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年谱:1930年 三十七岁(二)
1930年 三十七岁
7月11日 同朱德发布红一军团由兴国出发进攻樟树(今清江县城)的命令,决定“进略樟树,窥袭南昌”,以引诱敌军邓英部“弃置吉安,退回与我野战,使赣西群众武装得以乘间占领吉安”。在兴国县城北召开主力红军誓师大会,组织地方武装,扩大红军。随后,在赣西南地区成立第二十、第二十二军,划归红一军团建制。第二十军军长为曾炳春,第二十二军军长为陈毅,各有两千余人。
7月12日 同朱德率领红一军团离开兴国,十四日到吉安的陂头。
7月14日 出席由中共中央特派员涂振农召集的红一军团前委和赣西南特委联席会议,讨论红一军团的行动方针问题。会议认为,吉安因敌军筑工事死守,硬攻会有很大伤亡,同时南昌、九江因敌军大部调去参加军阀混战,比较空虚,决定主力暂不攻吉安,向吉水、永丰、新干以至樟树进攻。
7月15日 同朱德率红一军团向吉水进发。涂振农离开红一军团暂留赣西南特委工作。二十日,同朱德率红一军团到达永丰县城。二十二日,红一军团各军到达麦,同朱德签发攻击樟树的命令。
7月24日 同朱德指挥红一军团攻占樟树镇,歼灭国民党军第十八师一部。获悉第十八师一个旅守南昌,一个旅在抚州地区,一个旅有由新干渡江来樟树之势,遂同朱德召开军团干部会议,分析了南昌的敌情和四面临水的地势,认为敌人主力没有消灭,南昌难以攻入,主张改变原来中央要求攻占南昌的计划,并决定全军团西渡赣江,乘虚向南昌对岸前进。这样,以实际行动抵制了中央攻打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主义,避免了强攻中心城市可能遭受的损失。
7月25日 在樟树同朱德发布红一军团渡河的训令,要求所属三个军在二十六日凌晨四点钟前全部由河东渡到河西。
7月29日 在高安同朱德签发进占南昌对岸牛行车站的命令,规定全军团于八一国际反帝示威节及中国之南昌暴动纪念日,进占南浔路以扩大政治影响,三十日,进至万寿宫、石子堎一带,相机进占牛行车站。
7月底 当红一军团决定不打南昌,而有部分干部主张执行中央指示打南昌时,同朱德决定派红十二军代军长罗炳辉带部队去侦察南昌敌情。
7月 在进军途中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1〕词: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1〕这首词的题目是作者在一九六三年编辑出版《毛主席诗词》时加的。
8月1日 同朱德认为打南昌没有把握,派罗炳辉率两个纵队攻击牛行车站,隔江向南昌城打枪示威,以纪念南昌起义三周年。罗炳辉侦察回来,说南昌形势对我十分不利,敌人力量很强,固守很严,不好去打。因此,一军团部分主张执行中央攻占南昌计划的干部,接受了不打南昌的正确主张。本日,同朱德签发红一军团撤围南昌进至安义、奉新休整的命令。随后,同朱德率红一军团转向奉新、安义。十九日,毛泽东在致中共中央的信中对不打南昌作了说明:“若直进南昌,则敌人主力没有消灭且在我军后,南昌又四面皆水,于势不利,故乘虚渡河向南昌对岸前进,攻击牛行车站为目标,举行八一示威”。
8月3日 在奉新获悉湘军何键部〔1〕在湖南追击红三军团〔2〕,同朱德签发命令,令红一军团先取浏阳,进略长沙。
〔1〕何键部,指何键任总指挥的国民党“讨逆军”第四路军。
〔2〕红三军团,一九三○年六月十日前后,以红五军为基础组建,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
8月6日 在奉新城同朱德签发命令,令总部直属队与第三军随革命军事委员会于十日进驻宜丰城。七日,得悉红三军团已于七月二十七日进占长沙,随后撤出,决定红一军团继续西进,向红三军团靠拢。
8月10日 在宜丰同朱德签发红一军团命令,规定所属各军于十五日以前到达万载县城集中。
8月18日 同朱德率领总部直属队到万载县黄茅市(离湖南浏阳文家市三十里)。得知追击红三军团的何键部第三纵队四个团已进至湘赣交界的文家市、孙家塅一线,态势较为孤立。为援助红三军团和消灭敌人主力,同朱德签发红一军团进攻文家市的命令。
8月19日 在黄茅市以中共红一军团前委书记名义致信赣西南特委转闽西特委并转中央,报告红一军团北上经过和军事行动计划,提出“在此革命局面日益紧张的形势下,扩大红军是非常紧迫的一件事”,望特委将原来决定充实第一军团的三万人,在九月中旬至少要有一万人送到平江、浏阳。
8月20日 红一军团主力突然向文家市何键部第三纵队发起猛烈攻击,经过三个多小时激战,歼灭其三个团一个营及一个机枪连,击毙纵队司令兼旅长戴斗垣,俘官兵一千多人,毙伤约一千人,缴获各种枪一千五百余枝(挺)。这是红一军团建立后所取得的第一次大胜仗。
