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25 莱布尼茨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25、莱布尼茨(公元1646—1716年)
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在数学、物理和技术科学方面有较大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出身于哲学教授家庭,做过外交官、宫廷顾问、图书馆长、柏林科学院第一任院长。
莱布尼茨的哲学核心是“单子论”。他认为单子是无限的、不可分割的、能动的客观精神实体,并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是一切事物的基础。上帝是最高的单子,决定其它单子的生灭。每个单子自成一个“小宇宙”,具有程度不同的知觉,都能反映全宇宙。单子之间互相不发生作用,但由于上帝事先的安排,整个世界的单子在发展过程中,是互相调和一致的。莱布尼茨称这为“前定的和谐”。列宁指出:“单子=特种的灵魂。莱布尼茨=唯心主义者。而物质是灵魂的异在”。[1]莱布尼茨哲学可说是一种精致的宗教创世说。
菜布尼茨从唯心主义单子论出发,在认识论上宣扬天赋观念,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在他看来,构成事物的每个单子,由于没有可供外界事物出入的“窗子”,不能接受外来的影响,认识没有客观来源,只能是天赋的。他片面抬高理性,贬低感性,否认普遍的必然的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他认为人类所以具有理性知识,乃是由于人类具有“理性灵魂”,从而才能凭着抽象概念进行反省活动。在他看来,感觉对认识虽是必要的,但感觉只能提供一些个别事例,不能提供普遍真理,经验是不足信的,只有理性[2]才能建立可靠的规律。这种普遍的必然的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只能从先验的思想中产生。这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唯理论,显然是十分荒谬的。
莱布尼茨在社会政治观上,拥护“开明君主专制”,把当时君主专制的德国说成是最完善的国家。他认为上帝是“全智全能全善的”,整个宇宙都是上帝合目的地创造和安排的。上帝在无数的宇宙中选择这个世界而不选择别的,说明这个世界是最好的世界,是“上帝的作品中最崇高和最神圣的部分”,企图以此证明当时的德国是“最完善的”君王统治。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十七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既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维护科学技术的进步;却又反对革命,主张改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他企图调和哲学与宗教、科学与信仰的矛盾,是近代典型的形而上学体系的代表,成为后来康德哲学的主要批判对象。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外壳中,包含有关于实体的能动性、运动的间断性和连续性、有限和无限、个别和一般等辩证法思想。列宁指出:“这里是特种的辩证法,而且是非常深刻的辩证法,尽管有唯心主义和僧侣主义。”[3]
主要著作有《人类理智新论》、《神正论》和《单子论》等。
注:
[1]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430页。
[2] 天赋的内在原则。
[3]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4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