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刘穆之 字道和

刘穆之 字道和

刘穆之(360年-417年),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郡莒县人,世居京口。西汉齐王刘肥的后裔。刘穆之少好《书》、《传》,博览多通,受琅琊内史江敳的赏识,担任府主簿。元兴三年(404年),刘裕于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占领京口后向何无忌询问主簿人选,何无忌就推荐刘穆之担任。刘裕不久就击败桓玄,攻占了建康,当时决定大事的都是刘穆之,纵然很多事都要仓促决定,但都处理得相当妥当。刘裕视刘穆之为心腹,凡事都询其意见;刘穆之亦尽心协助,不遗余力。当时东晋法律宽松,纲纪不立,门阀豪强可恃势凌人,平民则无法自处。刘穆之都以当时形势调校矫正法令,更让平民对法律有所适从。在刘裕以身作则下,很快就改变了当时的政治风气。很快地,他从刘裕的府主簿,再转纪室录事参军,之后累迁中军太尉司马、丹杨尹。刘裕两次北伐,都让刘穆之留守建康,主持后事。义熙十三年(417年)十一月,在刘裕消灭后秦,正准备以关中作为基地继续经营北伐之时,刘穆之病逝于建康,享年五十八岁。刘裕闻讯后感到悲痛和震惊,不得不起行返回建康,留年仅十一岁的次子刘义真与王镇恶、沈田子诸将留守关中。刘裕回到建康后,朝廷追赠刘穆之为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刘裕又上书称颂刘穆之,于是改赠侍中、司徒,追封南昌县侯。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建宋,又追封刘穆之为南康郡公,赐谥号“文宣“。刘裕曾说:“穆之若没有死,就会助我治理天下。现在可说是‘贤人去世,国家危殆了’。”又说:“穆之死后,人们都轻视我。”可见刘裕对其的倚重和信赖。
统帅 D
(无领军之记载。)
武力 D
(记载不详。)
军谋 A-
(穆之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智略 A+
(刘穆之忠规远画,潜虑密谟,造膝诡辞,莫见其际。寄奴入辅,长民受诛,皆有谋焉。又布耳目以为视听,朝野委密,莫不必知。)
内政 S-
(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宾客求诉百端,盈阶满室,其目览辞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皆悉赡举。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政令违舛,科条繁密。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沈约道:“以建武、永平之风,变太元、隆安之俗,此盖文宣公之为也”。)
魅力 B
(穆之少时家贫,不修拘检,常见辱于妻兄。显赫以来,奢豪过度,朝夕所食,微为过丰,故时人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