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年谱:1931年 三十八岁(一)
1931年 三十八岁
1月1日 同朱德在宁都南林签发红一方面军命令,决定以全力消灭谭道源师,强调“此次战争关系全局,各官兵不惜任何牺牲,达到最后胜利之目的”。并且指出:胜利后,须注意收缴敌人的无线电机不准破坏,还应收集无线电台机务员、话务员等。
1月2日 获悉谭道源师主力向东韶逃跑,同朱德在宁都小布签发命令,令红一方面军于三日早晨追击东韶之敌,然后次第消灭国民党军许克祥、毛炳文〔1〕两师。
〔1〕许克详,当时任国民党军第二十四师师长。毛炳文,当时任国民党军第八师师长。
1月3日 同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在东韶追上谭道源师,一举消灭其半个师,俘官兵三千余人,缴获长短枪二千多枝,机关枪四十余挺,迫击炮四门,子弹十三万余发,无线电台一部。随后,各路国民党军纷纷撤退。至此,红一方面军在地方武装配合下,五天内两战皆捷,共歼敌一万五千人,缴枪一万余枝,粉碎了国民党军对红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同日 晚,在东韶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针对一些指挥员提出“明天去打洛口”的请求,及时教育红军指战员克服因胜利而产生的骄傲轻敌情绪,指出敌军在洛口集中了两个半师,不宜轻易去追击,明天不能去打洛口。他还说:我们打了两个胜仗,有些同志以为自己像天兵天将一样,这不好,不能骄傲。
1月4日 同朱德率领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总司令部人员返回小布,途中接见第一次反“围剿”中被解放的无线电台人员,欢迎他们参加红军,为建立红军电台而努力工作。
红一方面军无线电队于一月中旬初步组建起来。
1月5日 同朱德在小布召集总司令部各部门负责人会议,总结第一次反“围剿”的经验,讨论下一次反“围剿”的准备工作,决定将红一方面军部署在宜黄、乐安、南丰、广昌、宁都、于都、石城、瑞金一带,分兵以发动群众,摧毁地主武装“土围子”,打土豪,分田地,加强赤卫队,扩大红军,筹集资财,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为粉碎敌人新的“围剿”做好准备。
1月7日 中共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举行。毛泽东未出席这次会议,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陈绍禹(王明)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扶持下进入中央政治局。这次会议成为以王明为代表的新的“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的开端。
1月10日 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派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项英,同红一方面军总部领导人会合。他向毛泽东、朱德等传达了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央苏区和红军领导的指示。
1月15日 根据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央决定,项英在小布组成中共苏区中央局。随即发布了中共苏区中央局第一号通告,宣布中共苏区中央局正式成立,周恩来任书记(未到职),项英代理书记,毛泽东、朱德等九人为委员,撤销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同时宣布,建立由中共苏区中央局领导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项英为主席,朱德、毛泽东为副主席,取消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
1月16日 得知国民党“围剿”军有以南丰、乐安、永丰、吉水、吉安、泰和、兴国一带成弧形线防御红军之势,同朱德签发红一方面军分散筹款的命令。十八日,获悉国民党军准备放弃南丰、乐安,待熊式辉师、郝梦龄师到后才前进等情况,同朱德发布红一方面军移师建宁、南丰、广昌一带继续筹款的命令,并要求部队对于白色区域的群众工作,只搞打土豪、发没收的衣服粮食、建立赤色游击队、扩大红军等,而对分田地和建立苏维埃政权只作为暂时的宣传口号。
