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类学词典】文化圈

2023-01-23 16:51 作者:就叫余风同学吧  | 我要投稿

文化圈(kulurkreis,“culture circle” or “cultural field”)

文化圈指由一个主要文化向外扩散所形成的具有层次关系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学传播学派的概念。文化圈是时空概念,表达为文化树,其枝杈是这种文化树的一部分,但它不能代表全部,因此传播方式也呈现为阶梯式或波纹式。文化圈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比较模糊,大到东方文化圈、西方文化圈,小到某一族群、民族、国家的具体的文化形态,如农耕文化圈、畜牧文化圈等等。

文化圈的概念由德国人类学家莱奥•弗罗贝纽斯(Leo Frobenius)提出,他认为整个文化圈都可以迁移和传播。弗里茨•格雷布纳(Fritz Gmebner)发展了弗罗贝纽斯的理论。在对埃塞俄比亚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格雷布纳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一一解释,然后串联起现象之间的联系。他看到某一空间分散存在的类似现象,探索它们的历史变迁关系。为此,他把各个文化圈内的每一种文化现象一一标在地图上,发现有的文化圈彼此有部分重叠,形成了“文化层”。由此可以推算各个文化层出现的时间顺序和文化现象迁移的路线。他认为,世界文化的历史,其实就是若干文化圈及其组合在世界范围内迁移的历史。相比拉策尔和弗罗贝纽斯,他着重指出了时间维度。此外,为防止主观片面性,格雷布纳还提出了两条标准作为鉴别“文化亲缘关系”的技术性手段:形式标准和数量标准。一是形式标准,如果某一区域中,相似的文化要素在不同地方都可见,那就可以推测这些要素存在联系,他们具有共同起源。二是数量标准,在某一区域的不同文化中,其元素的形式与数量相符,即相似的文化特质的数量,就可以证明彼此间有历史联系的存在。将两地的同样事物进行比较,如果双方在品质上相似性越大则独立发明或起源的可能性就越小,两者因历史接触而传播或共同发明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格雷布纳之后,奥地利民族学家、语言学家施密特(Wilhelm Schimidt)进一步发展了文化圈的概念。施密特认为,文化发展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着一些文化圈。

(1)原始或狩猎与采集阶段。对应的文化圈有:中央或外婚制文化圈;南极文化圈;北极文化圈。

(2)初级阶段或园艺种植和畜牧阶段。对应的文化圈:家长制的游牧部落文化圈;外婚制父权、图腾、较高层次狩猎文化圈;外婚制母权、园艺部落文化圈。

(3)第二阶段或较发达的农业阶段。对应的文化圈:自由父权社会文化圈、自由母权社会文化圈

(4)第三阶段,亚洲、欧洲和美洲的最早的高级文明出现。

由于施密特的文化传播论带有相当明显的进化论色彩,也被人称为“文化圈进化论”。格雷布纳的理论更关注地理空间上的意义,而施密特的理论重在确定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历史年代,试图从文化圈中推出一套时间上的完整的文化进化图式,从狩猎、采集到园艺种植、畜牧,再到农业文明。马文•哈里斯认为:,“施密特与摩尔根进化模式之间的唯一区别,就是前者认为重要事件在历史上只发生过一次,而后者则认为曾多次发生”。此外,格雷布纳的文化圈更关注物质文化,而对人类文化的其他方面,如社会文化如宗教、精神文化如艺术有所忽视而施密特的文化圈包括后者在内的所以文化范畴。格雷布纳和弗罗贝纽斯的文化圈只是一些文化单位细目的总和,而施密特将其上升到功能上相互关联的各种文化特质构成的有机体。

对于文化圈理论的应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饮食文化圈。饮食文化圈不同于我们常说的“菜系”,而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漫长历史过程中,中国境内大致形成了东北饮食文化区、京津饮食文化区、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区、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区、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区、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区、中北饮食文化区、西北饮食文化区、西南饮食文化区、东南饮食文化区、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区、素食文化区这12个饮食文化区。它们各有特点,并相互影响、渗透、制约、促进,始终处于不断整合的运动状态,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

                                                        

【人类学词典】文化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