8月23日 同朱德率红一军团抵达浏阳永和市,同由平江长寿街南下的红三军团会合。两军团前委举行联席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统一军事指挥的指示,会议决定将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合编为中国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共三万余人),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成立中共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同时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统一指挥红军和地方政权,毛泽东任主席。随后,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讨论中央关于再攻长沙的指示和红一方面军的军事行动问题。毛泽东对中央的这个指示提出疑问,预计长沙不易打下。由于总前委多数人主张立即再打长沙,毛泽东和朱德同意先试一试。会议决定,再次进攻长沙。
8月24日 致信中共赣西南特委、闽西特委并转中央,报告红一军团在浏阳文家市作战的胜利,以及在永和市同第三军团的会合。指出浏阳之敌“被我军消灭了四分之一,尚有四分之三在进攻中,这是何键部队的主力,把这些东西消灭了湖南政权就到了手了”。要求赣西南预备军须在信到半月内选一万人到长沙,信到一月内再送二万人。望中央指示夺取武汉意见。
同日 晚,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签发命令,令红一方面军分三路向长沙推进,消灭何键部队,进占长沙。
8月29日 国民党政府陆海空军总司令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奉蒋介石之命在武汉召集的湘、鄂、赣军政头目“绥靖会议”结束。会议策划合力对湘、鄂、赣三省红军和苏区进行“围剿”,确定以军事为主,党务、政务密切配合,分别“围剿”各个苏区红军的总方针。
8月30日 获悉敌军企图袭击红军侧翼,同朱德发布命令,令红一方面军“先诱歼该出击之敌,然后乘胜进攻长沙”。
次日,又令红一方面军“诱歼敌军于其工事之外,然后乘胜攻入长沙”,并部署部队在夜间向敌军阵地佯攻,诱敌出击。
9月3日 红一方面军在长沙城南,对沿着猴子石出击的何键部两个旅,发起猛烈进攻,将敌军驱至湘江边上,击毙的和落水致死的七八百人,俘虏千余人。
9月10日 在诱歼敌军不能实现的情况下,鉴于红一方面军指战员攻城心切,有的领导干部也主张再攻长沙,同朱德发布红一方面军强攻长沙的命令,定于当晚八时向敌人阵地进行总攻击。红军向敌军连续多次发起攻击,前仆后继,激战至十一日拂晓,仍未能突破敌军阵地。这次总攻,红一、三军团都遭受较大损失。
9月11日 在强攻长沙失利后,毛泽东主张撤围长沙。
当时获悉驰援长沙的国民党军李宗仁、张发奎部已到湘潭,红一方面军总部立即开会决定红一方面军从长沙撤围。
9月12日 同朱德签发撤围长沙、进占萍乡、株洲等处待机的命令,第二次围攻长沙遂告结束。
9月13日 随红一方面军总部到达株洲。主持召开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初步总结红一方面军围攻长沙的经验教训。会议决定红一军团攻取吉安,红三军团略取峡江、新干,并先在萍乡、醴陵、攸县三县解决方面军的给养问题。
9月17日 在醴陵以中共红一军团前委书记名义给中央写报告。报告着重谈二打长沙问题,指出:“围困长沙十六天,大战数昼夜,战线延长三十余里。九月三日将敌之出击部队完全击溃,从此缩入战沟,不敢出来一步。到九月十日我军第二次总攻不得手,九月十二日始决议向萍醴〔1〕撤退。把敌军三十团以上的威风完全打落,使之不敢正眼看我红军,同时给全国以颇大影响,则是这一次战争的胜利。”并说:“这次战役是自有红军以来第一次大战,因此我军死伤也不小。”报告列举攻打长沙不克的原因为:敌军主力未能消灭在筑工事之前,敌退入城壕有余力守城;群众条件不具备,城内无工人、士兵暴动以为响应;红军的技术条件不具备,没有重炮、无线电等。报告强调指出,“没有群众条件是很难占领中心城市的,也是很难消灭敌人的”。
〔1〕萍醴,指萍乡、醴陵。
9月23日 同朱德在萍乡签发红一军团由萍乡出发向吉安前进的命令。
9月24日 同朱德率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抵安源。在安源期间,到红三军团驻地同领导干部谈话。召开军队干部和安源地方党干部联席会议,对安源工作作指示。出席安源群众的欢迎大会,号召安源工人农民参加红军。考察电厂、修理厂,下矿井和工人谈心。随即有一千多工人农民参加红军,其中有一百个矿工挑着一百担炸药参军,成立了红军第一个工兵连。
