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古代官制的几个特点——从世官到选举到科举

2019-03-12 10:01 作者:sepstar  | 我要投稿

有官员,必定有官员的选择和任命的标准和程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国古代的官员选任方式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世官制。
人类聚集在一起成为群体,进而建立部落、部族、部落联盟。分工是越来越细致,人的工作也越来越专业化。在那个时代,技能的传承是要有血缘关系的,所以那个时候还真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做工的是这样,务农的是这样,做公务员也是这样的。老子是公务员,儿子就是公务员。职业就这样一代代地传承着。假如你的先人是匠人——工匠、木匠、厨子等,那么你做工匠、木匠、厨子的可能性在那个时代是十有八九的。假如你的先人是处长、局长乃至于三公,是不是你就一定是处长、局长、三公呢?不是的。所以这种官员的选任制度不是世袭制,而是叫做世官制度。所以世官制,就是这个家族的后代都有做官的资格,都可以做官,但是做官也是要一步步来的,不是一步到位的。虽然,在那个时代,特别是春秋时代,某个家族垄断某个官职也是常见的,但是并非是像诸侯那样,完全地父亡子继,而在是家族中流动。世官制明显带有寡头政治的特征,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将官僚集团和诸侯拧在一起,使得他们形成利益共同体,但是很明显,它也制约了好的人才的脱颖而出,使得政治日益僵化。所以需要一种新的官员选任制度。


第二阶段——选举制
这里说选举,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选举——投票,而是“选贤才,举廉吏”的意思,也称为“察举制度”。按照正统的历史书,察举制是汉武帝的首创。
汉武帝或有专利权,但是一项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有渊源的。先秦时代,随着社会发展,世官制度制约了社会发挥,世家大族日益腐化堕落,为了在那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必须要让真的人才冒出来。怎么找到这些人才呢?推荐、自荐、寻访。而各个诸侯在选贤任能的过程中,也破除了世族对政治的掣肘,君权日益强盛。到了战国时代,虽然各国世族或多或少还有政治力量,但是政权的指导权已经转到了君主所自由选任的官员手中了。选贤任能已经是各国的一项基本制度了。到了汉武帝时代,不过是将这项制度完善和规范化。
察举制度的规范化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定时——将制度常规化,分为常科和特科;一个是分科——将标准细化,分为孝廉、茂才等。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此外,还有明经、明法、阴阳、兵法等科。
察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民间的人才——各色人才,有一技之能的,都有了一种进入政府体制的途径。但是察举制度的实施有一个立足点,就是多需要现任官员或地方大佬的推荐。而这种推荐的权力很快就异化为被某些大族所垄断,成为了维护这些大族利益的工具。这样,原本消亡的世族世官制度有借尸还魂了。我们都知道袁绍的家族是四世三公,门下的故友和学生更是遍及天下。就是因为他们利用了察举制度,将自己人拉进政府,形成自己的利益圈子。而东汉政府的覆灭和这样的世族兴盛有着十分重大的关系。
曹操曾经讲要“唯才是举”,不讲究门第讲究家族背景,但是曹操一死,曹丕当上皇帝就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中正”简单说,就是在中央和地方设置专门的“中正官”,主持对人才的认定,将候选人才评定等级,然后根据等级授予相应的官职。这里的“九品”不是后世官位的品级:一品到九品,而是对人的评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虽然“九品中正制度”对东汉以来的察举制度具有纠偏作用,但是实际上到了晋代以后,就完全成为了世族垄断政治的工具,对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门阀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历史又到了一个节点上,需要改变了。


第三阶段——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大家都明白的——用考试替代推荐,成绩决定命运。无疑在当时来说,这是先进的制度。现在也无非是这种制度的变化而已。
科举制度草创与唐代,完善在宋代,禁锢在明清。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宋代对科举进行了“扩招”,极大地扩大了科举录用的人数,从唐代的每年数百人,扩大到了数千人。同时宋代确立了三级考试的形式——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
明代确立了八股文的形制。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主要来源于朱熹注解)演变而成。
后世对科举制度的批驳,其实多是对八股文的批驳,是八股文禁锢了思想,而非是科举制度。
在古代,除了上面的这些制度外,通过钱财买官,通过战功而任官,因为祖上是大官而任官,也是较为普遍的,特别是因为血缘关系而任官,这是长期存在的,这也称为“门荫”。不过总体上说,古代,我国主要的官员选任形式还是上面说的三种——世官、选举、科举。


中国古代官制的几个特点——从世官到选举到科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