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学真原》摘录9(天学与传统文化之若干重要方面Ⅰ-上)
Ⅰ.古代星占学概论
甲 两大类型:诸古代文明之星占学鸟瞰
Judicial astroloby——军国星占学
以战争胜负、年成丰歉、王朝盛衰、帝王君主的安危善恶等事项为待占对象。
Horoscope astroloby——生辰星占学
据个人出生时刻各种天象来推测其人一生的穷通祸福。
生辰八字与生辰时刻的实际天象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或者形式上的关系。
中国古代并未产生出“土生土长”的生辰星占学。以四柱八字为特征的中国算命术与西方生辰星占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
自唐以降,中国平民欲知一生祸福,并不需与真实天象发生关系——除非他雄心万丈,想要觊觎大宝。
乙 分野理论
将天球划分为若干天区,使之与地上的郡国州府分别对应;如此则某一天区出现某种天象,其所主吉凶即为针对地上郡国而兆示者。
“十有二岁”指太岁,是一个假象天体,它自东向西方向在天上运行,十二年一周,与当时人们所知的木星(岁星)运行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
沿木星所行方向划分为“十二次”,各有专名;沿太岁所行方向划分为“十二辰”,用十二地支表示。
《晋书》卷十一天文志载:

中国古代将周天分为365¼度(中国古度)。在二十八宿坐标体系中,每宿所跨度数恨不均匀。最大的井宿达三十余度,最小的觜宿仅二度,但十二次则是将周天作十二等分的,故欲将两者精确对应,有些宿必须分割。
上表中的国名,使人猜想这种分野系统或许定型于战国时代,但分野理论在此前很久就已存在,如《国语》卷十晋语四记载就有“实沈之墟,晋人是居”语。
对应到州,古人犹觉不够精细,还要作进一步的划分,这被称为“州郡躔次”。这种州郡躔次被认为是“陈卓、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谯周、京房、张衡”等星占大家所采纳的。
《晋书》卷十一天文志载寿星之次:
东郡:入角一度
东平、任城、山阳:入角六度
泰山:入角十二度
济北、陈留:入氐五度
济阴:入氐二度
东平:人氐七度
李淳风《乙巳占》卷三记载,当时人疑惑华夏疆土已将古代中国人所认识的天空瓜分完毕,那么周边异族在天上有无位置。他认为“四夷”在分野体系中没有资格占有一席之地。由此又引导到“正统”之争,如果异族已经入主中原,他们是否就有资格“上应天象”?
《邵氏闻见后录》卷八记载,梁武帝偏安江左,仍以正统自居,公元534年,“荧惑入南斗”,梁武帝自作多情,赤足下殿“禳救”,后来听说北魏末帝元修西奔宇文泰之事,便感到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