9月24日—28日 在上海举行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会议由瞿秋白、周恩来主持,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指出李立三的错误,决定停止组织全国总暴动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行动,恢复党、团、工会的组织和正常工作,从而结束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毛泽东未出席会议,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这个会议的文件,直到十二月份才传到红一方面军党内。
9月27日 同朱德率领红一军团(缺十二军)由安源、萍乡两处向袁州(即宜春)前进。次日到达袁州。
9月28日 红一方面军全部到达袁州地区,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讨论红一方面军的军事行动问题。会议发生争论,毛泽东主张先打吉安,部分干部提出攻打南昌、九江。会议最后确定仍按原计划,红一军团打吉安,红三军团进攻樟树并担任警戒任务。
9月29日 在袁州同朱德签发命令,令红一军团于三十日向吉安前进。当晚,中共中央长江局军事部负责人周以栗到袁州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传达长江局再打长沙的指示,并带来八月二十九日《中央关于再度占领长沙的战略与策略给长江局并转湘省委、湘鄂赣前委及行委的信》,动员毛泽东执行中央指示。经毛泽东的说服,周以栗放弃再打长沙的意见,同意先攻吉安的军事部署。
9月30日 在袁州再次主持召开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就周以栗的报告和红军行动问题进行讨论。会议经周以栗同意,决定不再打长沙,先打敌军力量比较弱的吉安。
同日 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作的《目前红军的中心任务及其几个根本问题》的报告中,向来自全国各地和将要派往各地的红军领导人,介绍“朱毛红军”的发展及现状,肯定了“朱毛红军”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指出“朱毛红军“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从游击战向带游击性的运动战转变,是战略性的转变,是完全正确的。
10月2日 同朱德率红一军团从分宜到古水阜田,签发红一军团进攻吉安的命令。
10月4日 在赣西南十余万群众与地方武装配合下,同朱德指挥红一军团向吉安城发起总攻击。守城国民党军邓英〔1〕部及江西省警察大队等四团兵力潜逃,红一军团攻克赣西南重镇吉安城。随后,连续解放泰和、安福、吉水、峡江、新干、清江等地,使赣西南根据地连成一片。
〔1〕邓英,当时任国民党军新编第十三师师长。
10月7日 出席在吉安城中山场召开的军民祝捷大会,并讲话。大会宣告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曾山、方志敏、陈正人、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五十三人为委员,曾山任主席。在大会上宣布《江西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布告》。布告指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代表江西劳苦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完成全省总暴动,争取江西首先胜利;驱逐帝国主义势力,收回九江庐山租界;消灭军阀制度;消灭一切反动派的武装,武装工农群众;完成全省土地没收与分配;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没收军阀官僚及反革命分子的工厂商店,凡是遵守苏维埃政府一切法令的私人资本,准许其自由经营商业;一切革命群众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的自由。当时还组成以李文林为负责人的中共江西省行动委员会。
10月13日 同朱德在吉安签发红一军团移师北向的命令,规定红一军团向袁水流域推进。
