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传MFA考研考点:电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2018-11-14 11:42 作者:中传考研de核桃  | 我要投稿

编辑:凯程艺术硕士

试从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的发展角度谈谈科技进步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电视艺术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并做分析?数字技术对电视制作的影响?如何看待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中的技术依赖?

“电视的新境界”(尼葛洛庞帝,1997)已经逐渐成为现实,传统电视生存、发展和竞争的环境在数字时代下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今天你跟人说看过某个节目,别人可能不敢确认你指的是电视片、网络视频、手机视频或移功电视了”(斯蒂芬,罗伯特,2008),这段话客观地反映出数字化生存给电视媒介带来的传播竞争环境的变化。

①电视技术是电视艺术存在的物质基础

从电视技术、电视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电视技术决定了电视艺术的产生、发展,是电视艺术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缺少了电视技术的支持,电视艺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要制作出一档档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必须要掌握必要的电视技术,否则电视节目就会缺乏艺术表现力。

②电视技术的发展简化了电视艺术的创作过程

以数字系统为基础的制作环境是将图像、声音及有关信息统一作为数字数据进行处理的。非线性编辑系统集编辑、特技、动画、字幕、切换台、调音台等功能于一身,功能强大操作方便,既节约了工序、又使得修改十分方便,而且没有了多次复制,能够使信号几乎不受损失地再现出来。

上世纪60年代创作动画片《大闹天宫》时,就花了几十位动画工作者近两年的时间。现在,基于计算机图形技术的计算机动画广泛应用于电视广告、节目片头等影视节目中。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写了众多复杂艺术的创作方式,而且使艺术创作更加简便。

功能齐全的数字化的演播室制作,多讯道卫星直播车,全台制播一体网等技术装备的出现,更加使得电视的创作过程得到极大的简化和高效。一些现场直播的规模宏大的电视节目,充分体现了电视技术的网络化带给人们的震撼。

1983年央视直播春节联欢晚会,中国家庭开始有了“春晚”的记忆。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ENG、DSNG等设备的广泛使用,直播成为一种常规的节目形态,中国电视人对直播的认识和实践也日益深化,并在1997年达到了高潮。这一年,中国电视人进行了《跨入97》、《日全食——海尔波谱慧星天象奇观》、《香港回归特别报道》、《小浪底黄河截流》等一系列直播报道。1996年3月31日,凤凰卫视中文台正式开播,2002年在中国内地部分地区落地。凤凰所做的节目,尤其以直播为人瞩目。特别是2001年对美国911事件的直播,连续进行了36个小时直播,见证了911恐怖袭击的全过程。央视在2008年的直播涉及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央视新闻频道创出直播最长时间纪录。此年被不少学者和媒体人称为中国直播年。

③电视技术的发展拓宽了电视艺术的创作手段

电子特技机、超长焦距镜头、高速摄像机等,各种新技术设备的出现都为电视艺术的创作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镜头语言的表达手段。

在数字时代到来之前,电视设备和器材都是非常昂贵的,普通人是购买不起的,而且在日常条件下也无法接触到电视设备和器材。电视节目的拍摄、制作过程对大多数人来说不仅陌生,还引起了陌生带来的神秘。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和DV出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现在,无论是在专业领域还是在民用领域,一个崭新的阶时代己经来临。在新闻现场,经常可以看到手持DV的新闻记者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和没有新闻记者的突发新闻现场,众多的DV发烧友记录下了许多的历史瞬间。DV让大众和专业工作者之间不再有那么清晰的界限,节目因此也就更具有个人性,更具有创造性。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强大功能来实现个性化的创作是现在十分流行的创作手段,包括三维动画、FLASH动画片等。2005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改版后,于3月18日推出的动漫栏目《轻松十分》,吸收了网络时代FLASH技术,通过动画形态重新演绎脍炙人口的经典相声、小品,保留原作品的原声对白,人物和场景则以动漫形态体现。以电视纪录片《故宫》为例,开篇部分先展现的是一轮明月挂于天空,随后镜头下移,冲破云层,展现了地球的远景,在慢慢下落的过程中,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北京自周朝以来到现在的整个变迁……这就将已经凝固为历史的故宫,幻化为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和岁月的启示传递给广大观众,从而创作出跨越时空的电视艺术佳作。纪录片《圆明园》采用大量三维特效数字科技进行场景的模拟与还原。其中一段3000名英法联军行进在1860年的北京街道上的镜头,显得格外真实。《再说长江》就利用高清摄像机大规模的航空拍摄、地面拍摄以及水下拍摄,为了呈现出一幅迄今为止最为完整、最为壮观的长江影像。该片历时两年,投资超过1000万,采用高清摄像机拍摄时间长达55000分钟,在中国电视史上首次动用了高原黑鹰直升机以拍摄长江之源,并飞越长江沿岸12个省市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航拍。有了这些高科技设备的支持,人文纪录片就可以不再单纯的只是纪录,而将人与景很好的结合起来。再2013年央视春晚用的则是AR增强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逼真的视、听、力、触和动等感觉的虚拟环境,通过各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和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那英的《春暖花开》现场一派春意盎然,结合歌词,生动地表现了春暖花开的景象,让无数观众叹为观止。