1月28日 同朱德签发红一方面军关于抽调青年学无线电的命令,指出“要看清无线电的工作比任何局部的技术工作都更重要些”。要扩充无线电队的组织,各部即选送可造就的青年到总部无线电队学习。
2月上旬 国民党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奉蒋介石之命抵达南昌,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代行总司令职权,开始组织对红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大规模“围剿”。
2月7日 在小布出席“二七”京汉铁路大罢工纪念大会,并讲话。
2月10日 参加红军第一期无线电台训练班的开学典礼,在讲话中要求学员学好本领,为战胜敌人服务。
2月1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苏区中央局的组织调整,决定在周恩来到职前,由项英、任弼时、毛泽东、王稼祥(以上四人组织常委)、朱德、顾作霖以及苏区一人组成苏区中央局。
2月16日 农历除夕,参加红一方面军总部机关举行的聚餐,向总部的工作人员和警卫连同志祝酒讲话。随后,同朱德等到附近各连队看望指战员,勉励大家发扬勇敢战斗精神,争取更大胜利。
2月17日 农历正月初一,在小布军民庆祝反“围剿”胜利暨迎春大会上讲话,说:我们红军四万,只用五天时间就打败十万敌军的大“围剿”,这是红军史上第一次大胜利!这个胜利,是红军的胜利,是苏区人民积极支持红军、保卫苏区的胜利!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要积极整训部队,扩大根据地,大搞生产运动,发展苏区经济,以对付敌军的下一次“围剿”。
同日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总政治部的任务及红军中政治部与政治委员的关系的通令》,决定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内设总政治部,以毛泽东为主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暂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部的任务。
2月20日 ,在小布的赤坎村后山,冒雨指挥军民进行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使军民树立常备不懈观念,增强部队的战斗力。
2月21日 获悉何应钦到江西后国民党军仍未移动,同朱德在小布发布红一方面军命令,提出“我们为要一面诱敌轻进、努力加紧筹足两个月的给养,一面乘此期中以便迅速歼灭进犯之敌转移形势”,规定将主力部队自二十二日起向东移动。
2月下旬 同朱德率红一方面军总部到达黄陂,进行第二次反“围剿”的准备工作。组织印发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关于争取第二次大战胜利的宣传大纲》,其中指出了争取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的有利条件。
2月27日 在黄陂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二月八日发出的《土地问题与反富农策略》〔1〕通告的精神,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名义,写信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并转省苏诸同志,其中关于民权革命中的土地所有权问题指出:“关于田没有分定一层,在现在红色区域是个大问题。过去田归苏维埃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的空气十分浓厚,并且四次五次分了又分,使得农民感觉田不是他们自己的,自己没有权来支配,因此不安心耕种,这种情形是很不好的。”省苏应该通令各地各级政府,“要说明过去分好了的田(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了的)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以后一家的田,一家定业,生的不补,死的不退,租借买卖,由他自主。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吃不完的,任凭自由出卖,得了钱,来供给零用。用不完的,由他储蓄起来,或改良田地,或经营畜业,政府不得借词罚款,民众团体也不得勒捐。”“农民一家缺少劳力,田耕不完,或全无劳力,一点不能自耕的,准许出租。