10月14日 在吉安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名义致信中共南方局转中央,报告攻克吉安的胜利和赣西南党组织状况等问题。信中指出:此次吉安暴动胜利,虽在军事上没有消灭敌人主力、缴获大批枪械,但政治上的收获却是不小。吉安暴动胜利,无疑是赣西南豪绅、军阀、国民党统治的最后消灭,赣西南地方暴动的完成,是江西全省首先胜利的开始,猛烈扩大红军的好时机。信中对赣西南党组织状况的汇报,反映出受到当时肃反扩大化的影响,其中说:近来赣西南党“呈一非常严重的危机,全党完全是富农路线领导”,“党团两特委机关、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红军学校发现大批AB团分子,各级指导机关,无论内外多数为AB团富农所充塞领导机关”。为要“肃清富农领导,肃清AB团,赣西南党非来一番根本改进,决不能挽救这一危机”。此信还报告:红一军团于十月十八日可抵清江与红五、红八军汇合,“即行占领南浔路进攻南昌,在那一带将有大规模的决战”。
10月15日 随红一方面军总部离吉安北上。
10月17日 同朱德率红一军团进抵峡江,主持召开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全体会议。会议讨论时局估量、行动问题、土地问题、资本问题,并均有决议。在讨论时局问题时,毛泽东提出:我们认为统治阶级的军阀混战,暂时决不能调和停顿,但也不会继续扩大到底。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阶级立场来分析,以为军阀混战会扩大下去,继续到底,要知道阶级矛盾超过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时,反动统治阶级,必联合的来进攻革命”。在讨论红一方面军的行动方向时,毛泽东提出:不要继续攻打大城市,而要东渡赣江到革命根据地内部关门打狗。在敌强我弱和湘敌强赣敌弱的情况下,要避实就虚,以弱胜强。赣江西岸夹在湘江、赣江之间,机动范围小;赣江东岸则地跨闽、浙、赣边界,有大山,回旋余地大,在根据地内发动群众参加战争,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同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项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九人组成苏区中央局,由项英、毛泽东、任弼时、朱德、彭德怀、贺龙、黄公略、叶剑英、邓中夏、曾中生、邓小平、刘伯承、周恩来、恽代英、李富春等二十五人组成苏区军委。
10月19日 鉴于部分军团、军的领导人坚持要进攻南昌,同朱德在峡江发布红一方面军命令,规定红一方面军先歼灭高安敌军戴岳旅,占领高安。部署红三军团于二十四日占领高安城,红一军团第四军协助歼敌。
同日 在峡江以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名义复信湘东特委,对总前委峡江会议关于时局估量等项决议,作简要说明。其中,关于土地问题,指出:“我们认为一定要彻底的平均分配,才是对的,只有执行没收一切平均分配,才能争取广大的贫农群众,才能彻底推翻封建剥削,才能保障社会主义胜利的前途”。关于资本问题,指出:“我们认为目前无条件地没收一切工厂商店是不对的,应该没收反革命的商店与军阀官僚资本的工厂商店,对于不是违反苏维埃劳动法的资本,应用工人监督资本的方法来限制他,克服他的阴谋(移开资本,怠工不办货)。“
10月22日 随红一方面军总部到达清江县太平圩。红一方面军各部分别到达太平圩、黄土冈和新余的罗坊地区。
10月23日 获悉中原蒋、冯、阎军阀混战即将结束,蒋介石已调兵准备进攻红军和中央根据地,在太平圩主持召开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扩大会议,集中讨论时局和红军行动问题。会议依据敌军部署情况,决定延缓进占高安,将部队布置在袁水与瑞州河之间发动群众,筹措给养,扩大红军,作好与敌决战的准备。实现“有计划有配合有步骤地争取南昌、九江,争取江西全省胜利之任务”。随后,红一军团北移与红三军团靠拢。
10月下旬 蒋、冯、阎战争刚结束,蒋介石部署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十月二十八日,任命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兼任第九路军总指挥。十一月二日,鲁涤平将已到江西境内的七个师二十一个旅编成三路纵队,限于五日前集中于袁水两岸的指定区域,企图消灭红一方面军于清江(今临江)至分宜段的袁水两岸地区。