④电视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电视艺术的创作题材

当技术手段不发达的时候,人们的想象受到科技手段的束缚,无法在电视的创作中设计出超越当时技术条件的内容,此时,电视的创作题材只能因陋就简,限定在有限的题材之中。而技术手段的进步,首先解脱了创作者在思想上的朿缚,能够为电视提供更广阔的题材,例如科幻题材、武术题材、神怪题材等。这些题材的节目需要运用大量虚拟的场景和花哨的特技才能够表现其内容和味道。电影《终结者》、《金刚》、《黑客帝国》等就是这类作品的典范。这种科幻题材的节目,题材本身就属于高科技的产物。电视剧中的《封神榜》、《笑傲江湖》、《西游记》中的特技镜头让电视变得亦真亦幻。

⑤增加了电视画面艺术的交互性

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电视的交互成为可能,《超级女声》的冠亚军名次是大众通过短信投票而产生的,让观众有了充分参与感,交互性的方式提供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观看电视的体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交互性”对观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使得电视画面制作变得更普及,电视话语权也发生了变更。电视台越来越重视由大众来提供电视素材,很多电视新闻的现场画面都是大众用DV甚至手机拍摄的。观众已经不是原来的单向接受者,他们提供电视画面,参与节目制作,并在观看中得到新鲜的观看体验。

⑥传播范围、渠道更广

传统有线电视的传播范围受到了布线的制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传输。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电视节目不仅能通过卫星向全球直播,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各地传播,极大的拓展了全球电视受众的范围,不但突破了国家和地域的界限,同时还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以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例,对于国外的华人观众,就可以通过数字电视或者网络电视来收看春晚的直播节目。移动电视和手机电视使观众在收看空间上得以解放,看电视已不再是一件只能在家里或办公室里才能办到的事情,走在路上或是在火车上、公交车上通过移动设备终端和网络来收看电视的现象己经司空见惯。

⑦辩证地看待技术的进步对电视艺术的影响

在影视界,有两种争论,一种是“艺术主导派”,另一种是“技术主导派”。“艺术主导派”强调艺术内容大于形式,强调知识、文化艺术素养对于电视人的重要性,主张技术为内容表现服务,技术处于从属的地位;而“技术主导派”则认为技术决定一切,并以掌握一两门专业技术(灯光照明、录音、制作或摄像)而自傲,有一种技术至上的倾向,常常指责“艺术主导论”者是外行。我们主张,艺术和技术应该结合起来,不应偏颇。在我们的电视节目中存在着普遍的技术依赖现象。许多电视节目创作者在创作节目时,缺乏对节目内容的深刻理解,在表达上不能充分利用艺术表达手法表现节目内容,而是一味地利用技术手段提供的各种特技效果来堆叠画面,节目中充斥着色彩的罗列、线条的重复、特技技巧的叠加等,虽然在视觉上具有了新颖感、冲击感,在形式上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但是节目内容却空洞乏味,主题不明确,缺少艺术性、思想性,缺少内涵和深度。这种节目就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造成节目艺术质量的低下。

正如法国19世纪文学家福楼拜所说:“艺术愈来愈科学化,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会在山顶重逢。”对电视中体现出来的这种科技与艺术的紧密融合特点,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 先生说:“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在影视艺术中,技术是手段,艺术是最终的目的,技术与艺术的连动和融会贯通才能成就影视艺术的不断进步。

 


中传MFA考研考点:电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