租完多少,以两边不吃亏为原则,由各处议定。“
〔1〕《土地问题与反富农策略》提出:“目前正是争取全国苏维埃胜利斗争中,土地国有只是宣传口号,尚未到实行的阶段”;农民参加土地革命的目的,“不仅要取得土地的使用权,主要的还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权”,“必须使广大农民在革命中取得了他们唯一热望的土地所有权”。
3月2日 中共中央关于第二次反“围剿”的补充指示指出:“国民党军阀最主要的是进攻江西苏区与打击红军一三集团军”。“在战略上,当着敌人力量尚未集中的时候,我们必须利用优势击溃敌人的主力”。“若遇环境不利,不能作殊死战的时候,为着阻止敌人的猛攻,应一面继续战斗,以掩护基本部队的撤退(基本军,师,团),以便建立新的苏维埃运动根据地。
在这种情形之下,江西的红军可退至湘南,粤桂北,及贵州东南。”“为着保全红军实力(基本力量),遇必要时可以抛弃旧的与组织新的苏维埃”。
3月4日 根据国民党军仍在准备进攻的情况,同朱德在黄陂发布红一方面军总部命令,决定各部在地方工作延长十天,以筹足款项。
3月7日 红一方面军发布经毛泽东修改的关于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配合红军主力歼灭敌人的通令,对地方武装详细而具体地提出扰敌、堵敌、截敌、袭敌、诱敌、捉敌、疲敌、饿敌、盲敌等十项任务和十种办法。
3月8日 在黄陂红一方面军总部召开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庆祝大会上讲话,号召广大劳动妇女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和劳动生产,支援革命战争,打破敌人“围剿”,争取广大群众和妇女自身的解放。
3月12日 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起草关于怎样办《时事简报》的小册子,叙述了举办《时事简报》的意义、《时事简报》的内容和它的编写方法。小册子中说:“《时事简报》不做文章,只登消息”。“也不是完全不发议论,要在消息中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但不可发得太多,一条新闻中插上三句议论就觉得太多了。插议论要插得有劲,疲沓疲沓的不插还好些。不要条条都插议论。许多新闻意义已明显,一看就明白,如插议论,就像画蛇添足。只有那些意义不明显的新闻,要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文字和材料都要是有鼓动性的。”“但严禁扯谎。”“《时事简报》的新闻,特别是本地的和近地的新闻,一定要是与群众生活紧密地关联着的。”“《时事简报》是极大黑墨字,稀松七八条,看上去明明朗朗,看完了爽爽快快,是真正群众的读物。”十四日,以总政治部主任名义,发出在红色区域普遍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指出:“《时事简报》是苏维埃区域中提高群众斗争情绪、打破群众保守观念的重要武器,在新争取的区域对于推动群众斗争更有伟大的作用。“
3月17日 同朱德签发红一方面军《为争取第二期作战胜利军事上应准备的工作》的训令。这个训令总结了第一次反“围剿”作战前后的缺点,要求吸取过去的教训,更好地准备第二次反“围剿”,并对“鼓动”、“会议”、“训练”和“给养”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
3月18日—21日 在黄陂出席由项英主持召开的中共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来信的决议,以及反对李立三路线和所谓的调和路线等问题。会议没有认真组织讨论如何对付敌军新的“围剿”问题。