10月25日 同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总部抵达新余县罗坊。主持召开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联席会议,会议讨论红一方面军打不打南昌和如何粉碎敌人“围剿”的问题。毛泽东根据国民党军阀混战停止后,正调集军队向江西根据地推进,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敌强我弱的基本状况还远未改变等情况,提出不应打南昌,主张红军主力应先向根据地内退却,依靠根据地群众支援和有利地形等条件,发现和造成敌军的弱点,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变化,然后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军于运动之中,以粉碎敌军的“围剿”。经过反复讨论,绝大多数与会者赞成毛泽东的主张,认为当前不是进攻大城市的问题,而是积极防御的问题。二十六日,会议通过《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一方面军及江西党的任务的指示》指出:“目前在敌人大举增兵与南昌、九江固守工事的形势之下,单凭红军轻袭南昌、九江,而且红军相当给养都不具备,运输条件十分缺乏,这无疑地要成为游击的进攻,结果攻不下,又转而他往,反使一省胜利延期实现。”“目前的战略是在占领南浔路占领南昌九江的总目标之下,继续吉安胜利,争取进一步的胜利,即在吉安南昌之间一带地区发动广大的群众,筹措给养,同时加紧后方的群众调动与给养筹措,准备与敌人作大规模的决战,消灭敌人主力,实现全省胜利。“
同日 中共中央发出致红一、红三军团前委的指示信,指出:敌人正在加紧部署对红军的“围剿”,“围剿”的最主要目标是红一、红三军团。“照今天的形势来说,攻长沙或是攻南昌,并不是第一步工作”,“目前党之最中心的策略如何组织革命战争击破敌人的‘围剿’与进攻”。指示信还提出,苏区中央局在项英未到前,可先行成立,暂以毛泽东代理书记。目前一切政治军事指导统一集中到中央局。
10月30日 获悉敌军已开始对红一方面军和根据地进行“围剿”,在罗坊主持召开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紧急会议。
会议确定:对敌军的大举进攻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把主力红军开到赣江以东根据地广大区域作战。由长江局代表周以栗向红三军团传达会议精神。
10月下旬 在罗坊期间,从兴国县出来当红军的农民中找了八个人,开了一个星期的调查会,深入调查八户农民家庭的详细情况,主要了解土地斗争后农村的经济和政治状况。这次调查使毛泽东对中农问题的认识更清楚了,对贫农与雇农之间的差别有了具体的了解。调查报告指出:中农、贫农、雇农都是土地革命的受益者,对中农来说政治权利的获得是其最大收获,那种认为平分土地要损及中农利益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贫农得到了土地,免除了债务,取得了政权,成了农村政权的主干和指导阶级。雇农在田地的取得和婚姻问题的解决方面获得重要利益,但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在政治参与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毛泽东在这次调查中所使用的方法是,首先提出若干个问题的调查纲目,向参加调查会的人逐一发问。同时和到会人一起讨论,把讨论的意见归纳起来,提出某一问题的结论,或解决办法,再征得到会人的意见,大家同意了就把结论定下来。毛泽东在一九三一年一月,把调查得到的材料,经分析整理写成《兴国调查》。他在“整理后记”中着重指出:“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面想象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过去红色区域弄出了许多错误,都是党的指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原故。所以详细的科学的实际调查,乃非常之必需。“
10月 听取王怀、陈正人关于永新及中共赣西南特委所属北路行委管辖地区的富农与贫农雇农在土地革命中斗争情况的报告,写出了《分田后的富农问题——永新及北路的情形》的调查材料。这个材料反映永新和北路地区的富农在春荒时期,主要采取囤积粮食和贩卖工业品的方式,使春荒加重以剥削城乡劳动人民;同时,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群众开展春荒斗争,“对富农坚决奋斗不让步,一定要抑平谷价”,“阻止谷米流到白色区域去,只准在赤色区域互相流通”。
