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魔座驾-bt42突击炮

BT-42 是芬兰应急改造的一款突击炮。于继续战争中芬兰掳获了一些苏联的BT-7轻型战车及英国于冬季战争中援苏的QF4.5吋榴弹炮(114 mm-calibre light howitzer, model 1908)。最终只改造了18辆BT-42。
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为消灭他的对手不断设计和制造更好更强的战车,而芬兰和苏联的战斗中掳获了不少这些优秀的战车,而其中大部分都是轻型载具。
芬兰的军队为了可以更有效率运用这些掳获的战车决定改造其中一部分的轻型战车,最后决定在掳获的BT-7轻型战车上配备新设计的炮塔并装上掳获的英制QF4.5吋榴弹炮的设计获得采用并重新命名为BT-42,至1943年为止一共改造了18辆BT-42。
BT-42的第一次实战是在1943年的斯维里河战场,主要是用来摧毁敌方的碉堡。虽然在对抗软性目标上十分有效,不过在对付敌方的装甲目标上未如埋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芬兰军方借鉴德国的设计制造了一批反战车高爆弹(HEAT),最初认为能有效对付拥有倾斜装甲的T-34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BT-42很快就在坦克组员间恶名昭彰,原因主要归咎于新的炮塔及搭载的火炮。虽然提升了火力,不过改装带来的重量令战车的悬挂及引擎有很大负荷,令轻型战车最大优势:速度及机动性尽失。而且组员要在狭窄的炮塔内操作旧式分离填装的主炮,更甚者火炮的仰角及炮塔转动手柄是安装在炮塔左右两旁,要车长及炮手分别控制,不但效率低下更是不适合于快速瞄准反坦克战斗。另外BT-42坦克可以不需要使用履带而当作行装轮装甲车使用,驱动车轮与接地车轮连锁而获得动力。前轮接地车轮装上方向盘就能够操控左右方向转换移动。
BT-42的问题在1944年的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攻势中表露无遗。在维堡的防卫战中,一辆芬兰的BT-42用18发炮弹也未能催毁一辆T-34,整场战斗中BT-42没有显著的贡献。同时这场战斗曝露了芬兰军队军备老化的问题,因为当时芬兰军的装甲力量很多还是老式的T-26,T-28及维克斯六吨战车
后来德军紧急为芬兰军队提供了一批四号战车及三号突击炮,以替换芬兰军队陈旧的战车。而BT-42在维堡的战斗后很快就被三号突击炮取代。


全长 5.7米(18尺8寸)
宽度 2.1米(6尺11寸)
全高 2.2米(7尺3寸)
乘员 3(车长兼职通讯兵、驾驶员、炮手兼职填装手)
装甲 6–13 mm
主要武器 114 mm (4.5-inch) howitzer
发动机 Mikulin M-17T
输出功率 500 hp (370 kW)
推重比 33.33 hp/tonne
悬挂系统 克里斯蒂悬挂
最大行程 375 km(233 mi)
最大速度 53 km/h(33 mph)Σ( ° △ °|||)︴
少战中不科学的地方(up是杠精):电影中履带被打掉就可以用轮子行驶是不可能的,BT系列至少需要40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轮履切换,且天知道悬挂有没有被打坏。114mm短管能否击穿潘大头也有质疑,因为突击炮很少带AP,且带了也不一定能击穿。不过在看电影时还是开心为主,不要纠结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