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史人物评鉴-崔浩 字伯渊

2022-06-04 17:44 作者:温村李馆长  | 我要投稿

崔浩 字伯渊




崔浩(?-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武城人。崔浩出身北方名门清河崔氏,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他的七世祖崔林,三国曹魏时官拜司空,其父崔宏,北魏初累官至吏部尚书,赐爵白马公。崔浩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他弱冠之时就受到拓跋珪的赏识,常置左右。拓跋嗣初即位,拜崔浩为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常召其讲授经书,军国大谋,莫不咨询。崔浩从北魏的实际情况出发,劝阻了拓跋嗣迁都南下的计划。又认为拓跋氏不立太子的传统不利于政治上的安定,故建议明元帝立长子拓跋焘为副主,从而使册立太子成为北魏的一项制度。拓跋焘继位后,他三次力排众议,主张攻灭赫连夏(427年),提出主动出击柔然(429年),攻灭北凉沮渠氏(439年)。战事结束,柔然的溃败和夏的覆亡,使北魏得以解除西北境民族对自身政治及军事的威胁。而北凉沮渠氏的灭亡,则使北魏得以打通西域商道,并从河西输入遗存的中原文化,有利于北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崔浩主张废佛,认为沙门占田地,不交赋税,于国无益。拓跋焘由此下令焚烧寺院,捣毁佛像,实为“三武之祸”其一。后来崔浩试图“齐整人伦,分明士族”,并与太子争任官员,引起了鲜卑贵族的不满。终于在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450年7月5日),因修“国史”一事遭到朝野上下的攻击,被拓跋焘下令诛杀。而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但是不久后,拓跋焘北巡阴山,得到北部尚书宣城公李孝伯病逝的消息,便感慨道:“李宣城可惜!”既而又说:“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可见其不无悔意。



统帅 D+
(军中谋主,无领兵之记载。)
武力 D-
(桃简禀性柔劣,尪纤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力不及健妇人。)
军谋 S
(崔浩长于谋计,算无遗策,画无失理。运筹于明元、太武之世,帷幄至妙,奇秘长远。比诸古人,盖孙膑、张良之匹也。)
智略 S-
(崔浩才艺通博,究览天人,政事规策,时莫之二。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惜乎谋虽盖世,其身未周,求仁得仁,亦有可怨。)
内政 A+
(崔浩明制度,通经律,重礼法。朝廷仪典、优文策诏、军国书记,尽出其手。又有鉴识,以人伦为己任,海内贤才,远方名士,皆拔而用之。北魏之盛,其功大矣。)
魅力 B
(崔浩织妍洁白,如美妇人。又敏达聪颖,才艺通博,常自比张良。北魏三朝帝王以为股肱,言听而计从。然性刚直自专,太子、长孙嵩以下,莫不衔恨。国史之狱,盖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其自处危道也。)


全史人物评鉴-崔浩 字伯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