11月1日 同朱德在罗坊签发命令,令红一方面军“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并决定主力移到赣江东岸,相机夺取樟树、抚州,发展新干、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崇仁、南丰、南城各县工作。军事行动部署是:以红三军团为中路,准于本月五号在新干对河附近渡江,向樟树前进;以红四、红十二军为右路,于五号开到峡江城,六号渡江,经崇仁向抚州前进;以红三军为左路,担任赣江西岸一带地区扰敌工作等。
11月6日 在峡江县境,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开始反“围剿”的准备,并分两路行动:朱德、彭德怀分别指挥红一、红三军团主力东渡赣江,向根据地转移集结,在永丰、南城一带以战备姿态开展工作。毛泽东等同江西省行委、省苏维埃政府从峡江出发,沿赣江西岸后撤,到吉安布置苏区军民撤退。七日,各路敌军向红军原驻地清江至分宜的袁水两岸地区进攻,结果扑了空。
11月7日、8日 去吉安途中,在吉水、吉安境内对东塘、大桥、李家坊、西逸亭等处,作了一点简略调查,了解了土地革命的进展状况,村乡两级苏维埃政府在土地革命斗争中的组织和活动情况,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东塘等处调查》前言中写道:“在这次调查中,使我发现以村为单位分配土地的严重性。赣西南分配了土地的有几十县。高级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以乡为单位去分配,一般高级机关的工作人员大家也以为是照着乡为单位去分配的,哪晓得实际情形完全两样,普遍的是以村为单位去分配,乡为单位分配的很少。以村为单位,这种利于富农不利贫农的分配法,是应该改变的。“
11月10日 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发布宣传动员令,提出向白军进行宣传的十二个口号〔1〕,指出这是瓦解敌军的重要武器,要动员全体工人、农民和红军官兵,都来写口号,进行宣传。
〔1〕十二个宣传口号的主要内容有:欢迎白军士兵下级军官当红军;白军士兵是工农出身的,不要替军阀杀工农;欢迎白军弟兄打土豪分田地;白军弟兄暴动起来,杀尽压迫你们的官长;优待白军俘虏;医治白军伤兵;白军是军阀的军队,红军是工农的军队。
11月12日 代表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出席赣西行动委员会扩大会议。对代表的发言作了简略的笔记。十五日,出席江西省行委扩大会又略记了代表的发言。随后,整理出《赣西南土地分配情形》一文,其中主要记载了分田的一般情况和问题,指出:打下吉安后,一般地区的土地分第二次或第三次,开始平均分,接着“抽多补少”分,后来“抽肥补瘦”分,由分得不彻底到彻底。以村为单位进行土地分配的较多,以乡为单位进行土地分配的较少。以人口为标准平均分配土地的地区较多,但也有一些地区是按生产力、劳力等标准分配土地的。
11月14日 代表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出席江西省行动委员会会议。在听取二十二军军长陈毅、省行委宣传部长陈正人等关于江西土地斗争中的错误的报告后指出,赣西南党内自八月赣西南特委第二次全体会议后,一贯地取消土地革命的路线。会议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对于这一错误路线要作坚决的斗争”。在会上对陈毅、陈正人等的报告要点作了记录,随即整理出《江西土地斗争中的错误》一文,列举了土地革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地区的富农力量强大,阻碍了土地革命的开展;许多地区政府在工作中对土地革命问题没有专门报告和讨论,有些干部对土地革命中的政策和观点存在分歧意见,影响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同日 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1〕。
〔1〕毛泽东后来得知杨开慧壮烈牺牲的噩耗后,给她的亲属写信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11月15日 代表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参加江西省行动委员会扩大会。会议主要讨论“分青”和“租田”问题。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拥护分青的群众基础;推翻了向来“苏维埃区域不应收租”的“左”倾的但实际是富农的理论;反对江汉波式的按劳力分配法,指出他的错误仍在于帮助富农妨碍贫农的利益。毛泽东对会议发言作了简略记录,随即整理为《分青和出租问题》,主要有以下内容:(1)指出:“以村为单位分田的弊病”。(2)肯定“土地斗争不是一下子能深入的”。(3)正当的土地分配办法应该是:“以乡为单位,按全乡人口总数,除全乡人口原来所耕田地的总数(全乡人口原来在本乡耕的和原来在外乡耕的合计起来),抽多补少,抽肥补瘦”。(4)准许实行“新租田制”,“无劳力的人把田租与有劳力的人耕,佃户交租谷与田主”。
