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9000字内了解德国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机械化部队建设

2023-06-14 18:31 作者:四等人迪斯博特  | 我要投稿

本作为帮朋友代传,喜欢本文的话大家可以关注@有用能用实用的螺丝钉 巨神!

本文只作为科普文章,作者坚决谴责fxs主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与痛苦,坚决秉持着反fxs主义思想。但我们也不能歪曲历史,否认德国在战争中所使用最新战术战略!求审核大大通过!!!

本文正文摘录此书中卷第五编第十三章第二节(3)德国新型装甲部队的创建(纯文字,有原书可不用看。。。(封面是德军战争的神话与现实英文版上面那几位(手动滑稽)) 注:我写这些只是为了看我打字速度。。。(全文断断续续花了六小时。。。第一次写文求过审qwq)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只能保留11.5万人的军队,其中陆军10万人,海军1.5万人,禁止拥有总参谋部,空军,坦克,潜艇等关键性军事组织和战争工具。在条款的严格限制下,德国却在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不动声色地建立起一支现代化装甲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这支部队一改传统的陆战模式以装甲集群是实施快速 大纵深突破,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里,征服了包括欧洲军事强国法国在内的欧洲大陆。其军事改革与创新的经验值得探讨。 德国在装甲部队建设及其战略理论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主要得益于三个因素:一是科学的研究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二是吸取国外装甲战理论及训练的特长;三是拥有诸如汉斯.冯.泽克特这样的一大批思想前瞻的中、高级军官,创建出活跃的军事理论研究气氛,大大推动了机械的机械化军事变革。 1.20世纪20年代德军装甲战术的创建与装甲兵基础的奠定。 在20世纪20年代的,在德军装甲装战术的建立和“闪击战”理论奠定者的功臣,是德国总参谋长兼陆军总司令汉斯.冯.泽克特(Hans.von.Seeckt,1919-1926任职)。冯.泽克特是一名职业军官,接受过系统的参谋教育,是进过德国参谋团的军官之一。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过军,集团军参谋长等重要职务,被誉为“具有非凡战略才华和政治能力的指挥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冯.泽克特作为代理总参谋长,于1919年十一月按照《凡尔赛条约》条款,正式解散了德国总参谋部,并担任德国部队局(Truppenamt)局长。(在《凡尔赛条约》下,整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德国没有总参谋部,部队局的实际只能等同于总参谋部,1935年6月1日德国部队局改称“陆军总参谋部”)1920年三月,冯.泽克特被任命为德国陆军总司令。这个职位仅次于国防部长和总统,因此,冯.泽克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打造的德国陆军。 冯.泽克特主要从三个方面为德国装甲部队的建立打下基础:兵器落实,理论落实,组织落实。 《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生产并进口装甲车,坦克及其他所有类似的战争工具。20年代讲授坦克战术的海因茨.古德里安甚至从未见过坦克的内部构造。因此,在建立装甲部队之前,如何获取坦克成为德国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德国采取了若干方法对抗《凡尔赛条约》的军备限制,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将军备生产移至国外,建立国外附属研制机构。第一次世界大站刚结束德国就将其最先进的LKII型坦克的部件卖给了瑞典陆军,吉设计师也前往瑞典装备改进型LKII。作为瑞典的第一批坦克,该坦克于1920年以Strv M/21s命名装备部队。1925年五月,德国开始秘密设计其战后第一辆坦克,并以“重型履带车”“新型履带车”的秘密秘密委托克虏伯,戴姆勒等军火制造商和汽车公司进行新型坦克研制。德国无法在国内公开检验坦克产品,随在苏联境内建立了喀山坦克试验中心,与苏联共同研制,试验坦克,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经验。尽管为了防止外露,其坦克部件需要不同工种的工人和设计师在秘密车间完成,导致德国在20年代坦克原型生产计划的进展相对其他武器而言比较缓慢,但是这些生产开发与实验工作仍然为德国30年代初期开始的扩军备战打下牢靠的的基础。 在理论方面的建树,德国主要得益于对第一次世界大站的缜密研究。泽克特上任伊始便积极组织帝国档案馆,搜集所有有关以往战争的军事档案资料,继续前总参谋部的战史研究工作。