3月20日 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名义,发布《目前敌我的形势和争取二次战争胜利的准备工作》的通令。通令提出“争取二次胜利的中心意义在于转变敌我形势”,并指出:“自从军阀战争暂时停顿、敌人向革命进攻以来,敌人是一种攻势,我们在大体上说始终是一种守势”,“因此转变敌我攻守的形势,成为二次战争的中心任务”。“要转变敌我攻守的形势,就要给第二次进攻的敌人以严重的打击”。通令还强调,只有把敌人的攻势变成守势,使敌人退守到中心城市去,才能彻底解决苏区的巩固和发展问题,才能使红军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精练,才能给全国政治局面一个大的影响。
3月23日 依据国民党“围剿”军的前进态势,为集中兵力及早完成反“围剿”的准备工作,同朱德在黄陂发布红一方面军脱离与敌军接触、南移整训和筹款的命令,并部署红一方面军主力三万多人从中央苏区北部边缘的永丰、乐安、宜黄、南丰以南地区,后撤到广昌、宁都、瑞金一带。
3月下旬 随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红一方面军总部移驻宁都县青塘。
3月 中共中央致函各苏区和红军领导人:毛泽东为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1〕,朱德为红军总司令,各苏区给中央的报告同时也送他们。
春 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第二次反“围剿”之前,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一首: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1〕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时取消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一项,未被中共中央批准。
4月1日 蒋介石调集十八个师另三个旅共二十万人的兵力,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从江西的吉安到福建的建宁东西八百里战线上,分四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大举进攻。
4月2日 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的名义,发出《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提出“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的口号。通知指出:“过去许多地方往往忽视实际事实的调查,只凭自己空想去决定工作计划,去指导下级工作,结果计划是行不通的,指导是错了的。”“现在两种表格〔1〕,我们如能照深刻注意实际的正确的统计填写起来,是能解决我们许多问题的,特别是现在分配土地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为使调查材料真实正确,“第一,必须建立对这一工作的深刻认识,看清楚这一工作的重要”;“第二,调查的人要不怕麻烦”;“第三,上级政府派出去指导的同志和政治部负责任的同志,须将两张表格的内容及调查时要注意之点,详细向执行这一工作的同志说清楚。”“我们的口号是: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通知还规定了阶级和阶层划分的原则标准:“富农标准要是以剥削为他收入的相当部分。那些少量放帐或借帐的人还是列在中农。那些原是雇农,中间(未革命前)已经租得土地耕种的人还是列入贫农。那些全家不耕田,专靠独立劳动(做裁缝、木匠等)谋生活的才叫独立劳动者。半耕半做手艺的还是按照他的经济地位列入贫农、中农或富农里面去。自由职业者与流氓的分别,是在自由职业者谋相当正业(如医生、教员等),流氓无一定职业,生活行为亦不一定,而且都是做坏的事多。“
〔1〕指人口表格和土地表格。
4月上旬 中共中央代表团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到达宁都青塘(叶剑英、欧阳钦同时到达),参加中共苏区中央局的领导。毛泽东向中央代表团详细汇报了红一方面军第一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的经过和第二次反“围剿”的准备情况。
