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传MFA考研考点:媒介的发展阶段?

2018-11-14 11:41 作者:中传考研de核桃  | 我要投稿

编辑:凯程艺术硕士

媒介的发展阶段?现代媒介对艺术的影响?现代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影响?

人类艺术实践史已经表明:媒介于艺术的生产、传播和接受,甚至艺术观念的形成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并重视媒介在艺术研究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认为,媒介发展己历经了五个时代,即以声音和肢体语言为特征的口语媒介时代、以文字为基础的书面媒介时代、以纸张和印刷术为基础的印刷媒介时代、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媒介时代,以及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媒介时代。相应的,艺术的发展也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以口语为基础的口传艺术阶段,以文字为基础的书面艺术阶段,以纸张和印刷术为基础的印刷艺术阶段,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电子艺术阶段,以及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艺术阶段。其中,口传艺术包括神话、歌谣、传说和史诗等形式,书面艺术包括手写的文学作品等形式,印刷艺术包括印刷的艺术作品等形式,电子艺术包括胶片电影、广播剧和电视剧等形式,而数字艺术则包括数字电影、互联网艺术和手机媒体艺术等形式。

现代媒介对传统艺术创作的影响:

①现代媒介扩大了艺术作品的影响范围

尼葛洛庞帝认为,随着电脑技术向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人类生活的世界告别了原有的缓慢累赘的、受制于地理时空的、物质和能量在物理时空中疲于奔命的原子世界,而进入了一个由数字构成的、传输便捷的、善于运动和驾驭事物的“比特”世界。“比特”就是“数字”,就是存储在电脑记忆体中,供电脑获取、运算、储存和传输的,并借此记录、模拟、呈现和影响物质世界的一个“0”和“1”。就是这些简单而奇妙的一个个“0”和“1”,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影视艺术一一人类唯一可以确定其诞生之日的媒介形式和艺术种类,也不得不面对“数字化生存”的命运。与数字技术的有效结合,使更多读者和观众在短时间内通过更形象化、更直观的方式阅读和观赏。艺术的手段从描写、叙事、虚构、润色、传达转变为复制和模拟。“用心去读、去品味、去感受”变成了“用眼去看、去娱乐、去消费”。当文学名著《红楼梦》由文字转化为电视剧,使更多观众可以通过这种“简化”了的方式去欣赏这部著作。这种直观的方式也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20世纪80年代的那部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剧《红楼梦》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我们的精神所汲取到的养分却远远地少了。因为看电视的人大多是抱着“看热闹”、“消磨时光”的态度,而不是要品味和解读《红楼梦》的态度。他们懒于去用心感受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更别提“谁解其中味”了。

②现代媒介丰富了创作表现空间

1977年,卢卡斯执导的《星球大战》与观众见面,开创了科幻电影的新时代一一高科技时代。1984年,卡梅隆执导《终结者Ⅱ》,观众可以从影片中清晰地目睹“液态金属”机器人在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身体四分五裂甚至被烈焰熔化后,又奇迹般地由液态恢复成固态人形的过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1993年,斯皮尔伯格执导《侏罗纪公园》中,创作人员将恐龙标本的三维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经过复杂的运算,利用三维成像技术将以往只存在于的头脑中的关于恐龙的幻想真实地呈现在眼前。1998年,《泰坦尼克号》向我们再现了泰坦尼克号沉没过程中的触目惊心的场景:首先是船体的触礁;然后是海水涌入,人们仓皇逃至甲板;最后是船体分解断裂,其中一截高悬于空中,将甲板上的人们无情地摔向冰冷的大海……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现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影片是不可能如此逼真细致地再现那次海难。2010年上映的美国影片《阿凡达》可称之为世界电影史上的“划时代之作”,因为之前从没有一部影片被如此大规模的添加复杂的3D技术。