他亲自制定了一项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学的详尽计划,成立了由参谋军官和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57个委员会及附属委员会,研究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的宏观和微观上的各种问题如战役战术,武器装备,规章制度和军事思想等,甚至包括坦克战和山地战这样的专业领域。委员会主要由参谋部军官领导,有109名将校级军官和退役军官被正式任命为各委员会负责人。最后,从事这项战士研究工作的军官高达400多人。泽克特要求他们就以下几点进行考虑,拿出简明扼要的研究成果:一是在第一次世界大站出现了哪些站前没有考虑道德新情况;二是以德军战前的观念来处理这些新情况的效果如何:三是通过战争中新式武器的运用产生了什么新的指导方针;四是战争中出现了哪些新问题尚未找到解决办法。(Ames S. Corum:The Roots of Blitzkrieg-Hans von seeckt and German Military Reform,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2,p.37) 部队局的训练处负责收集和评估各会的成果,将其中有价值的观点吸收到陆军法规条令中。训练处还于1920年在泽克特所提出的57个研究项目基础上,又增加了29项,如山地战战术部队的编制问题,经济与两线作战问题等。委员会成员中的大部分军官都是炮兵,坦克部队或殖民统治军的指挥官,亲自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术和理论发展,所以,他们的研究报告结论均基于对战争客观发展所做出的实实在在的分析评估,而不是凭想当然。这些研究成果成为德军20年代初期颁发的一系列法规条令的基础。其中,有泽克特签发的题为“诸兵种联合作战指挥”的487陆军条令(于1922年,1923年分别颁布第一,第二部分.),集中体现了德军战术思想的最高水准和冯.泽克特的军事思想。泽克特的军事思想集中于两点,一是强调作战中的进攻性,机动性和指挥官的主动性;二是主张建立一支基于志愿兵役制而非征兵制的小型职业化精锐部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上,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指挥有方的德军部队打败了数量庞大的俄国军队。泽克特从中认识到,制胜的关键不在于部队的数量而是部队的机动能力。他认为,相对于大规模军队,小型军队容易指挥也便于装备新式武器,而部队的机动性和进攻性恰恰取决于指挥艺术是否高超,武器装备是否精良。(Ames S. Corum:The Roots of Blitzkrieg-Hans von seeckt and German Military Reform,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2,pp.31-33.)泽克特的思想继承了德军传统的进攻理论,同时又抛弃了传统理论中大规模取胜的观念,这个思想成为德国两次大战之间军事理论的主体,他提出的小型化职业军队模式,成为德国30年代扩张陆军的基干。泽克特的军事思想反映出德国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主动进攻,扩张战果和机动灵活。这个理论框架十分适合于装甲部队的生存与发展,德军现化装甲战理论也由此发展起来。 

德国487陆军条例充分阐述泽克特的军事思想。条例的精髓旨在实施机动性进攻战,而手段则是炮兵,航空兵与坦克部队相配合的诸兵种联合作战,实施机动性进攻战的手段的重要性从条例的标题便可窥一斑。该条例详细论证了坦克部队的编成,特点及其使用方法,强调坦克是进攻性武器而非防御性,“坦克如附属于步兵将丧失其固有的速度优势.”(Williamson Murray and Allan R. Millett:Military Innovation in the Interwar Period,Cambridge Universtity Press,1996,p41.)“最高统帅部将在决定性地点使用坦克,坦克部队必须达成突然性,必须在宽大正面上大规模使用并实施纵深突破,以便随后足够多的预备队投入作战。”(Ames S. Corum:The Roots of Blitzkrieg-Hans von seeckt and German Military Reform,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2,p.125.)为此,该条例指出坦克部队的编成成为团级规模,并建议波浪式使用坦克以保持进攻势头;前线各师在进攻中必须至少使用一个轻型坦克营。此外,条例还以较大篇幅论及高层指挥问题,强调指挥官的独立灵活,积极主动和战场上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在决定性地域使所有现有的部队,结为一体是一种特殊的指挥艺术。”(Ames S. Corum:The Roots of Blitzkrieg-Hans von seeckt and German Military Reform,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2,p.125.) 