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风情街建设探讨」
针对网络上有人提出的「为什么日本可以有中华街中国却不能有风情街」这个问题,我提出我的个人解答
中华街的概念是「仿」
而风情街的概念却是「拟真」
这就是二者之间的差异性。
我拿日本的「中华料理」和「中国料理」来举例:
我相信了解过日本的人应该都知道,二者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性,也就是说中国料理是日本根据自己对中国菜系的了解程度所创造出来的自己的一套菜系(料理)模式,归根到底还是「日本菜」而不是中国菜。那么从所谓的「文化交流」的概念上讲,它就属于一种「借鉴他国文化」来发展自身文化经济的行为。
相比较而言很多所谓「风情街」则更是在力求「100%还原日本古京都样貌」的一种在日本很多人眼睛都会认为是一种「抄袭」的模式。而根本上并不是把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去做合理融合,从而发展自己本国文化并推动两国文化的促进交流。说穿了就是「拿来主义」。
有人提到的「文化自信」的概念,那么单纯的抄袭他国文化的行为何来的"自信"呢?就像我们在看到迪士尼拍的《花木兰》的时候,我们虽然觉得这虽然会觉得很别扭,里面充满了他们对我们文化的「刻板偏见」以及他们自己对于《花木兰》的带有典型的"西方式"的理解,但总体而言,大多数人并不会对其太过苛责,这是一种在清晰的了解了他们思维模式的情况后对其产品的适度的「宽容」。我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而当我们看到某中国高等学院一些学生在他们的毕设中大量采用「西方刻板偏见」的"眯眯眼"作为代表所谓「东方美」的时候,那么很多人都会感到愤怒,因为这明显就是一种「文化自卑」。所以「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卑」是有很大区别的,而日本的中华街显然是日本对于自身文化的一种「自信」,因为它虽名「中华街」却时时刻刻地在发扬日本自己的文化,可是「风情街」呢?
再,UP主提到了资本操作。我也对此提出我的观点: 「资本」是不分善恶的,野蛮的资本扩张往往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对于行业产业都是一种破坏。就像我们最近在整肃的「娱乐圈」现象,一些艺人,道德败坏,就很容易对公众产生错误的舆论引导。错误的舆论引导往往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饭圈」现象诸如「倒奶事件」以及在某些艺人涉嫌犯罪时,对其采取的无底线宽容洗白,甚至攻击执法机构的恶性事件,已经足以说明其导致的资本野蛮生长所导致的恶性结果。
「风情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经济」,那么怎样发展文化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单纯的仅仅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要注重对于文化层面的促进和发展。
其次,「文化经济」本身就是和政治密不可分的,借由所谓「撇开政治谈经济」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如果我只是单纯的无脑反对日本,而反对「风情街」的建设,那我为什么不去反对类似「优衣库」「索尼」那样的日本企业公司在中国开店铺做买卖呢?因为他们在中国仅仅贸易的是一种纯经济类产品,如服饰,数码家电等等,但是一旦企业涉嫌政治操弄,例如在一些文化衫上做一些歪曲历史或影响民众的宣传等,也一样会遭到强烈地抵制。
最后,在近期日本政府大搞政治操弄,就类似「钓鱼岛」和「台湾领土」问题上肆意挑衅中国,企图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的时候,中国国内却出现一些资本在搞所谓「风情街」虽然他们可以辩称「二者并无直接关联」,但从我个人角度是完全不买账的。
就此也应当有人出面,就「风情街」的建设问题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不是在那里避重就轻的转移话题。
最近我更是看到了一些利益群体,甚至一些"网络水军",台独份子在网络上就此问题,假装"友军"在官方媒体上刷屏,在攻击对「风情街」建设提出质疑的黄智贤或其他博主。这更让我产生了怀疑。「风情街」的建设是不是仅仅是纯粹的「促进文化交流」建设发展问题。这一点也是值得很多人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