11月16日 同朱德签署红一方面军给红三军的训令,指出:等敌军到吉安并分散后才攻击,“实为错误之处置”,“虽全方面军出击之时机尚未成熟,而各路军一有机会则应尽各种方法各个击破敌之前进部队”。
11月中旬 同朱德部署和指挥红一方面军约四万人实行战略退却,向永丰县藤田和乐安县招携一带后撤。
11月18日 红军放弃吉安。十九日,毛泽东同总前委秘书长古柏、秘书谢维俊由吉安前往永丰的藤田,与红军主力会合。在转移途中,毛泽东等发现吉安县战备情况不好,驻在该地的红二十军少数干部对“诱敌深入”方针有怀疑,决定这一带不宜作反“围剿”的战场。
11月18日—20日 各路敌军分别进到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南城等地,寻求红军主力决战,结果又一次扑空。
11月21日 同古柏、谢维俊经水南到白沙,在木口村吃午饭,调查了村政府委员的成分及本村所杀反动分子的成分。
随即整理出《木口村调查》一文,其中指出:“在这个调查中证明,中农在平分土地中不但无所失而且有所得,富农小地主则在农民的激烈斗争中便要走到反革命阵营中去的”。
11月24日 在永丰县沙溪写信给江西省行委转左路行委、赣西行委、湘东特委,介绍吉水县水南区应敌工作经验,以推动、督促各行委、特委的战备工作。信中指出:这个区“各乡开了群众大会,全区开了活动分子会,坚壁清野亦有准备,特别是对白军士兵的宣传工作做得好,水南街上房内房外都写满了标语宣言和歌谣,又组织白军士兵运动委员会”。
11月下旬 同朱德决定把战略退却的终点选定在革命根据地的中部。二十五日,在永丰县沙溪同朱德发布红一方面军命令,决定全军开赴东固、南垄、龙冈地区集中待命。二十八日凌晨,同朱德在吉安县南垄签发命令,令红一方面军主力在宁都县黄陂、小布、洛口之线集结。
12月上旬 蒋介石到南昌,召集党政军高级官员举行“剿匪”会议,决定“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方案,急电催调驻武汉的第十九路军迅速入赣“协剿”,另令驻福建的第五十六师、第四十九师、暂编第二旅向闽赣边界推进,堵截红军。会后在南昌设立总司令行营,鲁涤平兼行营主任,指挥在赣国民党各军,总兵力增加到十万余人。
同旬 在黄陂主持召开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扩大会议。会议明确指出李立三“左”倾错误,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的认识。会议再次讨论反“围剿”作战方案,认为:进剿敌军十万,均非蒋介石嫡系。这些敌军分成多路,每路又分成几个梯队,各路、各梯队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大,有利于红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在这些敌军中,张辉瓒第十八师和谭道源第五十师为鲁涤平的嫡系部队,是“围剿”的主力军,消灭这两个师,敌之“围剿”便可基本打破。张谭两师各约一万四千人,而红军四万余人,一次打敌一个师,占绝对优势。红军实行中间突破,将“围剿”军阵线打开一个缺口,东西诸敌便被分隔为距离较远的两个集团,有利于红军各个歼敌。会议决定红一军团正面迎击敌人,红三军团迂回敌后,地方则准备好担架、粮食等。会后,总前委依据毛泽东的发言印发《八个大胜利的条件》(反“围剿”宣传材料),这就是:(一)国际形势有利于阶级决战,不利于帝国主义;(二)国内形势有利于阶级决战,不利于蒋介石、鲁涤平;(三)我们的战略好,敌人的战略差;(四)我们有群众配合,敌人没有;(五)我们的兵力是集中的,敌人的兵力是分散的;(六)我们的军队是团结的,敌人的军队是动摇的;(七)我们准备充足,敌人财政恐慌;(八)我们得地利,敌人不得地利。
同旬 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根据赣西南肃反中提供的线索,派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李韶九到富田指导江西省行委、省苏维埃和红二十军的肃反工作。七日,李韶九到富田后立即抓了省行委和红二十军的八个主要领导人。九日,他又到东固帮助红二十军肃反,同一个团政委刘敌谈话时透露要该军肃AB团。刘敌鼓动独立营包围军部逮捕李韶九以及该军军长等,释放以AB团嫌疑被捕的红二十军政治部主任谢汉昌。十二日,刘敌、谢汉昌率该军直属队四百余人,乘夜冲向富田,包围江西省行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放出被怀疑为AB团而关押审查的二十余人。这就是由肃反扩大化引起的有严重错误的“富田事变”。富田事变发生后,谢汉昌等把红二十军主力带到赣江以西地区,提出了分裂革命队伍的口号,并制造假信以反对毛泽东,犯了进行挑拨离间和分裂活动的严重错误。
