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4.3 社会主义协作和竞赛

2023-12-16 16:04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三节 社会主义协作和竞赛


  人类任何生产活动,都不是单独的个人所能够进行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津津乐道鲁滨逊故事,是毫无想象力的虚构。人们总是结成一定的相互关系从事生产活动的,有生产,就有协作。因而,对一定的协作关系的研究,就是研究一定的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马克思说:“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1]这种协作,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下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和不同的活动范围。

  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是工资雇佣劳动者能够聚集在一起进行协作的物质条件。协作的范围,要由同一个资本的大小决定。这样,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劳动者之间的协同劳动,受到资本的强制。因为,资本家发展协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榨取更多的利润。这种资本主义协作,必然激起劳动者的反抗,并发展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另一种是,就个别资本来看,资本主义协作是有计划的,但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来看,协作又是无政府状态的,在各个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存在的某种协作关系,也是极不稳定。这两种情况,正好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化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协作从根本上否定了资本主义协作那种资本强制劳动的关系和无政府状态,它反映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工农劳动群众在协作劳动过程中,创造了一种生产力,有利于发展各个企业的特长,促进生产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经济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的优越性,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地区难以完成的生产建设任务;有利于集中力量在短时期内突破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的协作劳动过程中,工农劳动群众不断地锤炼着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意志,壮大社会主义的产业大军,而同资产阶级专制主义、本位主义相对立。

  有协作,就要有指挥,有管理,有纪律,以便使协作劳动按照一定计划、向着一定目标进行。但是,这种指挥、管理和纪律,在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是绝然不同的。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协作,是专制主义的,反映的是资本统治劳动的关系,资本家是企业的主人,工农群众只不过是资本的奴隶。资本主义企业中的指挥、管理和纪律,无非是资本的职能,它通过经理、工头等等监督着工农群众的协作劳动,实行“管、卡、压”。社会主义企业内部的协作,则颠倒过来了,工农群众成了企业的主人,资产阶级专制主义已被根本否定,无产阶级集体主义在斗争中确立了起来。社会主义企业中的指挥、管理和纪律,则是工农群众自己建立的,是民主集中制在协作劳动中的运用。因而,这种协作劳动,本质上是一种自觉的集体主义的活动。这是区别资本主义协作和社会主义协作的分界线。如果模糊这种界线,作为企业领导人员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资本主义企业那种“管、卡、压”搬到社会主义企业中来,因而同工农群众相对立,这样,工农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然要受到压抑。

  社会主义协作不仅能够在一个企业内部有计划地发展,而且能够突破一个企业的局限,广泛地在全社会范围内,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之间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在广阔的领域内开展社会主义协作,这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根本不能办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协作,是本位主义的,因而在社会的整体上总是表现为无政府状态。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是对无政府状态的否定。在劳动人民之间(工农之间、这一经济单位和那一经济单位之间)已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因而他们的劳动协作就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了: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胸怀全局,用困难促进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严格执行供应合同,把协作任务同完成计划一致起来,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保证按品种、按规格、按质量、按数量、按期限地完成协作任务。这是一种共产主义的协作风格,是随着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是同资产阶级本位主义根本对立的。本位主义是私有制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在社会主义社会还会长时期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顾大局,对别部、别地、别人漠不关心,就是这种本位主义者的特点。[2]在协作关系上,往往还存在只想当主角,不愿当配角;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只看局部利益,不看全体利益,甚至以邻为壑,闹独立性。因此,社会主义协作的发展过程,又是同这种资产阶级本位主义斗争的过程。这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同私有制斗争的继续。

  开展社会主义协作,既要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又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财政制度,坚决执行无产阶级的各项经济政策。因此,在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之间、国营企业相互之间以及集体企业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中,都要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实行合理计价。协作过程中各地区的物资相互支援,应遵守国家计划,取得领导机关的批准,决不允许以“协作”为名,各个企业私自进行“物物交换”,冲击社会主义计划。

  社会主义劳动协作体现工农劳动人民之间的新型的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劳动协作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协同劳动,而是发展成了社会主义的劳动竞赛,这就使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的劳动协作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社会主义竞赛这种崭新的历史现象,只有在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夺取了国家政权,当了国家和企业的主人以后才可能出现。“社会主义竞赛的原则是:先进者给予落后者以同志的帮助,从而达到普遍的提高。[3]它生动地体现了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生产中的同志关系。社会主义竞赛是生产斗争中的一种广泛的群众运动。通过劳动竞赛,不断地揭露矛盾和解决矛盾,以促进后进方面向先进方面或向更先进方面的转化,使先进单位达到的生产水平逐步成为整个社会的生产水平,以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如同长江后浪推前浪那样,多快好省地向前发展。

  毛主席亲自树立的先进样板        大庆油田和大寨大队,是我国工农业生产战线和其他各条战线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旗帜。“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基本内容,它是一个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帮后进的声势浩大的群众性运动。随着这个强大的群众运动的胜利开展,不但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条战线的工作,而且,在这种火热的群众斗争中,也不断地在把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推向前进。这对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扬共产主义的劳动精神,都有深远的意义。


注: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2页。

[2] 《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8年横排本,第782页。

[3] 《群众的竞赛和劳动热情的高涨》。《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99页。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4.3 社会主义协作和竞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