4月中旬 出席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听取中央代表团传达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关于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和肃反问题的政策。会议着重讨论第二次反“围剿”怎样打以及留在中央苏区打还是退出中央苏区打的问题。大多数人根据中央三月来信关于“遇必要时可以抛弃旧的与组织新的苏维埃区域”的指示,认为敌军包围严密、敌我力量对比相差太远,主张分兵退敌,还提出退出中央苏区。毛泽东提出留在中央苏区打,诱敌深入,依靠根据地军民团结破敌,不同意“分兵退敌”的战略。指出分兵不但不能退敌,反而会给红军带来更大的困难,这只是消极防御。毛泽东的意见只得到朱德等少数人的支持。为此,毛泽东提议扩大范围讨论这个紧迫的战略问题。
4月17日 出席在宁都县青塘举行的中共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作为中央局三月举行的第一次扩大会议的继续)。会上,中央代表团传达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对目前形势的估计和中央关于第二次反“围剿”的军事方针等。会议根据中央新的决定,经过讨论通过了五个决议。其中《接受国际来信及四中全会决议的决议》指出,对“四中全会以及全会后中央的这一切决议与工作,扩大会议表示完全的同意”。这个决议基本上肯定了毛泽东为书记的红四军前委的工作路线,认为:在汀州会议以前,四军前委“路线是一般正确的,是执行中国党六次大会的正确路线的”;“坚决地执行土地革命来争取群众”,“贡献了土地问题许多宝贵的经验”;对红军建设有了正确的了解,“建立了红军的整个制度,如建立党的领导,建立政治委员制度,建立士兵委员会,建立军需制度和筹款路线,特别是建立做群众工作的路线等”。同时又指出:从汀州会议起,“前委就接受了立三路线,放弃了巩固苏区的工作,采取了冒险路线,去向大城市冒进”。决议还认为:只是在攻打长沙后,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才“由开始怀疑立三路线,进而反对立三路线,转变到正确的路线上去”。
同日 主席项英,副主席朱德、毛泽东发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通令》,指出在第二次反“围剿”中,地方武装要主动积极向敌人袭击扰乱,灵活运用游击战术,应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敌疲我战”的秘诀,采取“化众为零、化零为众”的方法,以完成其应有的任务。
同日 同项英、朱德签发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通令,决定在军委参谋部成立编辑委员会,叶剑英为总编辑。工作内容是,搜集中国红军英勇斗争的历史材料,介绍国际尤其是苏联军事作家的著述,发行不定期出版的杂志等。
4月18日 中共苏区中央局召集扩大会议,参加者除中央局成员外,还有各军军长、政委、参谋长及政治部主任,专门讨论第二次反“围剿”战争的方针策略。中央代表团传达了中央指示,即在强敌进攻的情况下,“如果不能粉碎新‘围剿’则可考虑转移”。毛泽东在发言中分析了敌我形势,指出:第二次“围剿”的敌军虽多,但均非蒋介石嫡系,各军阀之间矛盾重重,指挥不统一,地形不熟悉,供给困难,官兵恐惧同红军作战。红军则打了胜仗,士气旺盛,官兵一致,准备充分,地形熟悉。根据地群众仇恨敌人,拥护红军,能积极配合红军消灭敌军。因此,红军打破敌军这次“围剿”的条件比第一次反“围剿”好,胜利的把握更大。会上,军队高级干部发言踊跃,坚决主张打破敌军的第二次“围剿”。赣南、闽西特委负责人发言,也不同意主力红军退出中央苏区。毛泽东关于留在中央苏区打的意见,得到多数与会者的赞同。在讨论怎样打的问题时,有些人主张先打蒋光鼐、蔡廷锴〔1〕的第十九路军,认为打跨蒋、蔡有利于红军发展。毛泽东则指出,在进攻的敌军中,蒋、蔡比较强,过去未打过败仗,打蒋、蔡没有绝对胜利的把握。提出先打王金钰〔2〕的第五路军,这路敌军较弱,从北方新到,表示恐惧。经过讨论,会议采纳了毛泽东关于“先打弱敌”的作战方针,决定先打富田地区的王金钰、公秉藩〔3〕。
〔1〕蒋光鼐,原是国民党军第十九路军总指挥,第二次“围剿”时由蔡廷锴任代总指挥,指挥第六十师和第六十一师。
〔2〕王金钰,当时任国民党军第五路军总指挥兼第四十七师师长。
〔3〕公秉藩,当时任国民党军第五路军第二十八师师长。
