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明撷萃】第一部分 直观人类活动(艺术) 其六 人生如戏
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因为此,人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不满足于现状,产生更多了解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动机。然而,作为一个个体,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若将人们的理想以表演艺术呈现,一方面可以满足受众没有条件做但想去做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让受众看到更多的世界、为在实现自身理想的人们在努力的道路上提供范例。人类社会的表演艺术便有了广泛的现实基础。
表演艺术意图让受众获得感官与心灵上的满足,绝大多数的表演艺术形式融合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文学等元素。在很多状况之下,其中的某一个元素会占据整个表演中很重要的位置,以致与人们会将主要精力专注于相应元素之上。例如:中国传统戏曲的不同剧目中,人们有些主要听唱,有些主要看打,有些主要看扮相;西方的歌剧往往被归于古典音乐领域讨论,而很多芭蕾舞剧不一定在古典音乐领域内取得很多的注意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东西方文化背景中各种人类社会的的表演艺术形式进行讨论,并试图探究相应表演形式背后的文化符号与文化印记。
漂泊四方的表演
对于习惯于固定生活环境的人们来说,流浪四方或许是最不幸的一件事情。或因为家庭变故,或因为饥荒,人们漂泊四方,以乞讨或卖艺营生。如何博取路人的注意力并获得赏钱,是沿街卖艺的人们需要钻研的事情。北京天桥是沿街卖艺文化一个形象的缩影:人们撂地杂耍、说书、弹唱,这其中的很多艺术形式后来纷纷在舞台表演之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西方世界的街头表演以及马戏表演,其内容和表演形式与东方相应的情况基本类似。
历史上,凯尔特人的文化中有过吟游诗人(bard)的角色。两个部落交战,不会互相杀戮对方的吟游诗人,胜利者可以借助对方部落的吟游诗人在其余区域扬名立威。而在系统性的文字记录历史之前,很多著名的史诗、神话、传说等,都是通过口口相传形式加以传承。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都有以作品集形式汇编的传世的文学作品,如西方的《荷马史诗》与东方的《诗经》、《乐府诗集》等:它们的素材大多来自于史前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
也有一些漂泊四方的表演者,他们的经济能力满足在固定居所过上优越的生活。但是他们仍然有信念与信仰,向志同道合者传播自己的理念:他们的行为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行为艺术,西方世界的传教士便是其中代表性的角色。对于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基础的信仰体系是朴素的天地良心,因而传播某种特定的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没有深厚的民意基础,但这不代表行为艺术不能在中国使用。笔者听父辈讲过一个有趣的关于陌生人的故事。在他们小的时候,温饱尚不能彻底解决。有时候,村庄里会来一位全村人都不认识的人,他会给村民们像剪刀梳子之类的一些小的日用品,以“借用”的方式。村民们问什么时候需要还他还这些小的日用品,这位陌生人说:“等大家都能吃上白面馍的时候,就可以还了。”以现在的思考方式看当年的趣事,笔者的猜测是,人民政府会通过一些潜移默化的方式提振人们发展的士气,而此种行为艺术则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舞台表演
在东西方,最原始的舞台表演形式应该都起源于祭祀场所。在西方,雅典卫城山下的酒神剧场(Dionysus Theatre)成为祭祀仪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进行,以其为根源衍生了话剧(play)、歌剧(opera)、音乐剧(musical)、舞剧等一系列西式舞台剧。在东方,祭祀活动中的乐舞在随后衍生到了贵族庭院内,成为表现自身阶级地位的工具,于是便有了孔子时期反映礼坏乐崩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1];在民间,舞台表演艺术更多地被用于娱乐,各式曲艺(如击鼓说唱俑、俳优俑表现的表演艺术)成为人们消遣时间的选项之一,它们是直到现在都很流行的曲艺的雏形;傩戏则是驱鬼辟邪的一种方式,其中的很多元素也一直流传到了现在中国的很多地域。
无论是东方或者西方,早期人类社会最早的舞台表演都是借助超于人类自身力量的主体(神)的意志传递给整个群体一系列理念,此种表演以文字为基础,配合音乐、华丽的服饰与造型、以及舞蹈增强表现力。因此,无论是东方或是西方,早期的舞台表演传播的信息通常涉及哲学范畴:很多经典的希腊戏剧传递的哲学理念仍然被奉为经典,供现代的西方人文学科的学生(多为classics专业的学生)作为素材进行论证;而在东方,传世的《诗经·颂》、《楚辞·九歌》等祭祀时使用的歌词,也随其他作品一同构建起了东方文化体系中的经典,供后人参考引用。早期舞台表演艺术中的音乐元素大多已经散佚,但许多舞蹈形式与文字却通过相关媒介传递给了后人,人们通过一定形式的技术手段进行了复原:典型的例子如飞天舞蹈、汉代的鼓乐舞蹈等等。
在公元1世纪到15世纪的一千五百年间,西方社会被宗教统治笼罩,相应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大多被禁锢在教堂内,我们可以从很多亨德尔等作曲的神剧(如《弥赛亚》等[2])中感知当时舞台表演艺术的形式;而在东方,战争时间多、和平时间少、大规模的民族融合等状况,也让经典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没有充分的发展或者传承。在这一千多年中,传世的东方诗词曲赋很多情况下是为了舞台表演而创作的;但大多情况下,舞乐部分大多已经散佚,只有文字流传到了今天:我们将在本作品下一部分[3]中探究它们的文化意义。