在当时德国国土面一辆坦克也没有的情况下,德国的装甲战理论却已经基本成型,它所提出的坦克团的编制概念,超前于英法军十年之久。该理论强调的速度,纵深突破,扩张战果,诸兵种联合作战和前线指挥等观念,正是“闪击战”的核心。他不仅为德军一旦拥有坦克即可对付敌人提供了理论框架,而且也为了解潜在对手运用装甲部队对付德国的可能方式提供了依据。 组织工作的落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层领导机构的整体调节与指导职能;二是基层指挥机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职能;三是喀山坦克训练中心的成立。这一方面保证了坦克部队的组织及其训练的监督管理与实施,另一方面也掀起全军上下研究坦克战的热潮。 在20年代,有关坦克部队的事宜由德军部队局(即总参谋局)负责。其中,摩托化部队总监部是负责坦克理论,战术和军官训练等具体事物的中心,军械处负责坦克装备。此外,部队局的四个核心部门-作战计划出,组织处,请报出,训练处均投身于装甲战理论及部队的发展。部队局-这台高效运转的机器负担起德军整个装甲部队建设的协调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 1927年一月,作战计划处提交报告声称,将防护性能好,速度快的坦克集中起来作为一支独立的突击力量使用,将会更有效地发挥坦克作用。这就比487陆军条例将坦克作为步兵支援部队的理论更近了一步。(根据德军陆军条令,在20年代德军坦克主要是同航空兵和重炮团一道作为军级单位支援部队,在决定性地点集中使用)同年六月组织编制处将装甲车部队划归摩托化部队,未来装甲师编成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装甲车部队由此脱离了军中保守的骑兵体系,祁指挥管理与训练归属陆军最先进的摩托化部队负责。同年十月,训练处完成了坦克团的训练大纲。情报处则负责全面收集和传播有关国外坦克战术和技术的最新信息,把它们汇集成册供德军演习和训练使用。从1925年起部队局出版了半月刊杂志《军事周刊》,专门登载美,英,法,苏等国关于装甲战的译文 ,以及德国军官就英法的演习和条件进行分析评论的文章。例如,该杂志1927年分四期连载了英军试验型装甲部队军事演习的详细情况。对于法国1922~1923年举行的机械化作战演习德国军官表示欣赏法军的新式坦克装备,但对于其战术运用则不屑一顾,断言法军“根本就不明白他们自己的坦克战术和诸军兵种联合战术。”(Ames S. Corum:The Roots of Blitzkrieg-Hans von seeckt and German Military Reform,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2,p.131~132.)由此德军得出结论,马匹和机械化部队无法共同作战,坦克将作为战略性力量取代骑兵。(同上)相比之下,德军更钦佩英军 在20年代中期举行的一系列装甲战演习,情报处也将收集英军演习情报列为首位。情报处所做的信息保障和理论宣传工作,为德军的装甲战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装甲兵建设及其理论的发展。 到1924年,随着德军陆军的改制组建稳定下来,泽克特开始建立建全基层组织的监督管理机制,大力推行坦克训练演习及其战术发展。1924年八月,陆军司令部秘密下令,要求各军区确保在每支部队和驻军中都指派一人作为坦克军官,从来自摩托化营的师部军官一道负责部队装甲战训练工作。坦克军官的职责是尽量多地为军官和军士上课,为部队分发训练材料,在所有与装甲坦克车有关的事务中充当指挥官的顾问,并在演习中担任模拟坦克部队指挥官。陆军司令部规定,不得随意调离坦克军官,其任命和调动军需直接向摩托化部队总监部报告。该总监部负责跟踪所有坦克部队的发展动向,并收集和发布有关信息与训练的材料。10月6日陆军司令部再次给各军区下达秘密指令,要求参加秋季演习的各师向部队局训练处报告,不对再同装甲车模型的联合作战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为了增强演习训练的逼真感,泽克特命令所有摩托化部队用木料和帆布制成坦克外壳,装配在汽车四周作为坦克模型配合部队训练。) 1925年德军举行了第一次大规模诸兵种联合作战演习。由于人员短缺,演习不得不动用一次只服役数周的短期志愿兵;演习中的坦克 ,重炮和作战飞机都被《凡尔赛和约》禁止的武器,都是仿真模型。1927年德军第一次举行大规模使用坦克的军事演习,不过,演习中坦克兵并没有与其他兵种相互配合。尽管如此,在这次演习中仍然给泽克特和时任陆军运输部坦克战术教官的古德里安等人留下深刻印象。 应邀观摩演习的美国驻柏林使馆武官康德,被演习所展现的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战术惊呆了,他在报告中写道各营,连级部队不是在宽大正面进攻,而是不断的前进在前进不顾其左右是否有敌部队,直到被敌人所阻止。(Thomas G Mahnken:“Unecovering Foreign Military Innovation”The Journal Strategic Studies,December 1999,p.37.)此后德军继续进行军事演习。1928年第九步兵团第三营坦克模型进行演习,1929年夏季的演习中德军使用了一个模拟坦克师。1930年秋季演习已经体现出较完美的机动作战模式,进攻方的部队编成也预示着德军30年代中期建成的装甲部队编制。从表13-1可以看出,在20年代中期以后德军已经抓住军队机械化的核心,其编制构成包括了坦克,装甲车,摩步兵,炮兵,工兵及支援部队等。诸兵种均衡配置,协调配合,联合行动,这正是未来装甲部队的构架和职能。