4月19日 同朱德下达各军、师向苏区中部集中待机歼敌的命令,指出“目前敌军的行动似以宁都为目标,步步为营地向我军前进”;“目前中国红军应以最高限度地坚决集中力量,配合群众武装打破敌军围攻”。令红一方面军以极迅速行动首先消灭王金钰敌军,转向敌军攻围线后方与敌军作战,务期各个消灭敌军。并部署各部限于二十三日到永丰县龙冈地区集中。
4月23日 随红一方面军总部到达龙冈,向部队深入进行反“围剿”动员,并组织部队做好战备训练、封锁消息、侦察敌情、成立野战医院等临战准备工作。
4月下旬 在龙冈同王稼祥深谈,详细叙述红军斗争历史及当时争论的问题,并向王稼祥提供便于了解红一方面军历史的许多文件。王稼祥理解了毛泽东的主张,在一些问题上支持毛泽东的主张。
同旬 为了便于抓住战机,同朱德命令红一方面军再西移四十里,到东固地区隐蔽集结,迫敌而居,准备聚歼王金钰部。红一方面军总部移驻距东固五华里的敖上。
4月30日 出席中共苏区中央局在东固山区召开的军事会议,就敌我形势、作战策略等问题作主报告。会议经过讨论,通过毛泽东提出的整个战役各个歼灭敌人的连续作战计划,并决定了作战的策略:“坚决的进攻,艰苦的奋斗,长期的作战,以消灭敌人。“
5月5日 鉴于敌军“稳扎稳打”,前进缓慢,同朱德签发红一方面军关于动员部队帮助群众插秧耕田的训令。训令指出,苏区群众多数动员在作战中放哨、侦探、运输等,田地不能按时下种,必然会影响作战及秋收食粮。全体红军在不妨害作战及警戒情况下,应立时在各地帮助农友栽秧耕田,务于最短时期中将苏区所有的田地栽完种完,以便作战及秋收食粮有着。
5月8日 同项英、朱德签发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训令,提出为实行持久战略而节省经费、储备粮食,要求从现有经费内节省出半个月的经费。
5月上旬 得知红军有些指战员因长时间待机而产生求战心切情绪,仍然坚持原定计划,即诱敌就我,待敌脱离阵地将其歼灭于运动中,拒绝一切性急快打的建议,不受干扰。有人怀疑这种打法,说进攻富田出动之敌须穿过蔡廷锴、郭华宗〔1〕两敌军阵地之间五十里空隙,太冒险,是钻“牛角尖”。毛泽东则认为,情况并没有起决定性的变化,坚持预定的打法并不是钻“牛角尖”,即使真是“牛角尖”,也要钻通它,而且能够钻通它。
〔1〕郭华宗,当时任国民党军第五路军第四十三师师长。
5月13日 当红一方面军在东固山区迫敌而居达二十多天后,获悉各路敌军继续向苏区中部地区推进、王金钰部第二十八师和第四十七师一个旅脱离富田阵地分两路向东固地区进犯,同朱德命令红一方面军所属各部,集中兵力,先消灭进犯东固之敌,乘胜掩击王金钰所属全部,并提出对付敌军十四日向我军进攻或者不向我军进攻的两种作战计划。
5月14日 同彭德怀到白云山实地调查地形后,对他说:红一军团,就是红四军、红三军打正面,你的红三军团全部打包抄,敌人一定会垮下来。晚上,得知王金钰、公秉藩两师次日晨开始东移,同朱德下达命令,令红一方面军先消灭王金钰师和公秉藩师,拟于十六日从左向富田方向出击。
5月15日 红一方面军各部奉命分别出发。为了争取初战胜利,毛泽东当晚赶到红三军,同军长黄公略一起,找向导调查路线,在东固通向中洞的大路的南侧,找到一条小路,改令红三军沿此路前进,包围敌军的右翼。这个改变,对消灭公秉藩师起了重要作用。
5月16日 拂晓前,同朱德带总部在由敖上沿通向中洞的大路西进时,前卫特务连同沿中洞至东固大路东犯之敌第二十八师先头部队遭遇,阻止了敌人的前进。朱总司令指挥部队,且战且退,以掩护毛泽东带电台上白云山。毛泽东不见总司令极为担心,令身边的警卫排将敌人打下去,无论如何要把总司令找到。近午时分,由小道秘密前进的红三军主力已进到中洞的南侧,处于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待敌军第二十八师的后尾全部离开中洞时,突然从山上猛攻下来。敌人遭此突如其来的侧面攻击,顿时陷入混乱。红三军主力乘势冲杀,分割包围,战至下午五时许,将敌第二十八师大部歼灭,残敌逃向水南。右路红四军抢占了观音崖、九寸岭两个隘口,并在追击中歼敌第四十七师一个旅大部。担任迂回任务的红三军团进占固陂,歼灭第二十八师的兵站后,当夜进占富田。这一仗,红军歼灭公秉藩第二十八师大部和王金钰的直属第四十七师一部,俘敌四千一百余人,缴枪五千余枝,机枪五十余挺,迫击炮二十余门,并俘获第二十八师无线电队全部人员,缴获一部完整的电台及全部器材,为后来中央苏区同中共中央建立电讯联系提供了条件。这是红一方面军第二次反“围剿”中的第一个胜仗。
5月18日 同朱德率部乘胜追击并击溃逃至吉水县水南的敌军第四十七师残部及原驻水南的郭华宗第四十三师一部。十九日,指挥红三、红四军和红三军团向东横扫,在吉水县白沙截堵并歼灭第四十七师一个旅的残部和第四十三师一部,俘敌一千七百余人,缴枪四千余枝,机关枪三十余挺,山炮二门。这是第二次反“围剿”中的第二个胜仗。
