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黄泥墙》

2022-08-21 19:24 作者:神州翰林院  | 我要投稿

“国之宜固者城池,城池固而国始固:家之宜坚者墙壁,墙壁坚而家始坚。”此乃李笠翁在<<闲情偶寄>>里对于筑墙所持的高论,颇有高屋建瓴的通透与鸟瞰视角。富人润屋,贫士结庐,皆自墙始。看似貌不惊人的一堵黄泥墙,在绝大部份靠人力完成的时候,还是很耗费体力和时间的一件事儿。两面,连接起来约莫七八十米长,一米多高,七八个青壮劳力,足足用了一周多,累的闪腰岔气。结结实实的压了三遍,地基削平一遍,撒一层三合土泼一遍水来再一遍,填土与地面找平是最后一遍。地下的活就算是夯结实了。

所谓的“三合一”工,就是用沙土和泥土混合而成的,是穷人们用来盖房子和地基的东西,当然,现在已经被水泥混凝土取代了。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当年我爷爷家里老宅被重新装修的时候,是用泥黄土砌成的,挖起来很费劲,隐约能看到当初被石灰水浸泡的痕迹。一丝不苟,竭尽全力,这也是老一辈人最简单的信念。就拿古城墙来说,经过了近两千年的风雨侵蚀,墙面上仍然是一片荒芜,隐约可以听见战车的隆隆声音,以及刀剑碰撞的声音。

这大概就是机械设备所不能注入的长久生命力,慢悠悠的锻造中滴进了汗水,融入了欢声笑语,赋予了亲切的温度。时隔多年的抚摸,像触电般的打开大脑的闸门,岁月尘封酿出温馨最佳的风味。地面墙体的夯筑,更像是骨科大夫的操作。两边拿木板箍紧,留出四十公分左右的宽度,铲入黄土,十几公分的高度,撒入三合土。就像给骨折患者上石膏,先把骨头茬儿复位,拿木板夹紧。在涂抹上石膏固定。两者流程如出一辙。不同的大夫用绷带,筑墙夯实用木锤。木锤也是自制工具,类似于现在装修师傅铺地板砖所使用的橡胶锤。成比例扩大,材料换成木质,一个单手敲,一个双胳膊抡。

筑土墙高度受限,达到胳膊肘的位置已然不容易发力,便到了封顶的高度。拿稻草蘸了粘土堆出山字型,把碾麦子剥落下的麸糠,锅底灶膛下扒拉出草木灰一起混着粘土拌匀,抹匀顶部,不留缝隙不存雨水就算是大功告成。至于为什么如此搭配,时至今日我也没闹明白其中缘由。大概是化学课上所描述的那样,不同体积的分子占据了不同的空间。相依为命的同时又兼具了脑海里幻想的多多益善,杂糅交织。

给这种行为下一个定义,可以叫试错,可以叫以形补形的想象力,可以叫废物利用。而一旦经过了岁月的验证和沉淀,就蕴含了独具匠心的神秘色彩,我们便兴高采烈的称呼它为:秘方。人类的先祖就是这样从城墙做起,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地完成了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每一块砖,每一块瓦片,每一道工序,每一件小物件,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黄泥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