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淘胶片机的体验与切入角度

2022-08-17 00:18 作者:搞艺术的小明  | 我要投稿

1.购买胶片机的动机分析:

1.1胶片色?这实际上是两个问题


1.1.1民用来说,胶片色是被扫描仪和商家定义的,对于懒得或不会调色的人来说,确实有用,但随着APP的不断发展,这种优势被不断缩小。

1.1.2专业领域来说,胶片色是被工艺水平和物理特性定义的,追求极致的艺术家来说,可能需要这种细微的细节差别来增加作品的“含金量”。


1.2慢拍?这实际上是两个问题


1.2.1物理层面的慢拍

由于机械结构的特性,导致早期的手动过片相机效率低下,并且自动化水平较低,这种相机拍起胶卷来确实是没完没了,因为每一次精准曝光,都极度依赖测光表。尤其体现在大画幅相机上。

但如果买了傻瓜相机(抑或中后期的快拍机亦称PS机),则不存在物理意义上的慢拍,按快门起来和手机一样轻松。

1.2.2心理层面的慢拍

如果你恰巧财力雄厚,那么心理上的慢拍可能是不存在的,这只存在于被胶卷价格压迫的普通玩家。

时空穿梭回那个年代拿干活机的职业摄影师,胶片可一点也不慢,甚至越快越好,命中率越高越好,因此那个年代的干活机如今价格反而很便宜,除了还在用胶片干活的独立摄影师会买,一般玩家会嫌又重又丑,加上胶片价格暴涨以及数码老款全画幅单反价格探底,曾经用作“低成本全画幅”的玩法已经不复存在。


1.3新奇?这实际上是两个问题的答案

这通常来自于数码相机和手机倦怠症,CCD相机回春,一方面来自于商家爆炒和胶片暴涨,另一方面也因为复古相机确实好玩,曾经被认为没有标准答案情况下,又有大量用户基数保底,可以生产各类奇怪相机,总能满足人们奇怪的癖好。

同理,曾经千奇百怪的胶片相机也满足了这种夹杂着“消费新奇玩具”的欲望和“复古符号展示”的欲望。


1.4创作?

如今的艺术创作已经成为了一棵大树,每个分支都有无数杰出的艺术家。

一部分艺术家拥抱最前沿的科技,摆脱了相机:如沃夫冈的“无相机摄影”

一部分艺术家在探索民用设备的“摄影语言”:如肖尔的“手机与无人机”拍摄实验。

一部分艺术家在用大画幅回归经典,那也必然有艺术家选择保持使用胶片

可以说,这是一种选择问题,而非必需。


1.5稳定性?

1.5.1基于最基本的概率学来说:流程越多,出错概率越大

数码流程:镜头故障/CMOS或CCD故障/储存卡故障/读卡器故障/硬盘故障

胶片流程:在上述故障的基础上增加,没挂上卷/漏光/断卷/邮寄丢失/冲洗失误

1.5.2另外,从损失量来看

玩135的话,胶卷损失的最小单位是36张照片(出问题就是一卷起报废)

而数码损失的最小单位是1张照片(一出问题理论上就能发现)


2.确定需要买胶片机以后该做什么?

基于大多数人就为了图一乐,其实机器越廉价反而成本越低,玩得越开心,毕竟,购买一个炒作溢价超高的商品,会让人自贬为一棵韭菜,而淘到物超所值的尖货,才令人格外快乐。


2.1因此建议购买价格在10卷胶卷价格以内的相机,坏了不心疼(财力雄厚请自行酌情)

避开:因明星网红而暴涨的相机,选择:同系列的冷门型号或前一代

避开:具有奢侈品属性的相机,选择:便宜耐用的实用品相机

避开:古早的电子化相机,选择:经过大保养的纯机械相机或2000年后的电子化相机

避开:拍摄体验和当代数码相机雷同的相机,选择:独具特色,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相机


2.2以下为一些关键词,可自行探索,为避免价格炒作,不做任何推荐。


曾获得日本Japan Camera Grand Prix、欧洲TIPA等相机评比大奖

某方面做到极致:如极小、极轻薄、极自动智能、开关方便等

特殊属性:闪光功率高、三防、小众焦段、带有黄斑对焦、带有腰平取景等


结语:

考虑到大众的喜好是图一乐,我也并非专业胶片相机用户,本文面向的也是同样的图一乐人士,选择玩复古器材,或许更多的,是对曾经拥有的巧妙设计的赞叹。


至于画质、氛围感、参数,还是留给现代器材吧。


淘胶片机的体验与切入角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