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流浪地球》观影有感

2019-02-14 22:02 作者:风游光速  | 我要投稿

第一次听说《流浪地球》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对它的观感并不好,“把地球改造成火箭,什么鬼主意,想出来的人怕是脑子坏了”。之所以最终还是去看看,其实多少是抱着想看笑话的态度。

当时,我甚至不知道吴京也在电影中特别客串。虽然京哥是一位脚踏实地的电影制作者,但是由于前几年《战狼》的火热,我对他的直接印象是“主旋律”太重,如果事先知道吴京客串其中,我可能对电影的期待还会下降一个等级。(这确实是最初的印象,本文末我将对京哥道歉)

电影的开场,较为平庸,吴京为了航天事业出发,与家人告别。随后切到十多年后,成长的刘启叛逆离家出走。而随后的韩朵朵上课,同学用呆板的语气念着“未来是希望,是钻石般珍贵的东西……”这样肉麻的话,尤其去黑市买东西时还多嘴走漏了想骗走防护服的想法,引发黑市大哥的追杀。这段时间,是我对这个电影观感最差的时候。

但是,随后,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一切,刷新了我对它的认知。

从低到高对北京地面的拍摄镜头,几乎没有任何的突兀感,巨大的发动机喷口、重量感十足的运输车,重金属的特效,可以让人信服“未来也许真的能造的出这种东西”。这种级别的特效在以往国内的电影里是从未有过的。

木星重力超出预期,全世界一万多的行星发动机近半数熄火,早已预定的3号应急救灾方案启动,150万科研人员冲上了维修行星发动机、挽救地球于灭亡的道路。而主角刘启,出于机缘巧合,也被裹挟在了这群伟大的人之中。

一路上,无名的运输员为了保全珍贵的火石,选择松开链接阀牺牲自己;电梯即将坠落,刚子为了营救更在远处楼下的达叔,放弃了自己生还的机会;搜救队长王磊,明知自己的妻儿遭遇生命危险,仍然选择坚持执行运送火石的任务;救援飞机坠毁,神志不清的李一一清醒后的第一句话是“快跟我去营救苏拉威西赤道发动机。”事后看完电影,从网上看到的消息,150万的救灾维修队伍,最终有9万人牺牲。

主角一行人,经历千辛万苦跋涉到了苏拉威西,结果发动机早在他们抵达前就已经修理完毕,对此王磊队长的态度不是我们白来了一趟,而是:“饱和式救援,有人比我们先到了”,太好了。

而主角刘启,也在这一幕幕的经历间成长着,从一个怨恨救援队没有优先救自己爷爷的不懂事的叛逆儿,蜕变为了舍命爬进重达数万吨的发动机闸门修理故障的救援战士。韩朵朵也从只会躲在哥哥背后的小女孩,变为了敢于站出来主动面对全世界发表演讲的勇敢者。当然,新生代演员的演技上有不足,但是这份成长的立意本身是没有错的。

故事的最后,虽然绝大部分行星发动机修理完毕,但产生的推力仍不足以把地球推离木星,主角刘启想出的用行星发动机点燃木星计划也遭遇了经电脑MOSS计算不可能实行,以及实际操作确实失败连续三次的重挫。但电影开头被我认为是“失败之处”的肉麻话语却成为了扭转一切的关键,“未来是希望,是如同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话虽然糙一些,道理却很明白:只有不放弃,才能有未来。

平凡的一句话语,唤回了无数曾想要放弃的营救人员,于是不止是主角所在的苏拉威西,赤道上燃起了三道赤红色的冲天火焰。于是身在太空的吴京说服联合政府,驾驶宇宙空间站用爆炸补足了点燃木星的最后一步,于是地球……得救了。那一刻,所有人都知道此为最后一搏,而刘启却大喊着住手,这并不是他不成熟,而是他通过这次营救行动理解了身为亲人的意义和责任,他理智上明白必须这么做,但心理上还无法接受。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中一次都没有提到过“中国”两个字,但是纵观整个电影,那种全世界面对危亡拼上一切也要完成任务的使命感,那种亲人之间彼此的珍惜和理解,不成熟的个人一步步走向成长,生命的最后对故乡的眷恋,直到最后一刻也不放弃努力的希望,我感受到的正是中国所独有的家国深情。

《流浪地球》,真的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PS:电影说完了,最后还要留一点余地来讲一下我所知的拍摄过程。郭凡导演、将这部电影挽救于夭折的吴京大哥,同样刷新了我对他们拍摄电影的看法。最主要的一点,在面临投资方撤资的前提下,他们打造的这个团队咬着牙坚持到了最后,没有放低对自己拍摄的要求,贡献给了观众一部全中国最好的科幻电影。在这里,我要为最初不成熟的自己,向吴京大哥、向《流浪地球》的拍摄组道歉。

吴京大哥在采访里也说了:“郭凡跟我介绍电影里的物理公式、发动机设计理念等等等的时候,说实话我一点听不懂,但是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当年自己跟别人介绍狙击场景要怎么布置、坦克要怎么开等等等。所以我决定挺他。就一个要求,以后你要帮助下一个‘吴京’‘郭凡’。”

那一刻,我知道了,中国电影是有希望的。

《流浪地球》观影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