1927年春季,德军在装甲部队建设上取得重大的外交突破:与苏联政府就建立喀山可训练与试验中心达成协议,从而为德军解决了最精密的坦克训练与实验计划的实施场所问题。喀山中心的正式命名为“重型车辆试验与测试站”,由德军摩托化部队总监部负责领导。它包括许多现代化车间和设施,有舒适的公寓和漂亮的军官食堂,还有广阔的阔野供德军使用,是一个理想的坦克训练与实验场地。喀山中心设有训练,试验,技术测试,补给和管理五个系,主要职能有三项:培训军官驾驶坦克和指挥坦克部队,试验德国装甲坦克车原型,对国外装甲坦克车进行比较实验。其目的是为德军培养合格的坦克教官。每期培训时间大约一年,每年培训十到十一名学生,重点讲授营,连坦克战术,同时还有坦克炮射击术,坦克维修保养和无线电作业等内容。1929年春,德国再次开始第一期培训班。战术演习是培训的主要内容。到1930年德国在喀山中心已有十辆坦克和若干装甲车原型。同年苏联也为中心提供了30辆苏制坦克用于训练。这样,德军就有足够的装甲坦克车在喀山进行营,连级演习。更重要的是,德国军官在这里有机会观摩并数次参观苏联红军举行的大规模装甲战演习,从而了解到苏军装甲战的第一手宝贵经验和英国的最新式坦克装备。 1929年到1932年,既有30名德国军官在喀山坦克中心完成学业,20多名军官或是教授课程,或是参加坦克原型实验计划。到1933年夏季喀山坦克中心关闭时,德军已经培养出一支拥有50多名训练有素的坦克专家队伍。此外,所有参与装甲坦克车生产的德国公司在喀山中心都有自己的工程师,技术员和工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装甲坦克技术和坦克战补给方面的经验。虽然德国在喀山的坦克训练只持续了不长的时间(1929年~1933年),但是,如果没有在苏联亲临实境的训练和演习的机会,德国在重整军备的时候就不可能有当时最先进的坦克战经验,也不会进一步发展装甲战思想。在喀山中心的经历,使德国军官对于坦克战信心十足。到30年代初期,德国骑兵军官已经在按照大型摩托化装甲编队的思路考虑未来战争了。其中最流行的一个观点是,轻骑兵改编为轻型师,即拥有强大装甲力量的骑兵与摩托化步兵合成师。(Ames S. Corum:The Roots of Blitzkrieg-Hans von seeckt and German Military Reform,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2,p.197.) 德国的经验表明,具体实施改革的组织实体十分重要这些组织机构在职指导落实,监督管理,研究探讨,组织实施,研发采购等方面均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2.20世纪30年代德军装甲部队的组建与发展 进入20世纪30年代,随着xtl上台后推行扩军备战,德国加快了装甲部队建设的步伐。1933年一月xtl出任总理的第二天,就表示要摧毁《凡尔赛条约》,要求取消限制军备的一切条款。十月,为掩盖扩军备战,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开始执行独立的外交政策。1934年八月,xtl秘密下令,在一年内把德国陆军从和约规定的10万扩大到30万人。1935年三月,nc德国不顾多方反对,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在和平时期建立拥有36个师,约50万人的正规军。在实施这一系列步骤的同时,xtl格外青睐装甲坦克作战形式,由此,德国装甲部队的创建进入实质性道路。 鉴于坦克技术的迅速发展,1933年,德国陆军颁发了一系列以“部队领导术”为题的新的陆军作战条令-300陆军条令。并一直沿用到1945年。德军总参谋长路德维希.冯.贝克将军是这部条令的编写委员会主席,同时也是主要作者。该条例的基本框架有关于战术原则和指挥原则的论述等大部分内容,甚至引言部分都同487陆军条例基本一致。唯一的重大区别是:300条令更加强调机动战争,而且含义也更加广泛。条令没有提到装甲师的概念,但是提出组建大型“装甲兵司令部”,它包括坦克团,摩托化步兵和其他兵种。条例还略述了大型“轻型部队”,吉搭乘越野车的摩托化步兵,摩托化炮兵以及支援部队。(Heeresdienstorschrift 300 ,Part 2. 746,749.in Ames S. Corum:The Roots of Blitzkrieg-Hans von seeckt and German Military Reform,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2,p.200.)可以说,装甲部队的建立已经呼之欲出了。 1934年十月,陆军开始扩军,其中,建立大规模装甲部队的第一步,是在1933年11月1日成立了装备55辆“PzKw I ”型坦克的第一装甲旅。1934年七月,德军正式成立了装甲司令部由摩托化部队总监卢茨将军兼任总司令,古德里安任参谋长。1935年五月,德军总参谋部举行的军事演习探讨的使用一个整编装甲军作战的的问题。七月德军军械处在库默斯多夫训练基地为xtl组织了一场有摩托车,坦克,坦克炮和装甲车等排级部队参加的现代兵器示范性演习,博得了xtl的赞赏.