5月22日 同朱德指挥部队在永丰县中村歼灭援敌高树勋第二十七师一个旅,俘敌二千三百余人,缴枪三千余枝。
随后,敌军开始全线后撤。这是第二次反“围剿”中的第三个胜仗。
5月23日 同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到达宁都县南团。中共苏区中央局留在永丰龙冈,不随军行动。为便于领导红一方面军作战和战区地方工作,组成中共红军第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以毛泽东为书记,朱德、林彪、彭德怀、黄公略、谭震林、周以栗为委员。
5月24日 得知国民党军朱绍良第六路军的毛炳文、许克祥、胡祖钰三师有经广昌向南丰逃走之势,同朱德命令红一方面军取捷径先敌占领南丰城。二十五日,在宁都县洛口附近严坊主持召开中共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会议,研究作战行动,会议决定红一方面军于二十六日开到广昌县古竹集中,全力进攻朱绍良部。
5月26日 同朱德率总部直属队进驻广昌县古竹,主持召开中共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会议,研究作战计划。会议认为:“在敌人还在广昌城的形势之下,如果我们照原计划到南丰城,则敌人在我们侧背,使我们行动不便。”临时总前委决定改变全力攻取南丰的部署,以少数兵力夺取南丰,集中大部兵力进攻广昌城。二十七日,同朱德指挥红军攻克广昌城,歼灭国民党军第五师一部,师长胡祖钰受重伤后毙命。这是第二次反“围剿”中的第四个胜仗。
5月28日 在广昌沙子岭主持召开中共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会议。鉴于胡祖钰、毛炳文、许克祥三师向南丰退却,已追赶不上,并从战略和形势考虑,会议决定,集中兵力打刘和鼎师,夺取福建的建宁城,以便胜利后进行筹款。随后,同朱德命红一方面军主力以迅速动作向建宁进发。
5月30日 在建宁县里心主持召开中共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会议。与会者认为,在筹划战费和整个作战形势之下,很需要夺取建宁城,以便扩展到建宁、黎川、泰宁三县筹款。会议决定,向建宁城出击,红三军团为攻城部队,并准备挖地洞用火药炸城,红十二军(缺三十四师)为攻城预备队。
5月31日 同朱德指挥红三军团和红十二军等一万余人,出敌不意突袭建宁县城,歼灭守敌刘和鼎师三个团,俘敌三千余人,缴枪二千五百余枝,电台两部及大批医药和军用物资。这是第二次反“围剿”中的第五个胜仗。至此,红一方面军在十五天内,横扫七百里,连打五个胜仗,共歼国民党军三万余人,缴枪两万余枝,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毛泽东在是年夏天满怀豪情写下《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一词: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同日 晚上,在建宁城西门外红三军团总部主持召开中共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会议,讨论并决定行动方向、工作任务等问题。会议根据红一方面军主力消灭刘和鼎师三个团,“加上广东问题的严重“〔1〕,决定红军以大部兵力进占黎川向南城游击,威逼敌人放弃南丰,以至宜黄、南城。关于军事行动,决定就地休整两天后,第三军团分兵进到泰宁、黎川,第十二军仍在建宁,进行筹款和开展工作。关于工作的任务,对地方的是:(1)分田;(2)组织赤卫队、游击队;(3)建立政权;(4)建立党。对红军本身的是:(1)筹款;(2)加紧政治、军事和党的训练;(3)扩大红军。关于俘虏兵的处置,为了扩大红军的迫切需要,这回的俘虏兵一个也不放走,以补充红军,及时编到各师去训练,在训练中再去挑出坏的送走。会议还决定,红一、三军团将第二次反“围剿”缴获的两门山炮连同原有的,各编成一个山炮连。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成立无线电队,下分四个分队。
〔1〕指一九三一年五月下旬,国民党部分军政人员孙科、汪精卫等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以汪精卫为主席,同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