“非我”开始。这种将意识与我念的混淆,创造了对身体的认同,是束缚。
要化解这一错误认同的过程,必须采用相反的过程,正如拧下螺丝或追溯河流的源头。通过寻找“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而质询你的真实身份,可以消除误解,于是,个人身份融入其源头。两个过程的发生都是通过使用语言和观念而进行的。
10.11 “心应该变成无心。无心意味着‘我什么都不做。’”
心的存在是因为你创造了它,并把它当作你自己。换句话说,你,主体,投射出了一个被称作“我”的客体,现在,那个客体把自己当作了主体!你,主体去了哪里?哪里都没有去。你仍然是主体,但目前,你与心认同了,而心是你自己创造的客体。心是所有活动表面上的源头,你把这些活动当作你自己做的这件事或那件事。心是一个幻影,不是真实的存在。马哈拉吉说,心应该变成无心,这意味着,心应该被视作虚假的,仅仅被视作一个投射,而不是其所假装的独立行动中心。然后,心回归其本初的纯粹意识、无心或无念实相状态。
10.12 “你心中必须完全确信没有什么是真实的。”
小我-头脑假设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当它——小我,在睡眠中消失时,世界仍在。这就是无知。世界并没有走过来说“我存在。”这张桌子并没有说“我是一张桌子。”正是头脑把存在性赋予了它们。没有头脑,什么都不存在。如果世界是真实的,那么它就会嘲笑你,因为你知晓它,却仍然对你自己一无所知。所以,要忘记世界,去了解头脑是什么。当头脑本身被视作虚假时,完全的确信——什么都不存在——就会到来。
10.13 “正确地思考是我的责任。”
你应该按照你所知道的真相去行动,即使这违背了其他人所相信的真相。没有人会强迫你正确地思考。你必须在自己的内心找到这样做的原因。拒绝幻相,坚持实相是你的选择。它只对你是重要的。只要你是一名求道者,你就可以把应用从大师那里学到的东西变成责任。如果你不这么做,别人不会介意。神圣力量也没有得到或失去任何东西。祂每一秒都可以创造和毁灭无数的形体。祂甚至都不知道“你”,因为“你”只是念头,不具有任何真实的存在性。被称为“你”的幻相到达了它生命的尽头,然后就消失了。你的机会就被浪费了。
10.14 “忘记一切,忘记冥想,安住于你自己之中。”
这句话实际上是一个指导,指导你在冥想时要做什么,指导你在念头变得安静时要做什么。马哈拉吉确实对他的“初学”弟子推荐了冥想,并说其目的是让人的头脑变得精微。这句指导指的是,头脑已经达到了变得精微的层面。你已经忘记了杂念,包括“我在冥想”的念头,并安住于纯粹的存在中。然后,这个“安住”就变成了冥想的实践。冥想的这个层面,通常是在用咒语冥想一段时间之后达到的。
10.15 “头脑必须改变,这就是全部。”
很难经常强调这一点,即:生活、世界和灵性探索的整个戏剧都发生在头脑之中,通过头脑而发生。头脑的内容、布局和结构,创造了物质,从其中生命之梦被投射出来。如果你改变了头脑的内容,整个梦境就改变了。意义就变得完全不同。例如,从前认为是真实的和重要的东西,变得不真实和不重要。如果你看这个世界时,认为它应该这样或那样,忘记了它是来自于你的,这就是一个错误。这就像一个试图触摸自己身影头部的孩子。当他伸出手去触摸影子时,影子移动到了无法触及的地方。孩子哭泣着,直到母亲向他展示,通过触摸自己的头部,影子的头也会被触摸。同样地,要改变世界,就有必要改变头脑。
10.16 “思考再思考,最终忘记一切。”
思考的最终目的是领悟到,没有思考之人的存在。然后,整个思考的过程崩塌,头脑与纯粹真知或意识合一。求道被遗忘,平静成为主旋律。领悟这一点的人,是谁?没有人,但领悟仍在。对于这个无念的实相,无法用语言表达。
10.17 “通过思考,你可以变成最伟大的人。”
你已经是伟大者之中最伟大的。不过,为了有意识地成为那,头脑必须为之努力,并了悟祂。飞鸟之路实际上是关于思考和头脑的。这是一种利用思考来探究头脑本质的方法,因为一旦头脑被理解,一切就都会被理解。大师的思想就像一团倒进泥水里的粉末,当它们沉淀下来时,就带走了杂质,让水保持纯净和清澈,这样它就可以映照大我,而大我总是无处不在地闪耀着光芒。
10.18 “你必须杀死你的头脑,说‘我不存在。’现在,祂存在于我里面。”
臣服的本质是什么?谁臣服了?如果一切都已经属于大我,那么想像你可以放弃不属于你的东西,就当然是很自以为是的。假设有一个用糖做成的神像,你掰下一块,然后把它作为礼物送给那个神明!你唯一真正能放弃的是你与祂分离的错误观念。要放弃那个观念,就等于要杀死头脑。当头脑变成无心(“我不存在”),一直都在的大我就变得显而易见(“现在,祂存在于我里面”)。
10.19 “保持沉默,安住于你自己之中,不要说话。”
