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探寻中国文学长河的源头
(本文于2018年首发于“飞絮文学社”公众号,此处仅作存档。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顺着中国文学长河一路逆流而上,你会领略到元曲、宋词、唐诗、汉赋的魅力,在这个旅途的终点,你将看到一抔名为《诗经》的清泉。我相信,你不止会为她那简单、澄澈却又震撼人心的美所折服,更为她身为中国文学长河之源的身份而赞叹。

《诗经》主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如果说,颂和大雅还保留着神权政治时代文字的实用性色彩,小雅和风则是真正用于审美的文字雕琢。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特色,用眼睛阅读时能给人形象美的享受,用口吟诵时也能给人音韵美的享受。叠词的使用,更是被誉为文学的伟大创造,美学的巅峰之一。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更容易激发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那些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新婚夫妻的美好祝愿,即使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仍不褪色。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风是《诗经》的明珠,而爱情诗又是风的明珠。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中的爱情,是那种男女之间最本真最朴实的情感,而正是这样的情感最有征服力,最能打动人心。我最喜欢的诗是《蒹葭》,白露为霜的那种湿润而凉爽的天气是我最喜欢的天气,所谓的“水一方”是我最愿意待的地方之一,主人公的情感处境也颇能引起我的共鸣。这种穿越两千多年的神交,令我惊叹不已。

我们都知道,诗经有着赋比兴的三原则。比和兴常常混在一起,成为比兴的手法。这种手法先言它物,再传达出作者的情感。通过这种手法,中国文学将有形的事物和无形的情感联系到一起,让看似平常的事物不再平常,而是和人的情感融为一体,成为一种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水乳交融的复合体——意象。不得不说,意象是一种伟大的创造。而《诗经》就是中国文学第一批意象的创造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诗中包含了杨柳和雨雪这两个意象。诗中的愁绪和它们紧密结合,为后人提供了表达愁绪的另一种方式。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这些意象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外国学者在研究中国文学时,曾惊讶地发现,中国诗的篇幅大都非常短,几十个字就浓缩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是啊,如果我们放眼世界,你就会发现,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文学,都受到了卷帙浩繁的史诗的滋润,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吉尔伽美什》,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都是如此。但在中国,305首短短的小诗,成为了中国文学长河的源头,唐诗、宋词、元曲,都从中得到滋润。四言的体裁短小精悍,却丝毫无损于她的情感表达。相反,由于篇幅的限制,倒给读者留下了更多自己回味的空间。中国的诗歌普遍篇幅不长,正是受了《诗经》的影响。也许,正是这种短小的篇幅催生出了“意在言外”这一重要的文学理论,让中国文学多了一份含蓄美。

在中国文学有着如此重要地位的《诗经》,我们却对她的身世知之甚少。《诗经》的作者是谁?具体的成书时间是何时?这么多诗是怎么集合到一起的?也许,这些问题我们永远都得不到答案了。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去欣赏她的美。我想,关于《诗经》身世的这点小小缺憾,也许就像维纳斯的断臂一样,给作品本身增加更多的神秘美吧。

诗人余光中曾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可我觉得,蓝墨水的上游,恐怕更多来自淇水、隰水,亦或是旁边有伊人、河边有雎鸠在叫的那些不著名小河吧。单凭这一篇小小的豆腐块,一定是不能给大家展现《诗经》的美丽和伟大的,要想完整了解,还请大家自己打开这本大书,去细细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