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制的几个特点-职散勋爵

看古代的书籍,特别市奏章、墓志铭以及一些书信,里面要是涉及到官职的,一定会使得很多人头疼。特别市唐宋时代的官员,官衔实在是太多了,一串串的。
这种一串串的官职连在一起,叫做结衔,在唐宋时期是很盛的。而宋以后,明清时代就不那么兴盛了,官员的官职就少了不少。
说起唐宋时代的官职,一般来说有四个大的部分:职、散、勋、爵。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四个部分,但是这四个部分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官制系统。
职,就是这个官员实际的职权范围,是做什么事情,负责哪方面的政务。
散,就是这个官员的级别等级,所享有的待遇。又称之为阶。
勋,就是这个官员的荣誉,代表一种贡献值大小。
爵,就是这个官员的个人以及家族的功劳。是身份的高低。
例如唐代的颜真卿,其在为宋璟所撰写的碑文中落款是: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
其中,金紫光禄大夫是散阶;抚州刺史是职;上柱国是勋;鲁郡开国公是爵。而行,表示其本职刺史的品级比散阶的金紫光禄大夫要低一些。
到了宋代,因为有寄禄官,差遣官,宫观官、馆阁官等差异,所以官衔就更加复杂了。
例如司马光,其某一时期的结衔: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院修撰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馆阁官,表明自己的修养和学识能力,相当于是职称;朝散大夫是散阶,表明个人荣誉;右谏议大夫是寄禄官,表明实际的俸禄多少;充集贤院修撰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表明他当时实际的工作职责,是差遣;上柱国是勋官;河内郡开国侯是爵位,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表明在这个爵位上可以享有多少的税收;赐紫金鱼袋是特别待遇,表明受到皇帝的恩宠。
秦汉时代,官职还是很简单的,就是职和爵。是什么官就管什么事情,十分明了。到了汉武帝时期,因为汉武帝积极吸纳人才,把很多人弄到自己身边,但是一时没有那么多官职,就给这些人侍郎、常侍等官衔,这样就逐渐使得官职具有身份属性而和具体的事务脱钩了。到了魏晋时期,那些世家子弟们十分喜欢追求给自己一个长长的官衔,显得自己不得了,而又盛于清谈,不干事。所以这个大夫,那个郎的就有了,这就是散阶的开端。而在武官方面,从汉末开始,直到魏晋时期,因为战事不断,所以军职的将军、校尉等等也都滥授了,实际上都成为了身份的标志。北周时期,建立了勋官制度。本是仅仅奖励军功的。而后也变成了身份的象征,不具有任何的实际权力。爵位至少周代就有了,主要是奖励功劳,是可以继承的,可以是家族性的。
在这个四个部分当中,散阶和勋官之间是比较难以区分的。从名称上看,唐宋以后,文散阶一般都是某某大夫,某某郎;武散阶一般都是某某将军,某某校尉;而例如柱国、护军、都尉等,则为勋官。从内涵上看,散阶说明的个人资历,而勋官说明的贡献。如果拿当代的比较说明,则散阶可以相当于现代的军衔,而勋官相当于是荣誉称号。
古代官制中的这个职散勋爵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历朝历代都不同的,上面所说的也只是泛泛之谈,肯定有许多的遗漏和差错。如要详细了解,很是要看专门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