安住于大我中就是安息于沉默的存在中。沉默是自然的。思考,以及言语——思维的表达,是一种叠加。它改变了无念实相的表相,让世界看起来存在,但它并没有打扰到实相。无论是否有念头,也无论是否有言语,大我都一直保持不受影响。在沉默存在的层面,没有个人,没有幻相。了悟之人就安住在那里,也自然地倾向于沉默。
10.20 “每当大脑确认‘这是真的’时,都要反对它,说‘不,这是假的。’”
没有人喜欢节食。当你节食,而身体渴望巧克力或炸土豆时,你必须用意志力告诉自己“这可能尝起来很香,但不是我想要的。”遵循大师的教导是相似的。也许你看起来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思想和愿望的个人,但实际上,你并不存在,只有祂,神圣力量存在,而这一生只是一个漫长的梦。头脑应该让自己节食以采纳大师的观点。
随着你继续追求领悟,对领悟的渴望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和集中,所以,你需要付出更少的努力而非更多。最终,对大师的臣服是完全的,而你也感觉到一切都是为你做的。尽管起初,你必须养成习惯,去反对头脑把世界当真的倾向。
10.21 “他给予了钥匙。打开你被锁住的头脑。”
通过教导,大师给予了你钥匙,但你必须接受它,并利用它打开你的头脑,对他所说的话敞开心扉。然后,就会有效果。许多求道者接过钥匙,放进口袋里,有时候还和其他老师给予的钥匙放在一起,这些钥匙也没有被使用。他们从未投入过,所以,所有的可能性之门都是锁着的。大师有很多钥匙;他会把它们交给任何询问的人,但事实上,结果取决于求道者,说“我会使用这个真知来领悟我自己的头脑。无论一路上发现了什么,我都会继续,直到触及大师所谈论的实相。”钥匙是免费的,不过,入场费是你自己的意愿——愿意探究头脑的本质。没有人能够把这一点给予你。
10.22 “最初,努力是需要的。思考即努力。”
从扰动思想的意义上来说,思考需要努力,正如冥想需要努力一样,每天为思考留出一段时间是个好主意,正如你为冥想留出一段时间。思考也和冥想一样,一旦开始了这个练习,你就会发展出对它的爱,于是,你会期待着坐下来仔细思考大师的教导。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再是一种努力,而你这样做是因为它带来了快乐,所以,你自然地想要这样做。
无论这看起来容易还是困难,你都应该定期思考和学习,因为这是这种方法的本质。通过学习来理解一个观点是一种非常愉快的经历,它带来了成就感和进步感,这是令人鼓舞的。如果我们学习,就没有什么是我们无法理解的。
10.23 “宾客们来来去去。他们永远不会成为主人。”
相应于愚昧(tamas)、激情(rajas)和良善(sattva)三大属性,不同品质的念头可能会出现在脑海中。压抑、沉重或消极的念头可能会浮现。那些都是愚昧的(tamasic)。关于世俗的目标、渴望和活动的念头升起。那些都是激情的(rajasic)。最后,关于实相或灵性道路的念头也会出现。它们的特征是善性(sattvic)。这三大属性被称作德(gunas)。它们是幻相的三个方面,神圣力量第一次出现时,就在幻相中分裂了其自身。
这三种类型的念头就像酒馆里来来去去的宾客。它们只是路过。它们不像主人那样是永久的。当善性强大时,你就感觉到意识的力量,你自身存在的力量。头脑被净化,于是你与主人合一,主人就是大我。这可能会间歇性地发生,会一度中断,在这期间,激情和愚昧遮蔽了善性的意识之光。伴随着了悟,这三大属性都会被超越,你将永远成为主人。
10.24 “没有什么是属于你的。在心中破产吧。”
在心中破产,就是让心免于种种执着。具有善性的头脑清晰地映照出实相,就像明澈的水面映照出太阳一样。当无欲无求,不执着于任何事物时,你就是自由的。这是真正的弃绝。即使可能坐拥财产,但如果你不认同它们,或说“我的”,它们就无法束缚你。事实上,没有什么是属于你的,因为“你”不存在。只有祂存在,而祂就是一切。
10.25 “头脑就像一只猴子,思考一切,然后忘记。”
因为身体一直是同一个,而我们终身都保持着同一个名字,所以,很容易假设身体中存在着某个真实、永久的“我”。事实上,只有无数短暂的“存在”,每一个存在都有其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欲望。一个念头升起,存活了一小段时间,然后死去。这种死亡在醒态中不断地发生;思考,然后忘记,思考,再忘记,拥有一些,然后什么都没有,拥有一些,又什么都没有。
所有这些活动都没有固定的点。小我看似是一个恒常的(中心)点,但它是想像出来的,是不真实的。深度睡眠中,小我在哪里?小我-头脑出现在醒态中,进行着类似猴子的活动,从一个念头联想到另一个念头,在高尚的想像和粗俗的欲望之间疯狂摇摆。这种由不同要素形成的荒谬组合怎么可能构成任何种类的实相呢?
