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学真原》摘录7(历:性质、源流及文化功能-上)
《天学真原》,江晓原著,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2月1版1印。

Ⅰ.历:性质之疑问
甲 历法·历谱·历书
历法:历代官史中《律历志》或《历志》中所记载的有关内容
乙 古今所论历法性质之迥异
Ⅱ.历法性质与功能之探讨
甲 典型历法之内容
中国第一部留下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为西汉末年的《三统历》,被认为是刘歆根据《太初历》改成。
第一章“统母”,为数据。87个数据,三分之二与行星运动有关。
第二章“五步”。以此描述五大行星之视运动规律,将每星分为不同阶段,给出每阶段持续时间,及每阶段中行星之平均运动速度。
第三章“统术”。推求朔日、节气、月食等与日月运动有关的项目。与编制历谱有关。
第四章“纪术”。与前两章有关的补充项目。
第五章“岁术”。推算太岁纪年及有关项目,将十二次与二十四节气进行对应,给出二十八宿之每宿度数等资料。
第六章“世经”。据《三统历》对上古至西汉末诸帝王所作之年代学研究。算历法之应用。
唐开元十五年编成的《大衍历》,在结构上对前代历法作了改进和调整。
步中朔(6节):推求月相之晦朔弦望。
步发敛(5节):“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与物候、卦象之对应)“六十卦”“五行用事”
(以上两章为编制历谱和历注所需)
步日躔(9节):讨论太阳视运动,主要为研究交食预报服务。
步月离(21节):研究月球运动,主要为研究交食预报服务。
步轨漏(14节):研究与授时有关问题。
步交会(24节):讨论日食、月食及有关问题。
步五星(24节):研究五大行星运动。
上述两历主要目的在于提供预推日、月、五大行星任意时刻位置之方法及公式,至于编制历谱,特其余事而已。
乙 “历法为农业服务”说质疑
认为古代中国历法“为农业服务”的说法,想当然地将古代的历法与今天的月份牌混为一谈。
月球和几大行星对农业生产之关系是否存在,尚未可知,何况古代。
古代历法中研究太阳运动的部分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仍有作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①太阳运动的研究在古代中国历法诸成分中发展得极为迟缓。
②古代历法中唯一与农业生产有关的部分是对二十四节气的推求(据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但是,节气来源与先民观察物候大有关系。
③指导农时对对节气精度要求不高,“定气”意义不大。(一年时间作二十四等分,一份一节气,称为“平气”;天球黄道作二十四等分,太阳行过一弧为一节气,每一节气时间有参差,不再如“平气”时为常数,称“定气”)
④自隋代刘焯提出“定气”,此后一千年的历法皆用“定气”推求太阳运动,却仍用“平气”排历谱。
⑤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史的专家们从未发现汉、隋或清的农业生产因历法发展而呈现飞跃。(安记:当下农业生产的飞跃,和历法进展也没甚相关——还是要靠生物科技等力量)
丙 “观象授时”与“四时大顺”
《尚书·尧典》有“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通观全篇,无一语言及农业生产,因此将“敬授人时”解释为“安排农事”,至少在上下文中没有根据。
所谓“敬授人时”,应是“人事之时”,即安排重大事务日程表。
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二阴阳义云:
天人一也……故人主之道,莫名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乃出,如寒暑之必当其时乃发也。
天时之寒暑与人主之喜怒,在董仲舒笔下是密切对应的,故人主不可“喜怒无常”,否则政令不当,国家就要陷于混乱。
丁 历法与星占:历法的主要用途
①承认历法没什么用途,仅仅出自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
②承认历法有实际用途,或者说有一个服务对象。
出现日食,就要采取挽救措施“回转天心”。连禳救都不修,那就坐等亡国,自己死于非命。
交食天象仅被视为上天示警的凶兆,古人在历法中大力推算交食主要是为了及时安排禳救活动。而五大行星运行状况的重要性则要远远超过交食。
行星天象对人间的许多重大事务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能够左右政治、军事的运作。
(1)《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记载,赵充国奉命全权经略西羌军事,因持重缓进,引起宣帝不满,敕书责备他贻误战机,而催促进军的理由却是“五星出东方”和“太白出高”。
(2)《汉书》卷九九王莽传记载,西门君惠据彗星出现而说动王涉,决定向南阳投降是依据刘歆“言天文人事,东方必成”,而到了箭在弦上时,却因刘歆“当待太白星出乃可”的意见而迁延不发。由于未能及时动手,密谋泄露,董忠被杀,王涉、刘歆自杀。(刘歆可能认为南阳军队破城前夜才是适当时机)
(3)《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记载,汉成帝丞相翟方进因“荧惑守心”而被迫自杀。(而且,这次“荧惑守心”天象可能是伪造的,翟方进很可能是王莽集团走向权力顶峰途中的牺牲品)
《魏书》卷三五崔浩传记载,崔浩掌握了火星运动规律,知道火星没入地平线而无法看见,再出现时会在井宿分野(正对应秦)。他又凭对秦政权的了解,判断出了姚秦的末日。后来他还根据彗星出现而成功预言了刘裕篡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