③现代媒介丰富了节目创作形态

直播是电视新闻采用的主要方式。在我国电视诞生初期也曾进行过电视直播的实践,但当时的直播只是一种在落后的技术条件下的权宜之计。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ENG、DSNG等设备的广泛使用,直播成为一种常规的节目形态。进入21世纪,新的节目形态的发展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仅中央电视台就出现了新闻、综合、经济、文艺、国际、体育、电影、军事、农业、电视剧、英语、戏曲、少儿等十几个专业频道,而且新兴的网络电视、IP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正扑面而来。长久以来,电视戏曲节目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单一,无法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欣赏品位而逐渐走向没落。河南电视台将其原有的戏曲节目《梨园春》大胆改版,并取得巨大成功,使现代传媒和戏曲节目得以完美结合。再如2010年底,中影集团与凯迪拉克汽车公司联手打造了一部仅有五分钟的电影小片《一触即发》,这部电影被称之为“微电影”的开山之作。目前业界对此的定义是指时间在30秒至300秒之间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在高校,微电影已经成为许多学生尝试影视制作的最佳途径。2013年央视春晚用的则是AR增强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逼真的视、听、力、触和动等感觉的虚拟环境,通过各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和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那英的《春暖花开》现场一派春意盎然,结合歌词,生动地表现了春暖花开的景象,让无数观众叹为观止。

④现代媒介丰富了作品的创作手段

电子特技机、超长焦距镜头、高速摄像机等,各种新技术设备的出现都为电视艺术的创作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镜头语言的表达手段。进入新的世纪,社会上又出现了“DV一代”,人们通过手中的摄像机来记录一些生活中有意义的场景,或者是一些突发事件的过程,然后使用建立在计算机上的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剪辑、包装,以及艺术化的处理和创作。比如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的绝大多数节目就是普通观众用自己手中的DV机器拍摄并创作。

⑤现代媒介对创作者艺术观念的影响

从创作观念的变化来说,虽然现代传播媒介有利于繁荣大众艺术,但它在繁荣通俗艺术的同时,也是对精英艺术的消解。由于创作观念的变化,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免要倾向于大众的口味(如单纯追求收视率)。对于创作者进行艺术创作来说,运用便捷的工具进行大批量的艺术品生产(文化工业),把艺术创作这种带有神圣灵感的人类活动,变为机械的生产活动,将艺术生产这种特殊的创新活动,与一般的商品生产活动相混淆。

现代媒介对传统艺术接受的影响:

①现代媒介消解了传统艺术的思想性,造就了大众的娱乐心理,使传统文化走俗

现代媒介大大推进了艺术商品化的进程,从而进一步消解了艺术家的自由性创作和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的独创性。一些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曲高和寡、无人问津,而更多媚俗的、低级趣味的、迎合大众口味的作品却可以在流行的舞台上搔首弄姿。比如现在的电视节目,经常是以浅表化、类型化和无深度的形式,冲击着文学和艺术。过度的迎合和顺应会降低产品的质量,文化产品的质量下降之后,人们沉浸在娱乐心理中,更加懒于思索。这样的恶性循环同时降低了人们的审美思考能力和文化产品的质量,最终使文化走俗。

②艺术复制品趋向多媒体呈现。无论是前工业时代还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从未像今日这样,占据个人全部感官,使大众进入全息审美时代。

工业时代,复制品在机器流水线中被大批量“生产”而出。当时的艺术作品(唱片CD、书籍、相片等)多以单媒介形式呈现。电影虽具备了多媒体融合的特点,但其审美体验与数字复制下的“产品”相较存在很大差距。以影视作品为例,最早的电影只是图像的流动,个人只需运用视觉观看作品;数字复制阶段,数字化为个人构建了无限丰富的审美感知,5D电影的问世,使触觉等多种感官,带来更多的“震惊”和身临其境感,获得全息的审美体验。

③艺术作品由被动展示趋向于引导受众参与体验。

本雅明指出,艺术的膜拜价值正在被艺术的展示价值所取代。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复制品单向度地被“展示”在个人面前,大众则按照固有的顺序,线性地对艺术作品进行观赏、评论,却不能改变艺术作品本身的任何内容。这一时期,即使个人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其参与度也是非常有限的。而数字复制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情况。计算机以其“0”与“1”的排列组合,使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在这一媒介中被复制。而且,数字复制品的海量、非线性、可重构等特性也使观赏者个人与艺术复制品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一方面,数字复制品的海量性决定个人不可能观看全部作品,于是受众便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进行点播、下载、实时评论等选择;另一方面,个人能够轻易的“占有”数字复制品,且许多复制品是非线性、碎片化的,因此大众能在观看作品的同时,通过评论、剪辑、拼贴等方式参与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影响数字复制品最终的呈现样式。基于网络这一独特媒介下的数字复制作品,使个人的审美体验不再局限于被动消极的接受,而直接深入艺术作品创作过程。

 


中传MFA考研考点:媒介的发展阶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