10.26 “头脑是你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大的敌人。”
在求道和觉醒的戏剧中,头脑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求道的过程中,它改变着自己的性格,逐渐将自己从无知转变为真知,从黑暗转变为光明。大我的整个故事自行向大我揭晓,这故事自行在头脑中展开,尽管最终它是不属于头脑的。当头脑不在时,如处于深度睡眠中时,还有谁在那里关注束缚和解脱呢?
正是头脑在思考,也正是头脑具有改变其思维的能力。正是在头脑中,渴望实相的种子萌发并成形。因此,头脑,在其无知和无纪律的状态中时是敌人,在其忠实地为领悟而服务时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头脑要像一个忠心的仆人,替不在家的主人整理房屋。当工作完成,主人回家时,仆人就消失了。
10.27 “只要幻相仍在,你就必须思考实相。”
当你经过长途旅行到达目的地时,“目的地”的概念就消失了,因为你就在那里。你与你的目的地并不是分离的。然而,只要尚在旅途中,你就不得不一直思考着目的地,以及如何到达那里。同样地,只要幻相坚持认为你与实相是分离的,实相这一目标必须在头脑中牢记。当你了悟大我时,那个目标就消失了,而你也领悟到,你并没有获得任何你不曾拥有的事物,你也不曾去过任何地方。目的地一直就在你的脚下。
10.28 “告诉头脑‘够了!’。”
头脑的空洞和重复的行为有时会变得乏味,于是,人们常常希望自己能把它关掉。不过,处理经历和思考是头脑的本质,正如消化系统的本质是处理食物并排泄废物。当你把那个自发的心理过程当作你自己时,问题就出现了。最终,你也许会发现,灵性探寻的整个过程本身都发生在头脑中。头脑就是求道者。最后,头脑对某些事物的不断追求变成了一个负担。然后,“够了!”这个词自发地出现,承认失败,并表现出臣服的姿态。终于,这个领悟出现了——“我”永远也不会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因为“我”就是问题!那时,不可能做任何事,一切都留给了祂。
10.29 “头脑一直在思考,但如果头脑被给予了领悟,它就会变得安静。”
头脑中充满念头的主要原因是,其中潜藏着“我”是行为的“做者”这一观念。由于这个持续的观念,头脑一直在思考如何得到这件事物或完成那件事。如果领悟到来,即没有这样的“做者”存在,持续思考的基础就被摧毁了。因此,头脑进入了一种平静、安宁的状态。这种充满了头脑的深层平静状态,是领悟的最大益处之一。头脑有一种不太清晰的内在之美,直到它作为纯粹意识的真实本质被揭晓,美才显露出来。
10.30 “征服头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过说‘这不是真的’来征服头脑。”
头脑是什么?它是否具有任何的实质性、任何其自身的存在性?如果没有的话,如果“头脑”这一概念本身不真实,那么就没有什么要做的,没有什么要征服的。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所以,通过这种方式,你探究了头脑的本质,领悟到头脑是什么,这样它就不再呈现问题,不再是障碍。
10.31 “力量,真知的效应,必定会穿透头脑。我就是实相。”
最终,头脑必须摧毁它自己的无知。除了大我,头脑真的什么都不是。存在着某个个体“思考者”的观念只是想像。揭示这一点的方法是真我的质询,在这个过程中,头脑将注意力转向,集中在它自己之上,并询问“我究竟是谁?”力量,即真知,意识,寻找着它的源头,并穿透头脑。最终,祂领悟到:头脑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意识了悟到:唯有祂自己存在,于是祂的探寻到达了终点。然后,祂带着完全的确信说:“我是一,我是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