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4.2.2.5 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2023-11-22 13:27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5、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不仅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而且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扩张。

  当事物的质变开始时,新质并不是同时在事物的全体上出现,而是在旧质的范围内首先突破一点或几点,然后在数量上迅速扩张,直到占领全盘,完成质变过程的。这种新质在数量上迅速扩张的情形,就是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例如,金属在达到熔点或凝点时,就开始了熔化或结晶的过程,亦即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这样实现的:首先在个别地方出现“液珠”或“晶核”(新质),然后“液珠”或“晶核”在数量上迅速增长,直到占领全盘,完成“相”转变。又如,在我国农业合作化或农村人民公社化的高潮到来时,也要经历少数合作社或人民公社(新质)在数量上迅速增长,直到占领全国农村的过程。这都是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同量变是不同的。量变并不产生新质,而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则每一步都产生新质。

  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同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也是不同的。首先是同阶段性的部分质变不同。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其根源不在事物根本矛盾的解决,因而并不影响事物的根本的质;而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则是根本矛盾得到解决的过程,它的完成也就是事物根本质变的完成。其次,它也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不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是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发生的,这时事物的根本质变还没有开始,新质虽然已经在局部范围内出现,但是旧质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新质虽然也可能在量上有所增长,但还不能迅速占领事物的全盘;而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则是在事物的根本质变开始以后发生的,这时旧质的崩溃之势已成,新质将以迅猛的姿态占领全盘,完成根本质变。例如,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起就有了红色政权(新质),在二十多年的长时间内,红色政权在量上也在逐渐增长;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国民党反动政权还是相对稳定的,旧中国的性质也还没有发生根本的质变,因而整个说来,旧中国还处在量变过程中,每一红色根据地的开辟还只能说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但是,到了1948年11月以后,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于是决战阶段到来,根本质变开始。这时反动政权土崩瓦解,解放战争凯歌行进,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以风卷残云之势解放了整个中国大陆,红色政权这一新质的东西迅速地占领了事物的全盘,这个过程就是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的原理,对于革命实践也是很重要的。这条原理告诉我们,当事物的质变过程到来的时候,我们就应当把新质在量上的迅速扩张看做完全合乎规律的现象,从而大力地促进它,以加速质变的完成,而不应该以量变的“常规”来衡量这种变化,从而阻碍它。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能不能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事物的发展,常常是区别革命派和保守派的标志。有些人之所以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单从认识的根源方面说来,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善于领会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把质变开始以后的量的扩张误认作单纯的量变或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因而总是按照量变的“框框”来看待这种质变过程中发生的现象。例如,当1955年下半年我国农业合作化高潮到来时,有些同志就看不到我国农村已经开始了由个体经济到集体经济的质变过程,他们还是用量变的老尺码去衡量新过程,因而对于质变开始后的新现象(如大批农民涌进合作社,全国几十万、儿百万个合作社迅速成立)觉得不可理解,感到惊惶失措。他们身在质变阶段之中,思想却还停留在量变阶段,所以总认为运动发展得太快了,应当“坚决收缩”,“赶快下马”。如果按照这样的认识去指导运动,就一定会严重地阻碍运动的发展。毛泽东同志坚决地批判了这种右倾机会主义的借误,及时地正确地指导了这个运动,结果就促使合作社这种新质的东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在全国农村迅速地占领了全盘,完成了由个体经济到集体经济的质变。

《唯物辩证法大纲》4.2.2.5 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