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5.2.1 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和它的主导方面

2023-12-16 16:04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二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和它的主导方面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直接社会产品具有不同程度的商品性,它仍然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因此,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劳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作为具体形式的劳动,借助于一定劳动资料,改造劳动对象,创造适合于社会需要的某种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又是价值形成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将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同时,这一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又创造出新的价值。

  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根本不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所有制,决定了这一过程的主导方面只能是价值增殖,也就是剥削工人,掠取剩余价值。资本家开办工厂,“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1]。资本主义生产也要提供使用价值,但是,那只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不提供一定使用价值,产品没有人要,就不能实现价值,也就说不上掠取剩余价值。掠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或其转化形态的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客观目的。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真理:“资本的目的不是需要的满足,而是利润的生产[2];“资本和它的价值增殖,表现为生产的始点和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和目的[3]

  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而矛盾的主导方面则是劳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创造使用价值,以满足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过程又是价值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企业也要核算劳动耗费,计算盈亏,而且在这一点上还应该做得很认真,不能马虎从事。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不是商品,工农劳动人民为本阶级的利益而工作,劳动成果直接或间接用来为劳动人民服务,反映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价值增殖规律在这里丧失了发生作用的条件。社会主义企业之所以要核算劳动耗费,计算盈亏,是为了使生产耗费能从价值上得到补偿,为社会提供一定积累,以便扩大再生产,向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归根到底,价值形成过程从属于劳动过程,目的仍然是创造日益增加的使用价值,为满足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需要服务。十月革命胜利以前,列宁就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为全体劳动者而不是为一小撮富人造福。[4]

  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主导方面,即社会主义生产的客观目的,是决定社会主义生产最本质的东西,不是由谁的主观意志,而是由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归哪个阶级所有,生产就不能不为那个阶级的利益服务。

  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主导方面,社会主义生产的客观目的,既然是要通过劳动过程,创造使用价值,为满足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需要服务,那末,这个需要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呢?

  它首先包括有关改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恩格斯早就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以后,“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5]。列宁也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将“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使他们获得自由的全面发展[6]。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生产不仅将保证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日益改善,而且将保证劳动者逐步摆脱几千年来旧的社会分工的束缚,全面地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为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服务。

  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需要,还包括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巩固国防方面的需要。满足这一需要,是满足改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前提。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存在着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如果不牢固地保持自己的政治统治,巩固自己的国防,保证自己国家的安全,国内外反动派和剥削阶级就会卷土重来,那时,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就谈不上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就不免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

  同时,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清楚地懂得:如果不能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自己就不能最后地得到解放[7]因此,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需要中还包括支援世界人民革命斗争方面的需要。

  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上述需要,换一句话说,也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不断增长着的需要。国家和人民不断增长的这种需要,是由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性质,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和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国内国际阶级斗争的客观条件决定的,不是主观任意的东西。

  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所以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要最终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毛主席早在我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指出,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工作的第一个原则是:“发展生产,保障供给[8]。毛主席在论述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时指出,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目的是一方面改善人民的生活,一方面支援人民解放战争[9]

  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以后,毛主席又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毛主席提出的上述原则和方针,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客观目的。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蓬勃发展,不但保障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巩固和加强了无产阶级专政,支援了世界革命事业。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这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遵照这个目的去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反过来又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苏修叛徒集团无耻篡改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他们宣扬利润动力论,在企业管理中实行一整套利润挂帅和物质刺激的原则和方针,利润成为评价企业经营好坏最重要的指标,把企业的奖金同利润多少直接挂钩。企业赢得的利润越多,所获得奖金也就越多。苏修的各种企业,无不拼命为攫取更多的利润而努力。在苏修那里,生产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追逐利润。苏修既然已经复辟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就必然要在那里发生作用。苏修复辟资本主义的实践,在理论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他们把社会主义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混为一谈,都说成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并且实际上把价值增殖作为主导方面突出地加以宣扬,胡说什么“企业财务活动的最重要的总结性指标是利润和赢利率”,号召“为争取提高利润而斗争”[10]这个问题我们还要在第八章作进一步分析和批判。

  挂着社会主义招牌、干着复辟资本主义勾当的苏修叛徒集团,为着欺骗群众,还从另一方面拼命歪曲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大肆宣扬什么“共产主义的座右铭是:‘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每个人都有足够的食品、衣服、鞋子、住宅和书籍。我们就把这称为共产主义”。这伙叛徒用资产阶级的福利主义偷换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把共产主义解释为就是“土豆烧牛肉”,这种手法其实并不新鲜,它不过是步老修正主义者的后尘而已。恩格斯在揭露和批判第二国际中的修正主义者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机会主义的特点正是“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而忘记根本大计[11]。苏修叛徒集团用什么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之类的花言巧语蒙蔽群众,其目的就是使人们忘记阶级斗争,忘记革命,忘记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根本目的,以便这一伙叛徒放手搞资本主义复辟。目前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早已蜕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主人早已不是劳动人民,而是以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为代表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无论是赫鲁晓夫“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建设纲领”,还是勃列日涅夫的“提供人民福利的宏伟纲领”,都早已成了笑柄,骗局已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广大劳动人民连吃的也缺少,要靠输出黄金从外国去进口粮食。国内黑市流行,人民生活很不好过。所谓“一切为了人”,就是一切为了官僚垄断资产阶级。他们真正“发财”了,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了,而苏联广大的劳动人民则重新陷入了受压迫受剥削的苦难深渊。


注: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11页。

[2]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80页。

[3]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72页。

[4] 《五一节》。《列宁全集》第7卷,第185页。

[5]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2页。

[6]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草案》。《列宁全集》第6卷,第11页。

[7] 毛主席语录。转引自1967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8] 《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8年横排本,第1112页。

[9]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8年横排本,第1206页。

[10] 苏修《经济学》。

[11] 恩格斯:《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274页。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5.2.1 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和它的主导方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