12月16日 国民党军各路由北向南,采取“分进合击“
战术,开始向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区进攻。至二十八日,国民党军先后进占万安、泰和、东固、源头、广昌、建宁一线,东西相距八百里。在红一方面军驻地周围部署了五个师:左路第十八师、第二十八师进至富田、东固、南垄;中路第五十师进至宁都县源头;右路第二十四师进至宁都洛口,第八师先头部队进至头陂。敌军因找不到红军主力进行决战,又不断遭到红军和地方赤卫队、暴动队袭击,士气不振,加上给养困难,造成了红一方面军主力反攻作战的有利时机。
12月22日 同朱德命令红三军团、红四军、红十二军(缺第三十五师,含第六十四师)北移到黄陂、麻田、另封、洋衣地区隐蔽待机;派出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独立活动于兴国东北约溪地区,严密监视西面敌军第十八师、第二十八师的行动,并将进攻之敌的注意力吸引到西面。在红军隐蔽待机期间,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总部名义下发了《三十条作战注意》的教材,以促进部队临战准备。
12月24日 获悉敌军谭道源师从源头向小布方向移动,同朱德在黄陂发布红一方面军命令,决定先歼灭该敌。随即指挥部队在小布附近设伏,准备把谭师诱到预设阵地围歼。
因敌人刚出动又停止,未脱离居高临下的源头阵地,红军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为慎重初战,撤回原集结地待机。二十八日,获悉张辉瓒师向永丰县上固、龙冈推进,同朱德决定改变攻击目标,命令红一方面军横扫在红军左翼当前之敌张师等,次第歼灭之,并部署集中红军主力于二十九日分两路秘密西开,求歼敌人于运动之中或立足未稳之际。
12月下旬 在小布主持召开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在会上作动员讲话,列举克敌制胜的有利条件:第一,我们军民一致,人民积极援助红军,这是最重要条件。第二,我们可以主动选择有利阵地,设下陷阱,把敌人关在里面打。第三,我们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一部分,一口一口地把敌人吃掉。
第四,我们可以察明敌军行动,摸清敌人行动规律,从而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拣弱的打。第五,我们可以把敌人拖得精疲力尽,然后再打。第六,我们可以造成敌人的过失,乘敌之隙,加以打击。毛泽东为大会题写了表达反“围剿”战略指导思想的大字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同旬 同朱德根据敌情,决定实行中间突破,集中兵力先打谭道源第五十师或张辉瓒第十八师,将敌人的阵线打开一个缺口后,使东西诸敌分隔为距离较远的两群,以便红军机动歼敌。
12月29日 获悉张辉瓒率第十八师师部和第五十二旅、第五十三旅到达龙冈,在永丰县君埠同朱德签发红一方面军攻击龙冈敌张辉瓒部的命令,部署左路军于三十日攻击龙冈之敌,右路军则应派部协助歼灭该敌。
12月30日 凌晨,同朱德进入黄竹岭小别山的指挥所,开始指挥围歼张辉瓒师的龙冈战斗。上午九时许,当该敌在龙冈以东、小别以西登山时,即受到红三军的迎头痛击。下午三时许,红十二军沿龙冈南侧从敌背后发起猛烈攻击,红四军和红三军团从龙冈北面高山上猛冲下来,被四面包围的敌军,突围未逞,全线溃散。到傍晚时战斗全部结束,歼灭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师部和两个旅共九千多人,俘师长张辉瓒,缴获各种武器九千余件,子弹一百万余发,电台一部,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首战大捷。
12月31日 同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主力移驻宁都小布,准备进一步追击撤退的“围剿”敌军。
同日 敌“围剿”军总司令鲁涤平判断红军必乘势转扑谭道源师,令谭师速退洛口,与许克祥师靠拢。谭师接到命令后,所属各部向东韶夺路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