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西方文明撷萃】第一部分 直观人类活动(艺术) 其三 相聚与节日

2020-12-15 00:15 作者:dawenxi0  | 我要投稿

人是社会的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从属于不同的组织:有以血缘关系建立的家庭组织,有以利益关系建立的企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组织,也有以共同兴趣爱好或者政治理念为基础建立的团体或者政党。这些团体或组织,对于东西方而言,其构建基础的内核是完全一样的。

家庭组织是通过血缘关系天然联系起来的组织,直系亲属之间的情感纽带正常条件下是无条件的:通常条件下,家庭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人们诸多关系之中最亲密的。人们将最亲密条件下的聚会对应的节日当作最重要的节日,而最重要的节日在东西方有相通之处。

在英国的索尔兹伯里平原(Salisbury plain)上,世界遗产巨石阵(Stonehenge)矗立在那里。考古人员发现,巨石阵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与夏至日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其中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1]考古学家猜测人们在数千年前的夏至日与冬至日已经开始祭祀活动,祈求阳光普照大地、万物生长。

西方的圣诞节在每年日照长度最短的日子(冬至日)附近;而东方的春节在每年最冷的时节(大寒与立春)附近。将最重要的节日选在这些时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时节意味着北半球的万物肃杀,无论是农耕或是游牧的生活方式都面临着寒冷、饥饿(如果没有储藏),同时人们的闲时间最多。在最盛大的节日,东西方的人们都会饱食一年之中储存的优质食物。西方人在最重要的节日一般通过教堂里面的圣诞乐曲、祷告传递平静的讯息;而平时工作生活之中通常通过激烈的讨论与批判完成自我形象的树立。中国人在过年的时候会燃放爆竹、进行大型的集会,都是图个热闹;而在平时的工作中则是尽量保持安静,不轻易批判,尽量通过委婉的方式达成目的、树立形象。看来西方人与东方人都有安静与热闹的一面,只是在不同场合之下的表现方式不同。

婚丧嫁娶对于东西方的人们来说,其含义与目的都是一样的:人们在这些事情上相聚,或因为整个大家庭/朋友圈内多了一位成员,或因为整个大家庭/朋友圈内少了一位成员。诸如婚礼、满月、受洗(baptism),均代表整个大家庭接纳了新成员;而葬礼则是在一位家庭成员离去之后,以此人为中心的家庭或朋友圈相聚,巩固已经建立的亲情与友情的纽带。

除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圣诞节)之外,东西方世界还有一些重要的节日可以相比照。四月上旬,在中国的清明节,人们吃寒食(江南地区亦食青团)、扫墓以祭奠先人、联络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而在同一时间段的西方是重要的复活节,人们画彩蛋、吃兔子形状的巧克力、纪念耶稣的逝去与复活。农历五月初五,中国人过端午: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驱除毒气与邪气,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屈原。7月4日是美国独立日(国庆日):美国的人们游行、看焰火表演,纪念世界超级大国在两百多年前的诞生。农历八月十五,中国人过中秋:吃月饼、吃团圆饭。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人们悬挂国旗,纷纷出游消费以带动黄金周经济发展。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重阳节:人们登高、佩戴茱萸、赏菊、祝福老人。11月11日是英国的一战纪念日,人们在胸前佩戴罂粟花以纪念一次世界大战中死难的英国士兵。11月下旬是北美的感恩节,人们进行家人团聚,吃火鸡。

从上面的一些比照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节日大多与家庭、长辈、团聚有关;而国庆与端午又是宣扬家国情怀的节日。西方的节日的主要目的宣扬的是对宗教偶像的信仰、对国家的信仰。由此可见,中国人相对于欧美地区的人们更在意家族在生活中的地位,而欧美地区的人们更注重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之下,个人的感受、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

此外,中国的节日现在为人们提供了很多法定节假日,让很多被迫加班的人们有足够理由休息;而西方国家将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的情况相对中国较少,可供个人自由支配时间的法定年假相对中国的情况却多了不少。总体上看,现今中国人的奋斗要多于还在吃老本的西方人,因此中国人的休息时间相对于西方人要少;同时,已经完成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可以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拥有充足休息时间的前提下保持在高位,但他们相对于中国人的优越感在慢慢降低。

