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普格·螺髻山·20180923 (1)


常见的腐生动物,背上趴着的虫子是一只飞虱。
虽然是陆生动物,等足目在分类上归类于软甲纲,也就是虾蟹那一类。
我对等足目的分类不是特别熟悉,有可能会出错。

国内以前记录的阴暗隙蛛实际上大多是它。本种喜欢出没于人类聚居地附近,所以记录很多。不依靠蛛网捕食,但会吐丝筑巢。
个人感觉,比同科的其他种类更暗一些。

有点像狼逍遥蛛的种类,但狼逍遥蛛腹部的狭长斑纹(心脏斑)一般是黑色。
比狼蛛扁,外形有点像巨蟹蛛,但是比巨蟹蛛小得多。
本种较常见,周边很多国家都有记录。

常见的蜘蛛,当地还有很多棒络新妇,初学者偶尔会混淆。
本种腹部的斑纹与同属其他种类有较为明显的差别,一般不容易认错。
白色的丝带主要是为了提醒鸟类不要撞到它的网。

多型种,常见,腹部斑纹有变化。
由于本系列已经介绍过不少新园蛛,其中不乏更稀有和更有特色的种类,我就不再重复了。

两条尾须的蜉蝣主要是四节蜉科和扁蜉科,前者较为细弱,本种在扁蜉科。
这个系列记录过形态相似的红斑似动蜉,与本种的区别是该种背面有两条红线。
本种分布广泛,是似动蜉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中规中矩的竹节虫,腹部末端有一根刺,复眼上方有一对叶状角。本种的分类地位在近期内有所变动,从一个小属移到了种类繁多的Ramulus属。
竹节虫分类的资料不是特别多,我有时也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

适应了高海拔气候的蝗虫,退化的翅膀使得它不容易受到露水的影响。
说起来,凉山的雾气是真的重,尤其是早晨,五米之外,人畜不分。
本系列还记录过另一种蹦蝗,但当时那张照片比较模糊,这里的照片算是一张相对清晰的生态照。

体型与麻皮蝽相仿,在当地常见。图中的个体蜕皮有点失败,但问题不大,毕竟这个海拔的蝽一般不飞。
背面有十个黑斑,因此又名十斑蝽,其实小盾片边缘的两个黑斑很模糊。

图片资料比较少的蝽,全网的照片可能不超过两张,包括我这张。但是,文字记录和标本记录不少,相关研究也有一些。
感觉就像是换了皮肤的麻皮蝽,但是本种相当罕见。

这个拉丁名几乎是个传说,它的资料比程序员的头发还少。这些有限的资料里,大部分还是错误的,几个著名的物种数据库都给本种打上了“存疑”的标签。
查资料的时候我就在嘀咕:我到底拍了个啥?

分布广泛的常见种,我在东部省份见过的个体均为棕黄色,但暗红色的记录也有不少。
另有一种地红蝽,只有红色型,前胸的黑斑与本种有所不同。

图中的受害者是叶蝉,大的是棒络新妇。活着的大叶蝉喜欢乱跳,很难拍到清晰的生态照。因此,我觉得我和蜘蛛的合作还是很划算的。
条大叶蝉属大多数种类前翅有纵纹,这是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我觉得它像昆明蝎蛉,但是一位研究蝎蛉的分类学家认为这可能是个新种。既然他都这么说了,我当然不会对自己的判断太有信心。
图为雌性,雄性个体尾部有类似蝎子的结构。

触角很长的石蛾,长到相框装不下。
这个属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多,可能是因为不太常见或者多样性不高。
最前面的两条“腿”其实是下唇须。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