在过去的五百年间,东西方社会的社会暴力程度在冷兵器时期慢慢弱化,相对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给了东西方世界足够多的时间发展与传承舞台表演艺术。无论是东方或是西方,表现对深层次哲学思考以及对神的崇拜的舞台表演艺术渐渐消弭;而对于人在社会运行中的表现与对于个人感受细节描绘的舞台表演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创作者越来越多地将精力放在剧本以及相关呈现形式之上,将有吸引力的故事呈现给受众;表演者使用的面具被摘下,通过表演者的表情传递的讯息多变而灵活,让受众感到的情绪更为立体丰富。
在西方,希腊戏剧衍生出了一系列舞台剧种类:话剧造就了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剧作家团队,同时对相关语言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歌剧与音乐剧的大发展伴随着古典音乐与西方现代音乐的兴盛;舞剧的流行也伴随着芭蕾舞、现代舞等舞蹈形式的确立。在东方,舞台表演在各地以戏曲的形式走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无论是各个地方戏曲或是集大成的京剧,都将唱词、曲调、扮相、造型演绎到极致。东方的戏曲像是融合了西方歌剧、舞剧、话剧等元素为一体的剧种,让舞台表演艺术在东西方有别样的特征差异。
在剧目内容上,东西方文明塑造了很多极富想象力又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与情节。西方世界里,莎翁的悲喜剧作品描绘了诸如哈姆雷特、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一系列鲜活的角色,深入刻画人的诸多本质;莫扎特、威尔第等人作曲的如《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等经典歌剧在古典音乐领域内留下了浓墨重彩,让人们习惯于使用咏叹调歌颂爱情;柴可夫斯基作曲的《胡桃夹子》、《天鹅湖》等芭蕾舞剧让人们领略了使用曼妙的舞姿诠释什么叫做纯粹的美。在中国,传唱数百年的经典剧目大多在说同一类故事,那就是:忠义爱国、爱护人民、性别平等。经典剧目中最常出现的角色包含:诸葛亮、关公、包拯、杨家将、王宝钏、花木兰、穆桂英等。可以看出,西方世界在舞台表演中主要关注具体的个体以及相应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美和矛盾;而中国在舞台表演中更多地将个体放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之下,发掘其可以使社会得以健康运行的品行。两者虽将观察角度置于不同方向,但都有其内在的深刻价值,同样值得欣赏。
广义舞台上的表演
在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之后,媒体的视听传播方式让很多表演艺术找到了比实体舞台远远宽阔的广义舞台。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直播等等表演形式,通过视频与音频传播至更加广泛的大众。诸多影视节目作品已经成为经典,铭刻于东西方民众的记忆中;而这些作品又与数百年来深远流传的舞台表演剧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一个较为特殊的广义舞台:运动场。
体育运动是人类走向文明、抛弃野蛮的象征。当部族之间发生利益冲突之时,有很多种途径可以达成避免使用暴力解决纠纷的冲突,而体育竞技可以作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设置一定规则,将各部族最为强壮、灵巧、精明的运动员放在一起比拼,这有利于各部族通过体育竞赛这一表演方式衡量实力对比情况,进而决定利益分配与合作模式。增进合作、减少对抗,是体育运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贡献。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正是在全球范围内,增进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合作而所做的努力。然而,在任何历史时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其倡导的全人类合作、平等、和平的理念都有较大距离。1936年柏林奥运会,希特勒法西斯试图用奥运会传递种族主义的观点;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以色列运动员成为了恐怖袭击的对象;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互相拒绝参加在对方国别举办的奥运会;2016年起,俄罗斯运动员因为一系列政治原因而被排除在奥运会之外;中国运动员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因为西方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嫉妒而屡遭不平等对待。。。这些事情都让我们意识到:无论有多么光辉的口号,现如今的奥林匹克运动仍被西方世界主导话语权;而一旦奥运会有了不再成为西方世界宣扬自身优越性的喉舌的倾向之时,西方世界便会修改相关规则,让奥林匹克运动的话语权重新回到他们的手中。
在以上角度看来,奥林匹克运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社会中东西方世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之一。积极投身于这个战场,努力、精明而勇敢地斗争,是中国运动员们、教练员们、以及体育系统的官员们的社会职责与历史使命。以国字号运动员的头衔为自己挣来网络流量的想法是急功近利的;而奋勇拼搏的女排精神则是铭刻于国人心中的正能量文化符号。
[1] 《论语·八佾》
[2] HWV 56
[3]第二部分 语言文字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