一个月之后,卢茨将军由此也曼斯特拉格训练场举行了为期四周的演习。这是德军第一次举行整装装甲师演习。旨在展示对速速机动的大型装甲部队的指挥与控制以及装甲兵炮兵和炮兵之间的协同作战在这次演习中古德里安借鉴了英军第一坦克旅1934~1935年大纵深战略空袭的演习经验,大获成功。(参见:Thomas G. Mahnen:“Uncovering Foreign Military Innovation”,The Jour of Studies,December 1999,p.41;Michael Howard:The Theory and pracrice of war,Indiana University Press,Bloomington·London,1975,pp.157~158.) 一批德军高级军官深信,装甲兵这支新型兵种诞生的时机已经成熟。 1935年10月15日,德国正式成立了第一批装甲部队—— 三个装甲师, 分驻魏玛,维尔茨堡和柏林,魏赫斯,古德里安和菲斯曼分别担任师长。这批装甲部队按照担负战略突破而非支援任务的原则而建 ,每师编有一个坦克旅和一个摩托化步兵旅作为主要突击力量,另有一个摩托化炮兵团,一些高炮和野战炮部队。部分通信兵和工兵支援部队实现了半履带化,能够跟随坦克实施越野行动。最初,每个坦克旅装备561辆“panzer I”型气冷式发动机小坦克,后来才陆续装备了水冷式“panzer II”型大坦克。虽然这一时期的编制装备还存在不足,但毕竟是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装甲突击力量(见表13-2)

Thomas G. Mahnen:“Uncovering Foreign Military Innovation”,The Jour of Studies,December 1999,p.41;Michael Howard:The Theory and pracrice of war,Indiana University Press,Bloomington·London,1975,p.41) 然而,装甲师的建立也让部分高级步兵军官认为,步兵被剥夺了必要的支援武器,德军遂在1936至1937年建立了另外三种类型的装甲部队,即支援步兵部队的独立装甲旅,遂行诸如侦查和屏蔽等传统骑兵任务的轻装师,装备坦克和摩托化运输车的摩托化步兵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国防军已有四个轻装师和五个摩托化步兵师。 通过建立健全指挥机制和后来的军事演习,德军继续对装甲理论和部队编制装备进行改进。1937年四月,德军成立了第四集群司令部(Group Command 4)负责指挥控制包括装甲师和装甲旅,轻型师和摩托化步兵在内的所有机械化部队。(Thomas G. Mahnen:“Uncovering Foreign Military Innovation”,The Jour of Studies,December 1999,p.43)1937年秋季,德军举行了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演习,九个师的部队(30万人)分为两军对阵,其中包括第三装甲师和第一装甲师的第一装甲旅。虽然拥有第三装甲师的蓝军对红军的宏大攻势和胜利结果给在场的xtl和墨索里尼留下深刻印象,但是,演习也暴露了装甲部队步坦比例失调(装甲连和步兵连的比例为16比9),补给和维修系统等方面的许多问题。因此,德军在1938~1939年建立的第四,第五装甲师中,将坦克营的四个坦克连减为三个坦克连,撤销了摩托车营,增设了一个摩步团(四个营),使坦克连与步兵连的比例为12比12。为了解决坦克补给困难的问题,德军将给每个坦克连的坦克数量从32辆减为22辆。 尽管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德军装甲师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坦克旅合成程度低,只有清一色的坦克,独立作战能力十分有限,而真正的装甲部队概念并非坦克越多越好,而是陆军各兵种均衡配置;二是合成到师,其灵活性较差;三是指挥机构层次多,效率不高;四是自我保障能力差。然而法国家相比,德国队装甲兵的重视程度之高,建设速度之快,的确是独占鳌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军已拥有六个装甲师,十个军属坦克团和四个轻型师属坦克营。德军实施“闪击战”的手段已初步完成,并将在战争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 题外话: 想更多了解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军建设可以看被正文原作者采用的书籍《The Roots of Blitzkrieg Hans von Seeckt and German Military Reform》也就是指文引进的《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军》。军事思想成果可看《作战指挥》。

9000字内了解德国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机械化部队建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