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狂2的主题:内卷大潮裹挟下青少年的音乐初心
我作为第一批90后是小学时看的《我为歌狂》老动画(以下简称《歌狂1》),《我为歌狂2之旋律重启》(以下简称《歌狂2》)爷青回!五星评分里包含情怀分,我的标准就是我高兴(B站评分现状)。我很懒写评论,但歌狂的情怀是实在太重,我几乎每集都有评论,甚至想写长评。
《歌狂1》的地位是不可超越的,它永远是我童年最优秀的国创,因为里面有时代背景和情怀滤镜。那时候,同学们都在讨论喜欢叶峰还是楚天歌,《我为歌狂》小说和续集在班级之间传阅。我后来唱歌、写歌、学乐器等都可以追溯到《我为歌狂》。
《歌狂1》里楚天歌引起我强烈共鸣,诸如乖乖熊钢琴天梯之类的致郁情节简直是看得我PTSD都犯了。麦云洁无论在哪里都如此耀眼、光芒四射,她一直是我最希望成为的那种女生。麦麦说天歌失败者的那个剧情,我真是暴风哭泣。后来麦麦说要重新认识天歌的时候,我又觉得麦麦是最棒的!所以,《歌狂2》只要让我天歌麦麦官宣就无脑五星!!
以上是我打出五星的直接理由。
===============================================
《歌狂2》的与时俱进非常值得肯定。动画里一个寒假就从传呼机用到智能手机,这没啥好说的,柯南也一年间从大哥大用到智能手机。《歌狂2》有很多展现当代生活的细节,如多元化大众音乐市场、智能手机、共享单车、高清监控摄像头、直播、奶茶等等。男团女团、观众评分、令人迷惑的保送规则等问题争议大,但这也是我们当代生活的事实,不管你怎么批评都客观存在。
我把《歌狂2》的主题概括为“内卷大潮裹挟下青少年的音乐初心”。
如果让主题再精简些,那么可以说,《歌狂1》是“叛逆”、《歌狂2》是“初心”。
《歌狂1》的受众是80后和第一批90后,“叛逆”是流行话语。不畏权威、反对家长、勇敢追求梦想和爱情,这都是能引起共鸣的话题。这个语境下,青春是阳光、活力、热血,青春是拒绝循规蹈矩、突破刻板印象,青春是敢于直面冲突、用爱战胜冲突。
《歌狂1》的音乐也基于相同的对青春的理解。所以,成长于这一时代的我们始终认为《歌狂1》的音乐才是青春应该有的样子。然而,青春并不只有这一种样子。
《歌狂2》的背景是2020年,角色设定为00后,甚至有虚拟偶像官方微博。动不动就“叛逆”的“愤怒”情绪已不多见,尤其是对于音乐,现在大概已经没有家长认为音乐是不务正业了。相反,越来越多家长支持孩子学音乐。《歌狂2》提到主要角色结缘少儿音乐比赛,这的确是对《歌狂1》吃书,但我认为这个剧情有现实基础。《歌狂1》乐器靠自学,当时买烧火棍《三月通》自学吉他是常事。《歌狂2》现在的小孩大多是正经上课从小学音乐,参加各种比赛,先学第一乐器再学第二乐器等等。
《歌狂2》背景下青少年面对的“压迫”不是音乐梦想被反对,而是音乐的功利化,音乐被作为一种功利的竞争手段,把青少年对音乐原始的热爱扭曲为争胜负、争名额、争人气。《歌狂2》引起生理不适的点都出自这个问题。有观众评价说“小孩子懂什么勾心斗角”“恶心,好好的音乐变宫斗”“饭圈恶臭”等等。事实上,这就是当代青少年面对的真实“压迫”,用另一个更能引起共鸣的词来说就是“内卷”。现在的中小学生也知道什么是内卷了,他们觉得很累,抑郁、难受。《歌狂1》天歌父亲只是希望天歌成为古典音乐家,《歌狂2》是人人希望争第一、不是第一就没有意义,这两种心理压力相比,后者显然更加致郁。
《歌狂2》讲述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如何用我们的勇敢与倔强坚持自己的初心。受经费和集数限制,故事叙述得确实太快,制作组赶在最后借由叶峰妈妈把主题抛了出来。音乐不是为了比赛竞争,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谁更厉害。热爱音乐是因为我们在勇敢表达自我,是不管有没有掌声都要努力站上舞台,是有很多人喜欢听我们唱歌。
《歌狂2》音乐真的不如《歌狂1》吗?有观众评价《歌狂2》不上旧歌给韭菜都不会割。《歌狂2》争取大部分上新歌就已经非常难得,这反而是最值得支持的地方。《歌狂》系列应当是先锋的,固守过去反而是丢掉灵魂了。
《歌狂2》音乐真的没有校园的感觉吗?有观众评价《歌狂2》音乐软弱无力、不够燃、不抓耳。《歌狂2》的新歌兼顾风格多元化,只用活力、燃、抓耳来评价音乐,只能说是音乐口味太窄了。有观众认为happy过于性感、top韩国男团。现在的孩子都有学青少年拉丁舞了,这真的很正常。校园音乐不是只有民谣和流行,随着孩子们更早开始学音乐、更早接触多样的音乐体裁,写出不同风格的歌再正常不过了,如《歌狂2》把古风加进来是很接地气了。
一代人的青春不是上一代人定义的青春。当我们不堪重负时,不妨想想我们热爱音乐的初心。拒绝内卷,永远肯定自我价值,勇敢唱出——我的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