对于读者朋友们,你们更偏好于哪一种相聚与节日模式呢?其实无论是东方或是西方的相聚与节日模式,总体目标都是通过各种方式增进家族间/朋友圈之间的感情,维系人们的社会关系纽带:表达方式与偏重的点多种多样,目的却殊途同归。而在经历过不同文化环境之下的相聚与节日庆祝之后,笔者确实能深刻地体会到:人在某种意义上天然归属其文化群体,而且这种归属是与生俱来的。以下文为例。

笔者在英国读博士的时候,牛津大学Balliol College的教堂在学期之中的每周日都会举行弥撒(mass):学院的学生老师或者任何参观访问学院的人们都可以自愿参与,听唱诗班和着管风琴唱圣咏、听学院教堂的主教布道。作为教育为第一目的的学院,学院里的教堂欢迎各种拥有不同信仰(基督教徒、穆斯林、无神论者,包括作为共产主义者的笔者)的学生们参与周日的弥撒合唱团:一方面学生们可以借此了解英国传统宗教体系之下的典型聚会模式;另一方面,合唱团也能促进学生们在学业之外的交流,起到学业的调节作用;此外,参加合唱团并且帮助教堂完成弥撒工作的学生们能得到一顿免费的晚餐作为回报。于是,拥有男中低音音域的笔者会与同学们一起在周日的例行弥撒中,和着管风琴或者清唱诸如“Kyrie”、“Sanctus Dominus”、“Magnificat et Nunc Dimittis”[2]之类的圣咏。在圣诞时节的特殊弥撒,合唱团还会与很多英国本土、住在学院附近的居民一同歌唱诸如“Once in Royal David’s City”[3]、“God Rest Ye Merry Gentlemen”[4]之类的圣诞歌曲。弥撒完毕之后,同学们一起去教堂旁边的会厅喝雪莉酒(sherries),再去食堂里吃一顿免费的晚餐。

笔者在2017年底回到国内工作,又可以时不时地回到阜阳的家中与亲戚们一起聚会。笔者在数月前完婚,近日,带着妻子与家族中的亲戚们一同祭奠祖坟。笔者的爷爷奶奶在去世之后,仍然沿袭过去的方式在耕地里土葬。笔者的父辈有兄弟姐妹八人,除了大姑在淮北之外,所有人都参与了这次祭奠。有人准备了火纸、纸钱、纸元宝,有人准备了菊花与鞭炮。阳历2020年11月底的阜阳经历过一些降水,泥土还有一些湿:大家踩过一小段刚刚出苗的小麦到了坟前,点燃火纸,燃放鞭炮。笔者的大伯向笔者夫妇介绍:这个坟头是你爷爷的爷爷的,这个坟头是你爷爷的父亲的,这个坟头是你爷爷和奶奶的。最后,长辈们先给祖坟磕头,然后是笔者所属的小辈们给祖坟磕头。祭奠结束,大家走出耕地到旁边的小道上,用树枝刮掉鞋上沾的泥土;几个姑姑看到附近的地里种的青萝卜成熟了,每人拔出来一两个、用自来水冲掉泥土,掰开萝卜分给大家吃。然后,大家一起去附近的一个农家乐聚餐。

对于笔者而言,西方的宗教文化或许以教育的方式去经历是最好的状态。虽然能参与到一些西方的宗教仪式中,但与生俱来的肤色、面庞以及文化背景决定了笔者在内心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仪式与聚会有天然的不匹配;参与弥撒的本土居民看待笔者稍显异样的眼神也已经微妙地表现出了这种不匹配:探索、了解而不融入,求同存异,或许是最好的状态。而对于笔者自家的祖坟,无论笔者在未来或贫或富、社会地位或高或低,那里永远都是自己的根:毕竟我父母永远是我父母、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永远是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1] 来源:百度百科

[2] 依次为“求主怜悯”、“神圣的主”、“愿我的灵魂使主光大与尾声”

[3]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V411z7Ct

[4]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5411s73z

【东西方文明撷萃】第一部分 直观人类活动(艺术) 其三 相聚与节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