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氏汉化高于十六国时期其他胡人?慕容氏汉化最深?慕容皇帝多是因为人才多?

苻、姚:咱吹汉化之前先掂量掂量行不行?
其实关于慕容氏汉化最深,主要是来源《国史大纲》的内容,钱穆当初写书时确实写过“慕容氏为五胡汉化最深者”,但真是这样吗?并非如此。
钱穆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我要说的是,钱穆他把慕容氏的汉化文教功绩都提了,但是对于苻、姚的文教和汉化功绩,他却只挑了两三个例子说,并没有全部提出来。
就比如前秦的文教,钱穆在书中就说了宣文君和王猛死后苻坚禁谶的事,除此之外,并没有了。提及后秦之文教,也只是举了姚兴和姚泓二三事迹。
可问题出在哪?他把慕容的文教全说了,但就提两三个前后秦的文教功绩,这就给了别人一种“慕容家宣传汉文化比苻姚卖力,那他们肯定是十六国第一汉化组”,可重点是两秦之文教和汉化,并非只有这些啊!
前秦苻健和后秦姚苌在位期间的提倡儒学被雪藏,苻坚和姚兴剩下许多功绩也不提及,不是苻秦或姚秦汉化和文教不如慕容,而是钱穆没有公平公正把三家的功绩全部说出来,他只把慕容家的功绩几乎全部说出来了,对于苻姚就提及几件事,然后得出慕容汉化最深了。
这就好比a、b、c都是运动员退休,a一生获奖30个奖牌,b一生获奖25个奖牌,c一生获奖10个奖牌,但有人在提及这三人,只说了a和b各自获得五块奖牌说了出来,剩下的不谈,但把c获得十块奖牌的事迹全部说了,听者肯定会觉得c一生荣誉胜于a和b,但实际上呢?并非如此。
不管是苻家还是姚家,随意挑一个出来,在汉化和文教方面成就都超过慕容诸燕总和,这是毋庸置疑的,要不然《隋书·经籍志》为何要说“文教之盛,苻姚而已”,而不是“文教之盛,慕容而已”呢?隋书也评价了慕容燕(后燕)和北魏早期的文教,只有八个字:粗收经史,未能全具。
再说皇帝多等于人才多……
你们扪心自问一下,慕容氏诸燕那么多皇帝,还混进了两个外姓(兰京和段随),有几个能称得上明君的?
慕容皝掘坟毁城,还不同意减税;慕容儁虽然没有执行完成五征三,但没有执行照样搞得郡县苦之、盗贼兴起;慕容垂在位期间农民起义不断,屠城又不少。按照现在某些人对苻坚苛刻程度,这些人不都是渣滓了?
慕容家皇帝多恰恰是因为他们家族割裂严重,并非是因为有才,这明明是黑点,皇帝多都是吹点了可还行,这都什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