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外国-欧洲17、18世纪-法国美术
巴洛克艺术指因强权扩张和教会支持而流行于十七世纪的德国、弗兰德斯、西班牙等地的美术风格,洛可可艺术指因经济繁荣和社会享乐风气而流行于十八世纪法国等地的美术风格。二者异同如下:
共性方面——皆崇尚精细华贵,不追求正邪两立,透露宗教情感和贵族享乐趣味。
其一,以构图方面析之,二者有别于文艺复兴艺术的对称均衡和线性安排,打破了常规构图或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多用s形的动态结构分割画面。
其二,以线条方面析之,远非简练概括的线条、清晰完整的边缘线,而是崇尚曲线造型,曲折多变,复杂繁褥,极具装饰性。
个性方面——巴洛克风格强调运动感和力量感,有多重综合形式;洛可可风格讲求优雅甜俗并融合异国风情元素。
其一,以色彩方面析之,巴洛克风格倾向强烈、高饱和的色彩对比,色域相对更宽;洛可可风格倾向明快柔和的田园风色彩,注重光线,充满脂粉气,浮华柔媚,代表当时贵族富豪的审美趣味。
其二,以题材方面析之,巴洛克风格描绘世俗景象或神迹场面,题材带有戏剧性和浪漫主义色彩,既有奢华庄重的一面,也有自然写实的一面;洛可可风格则直接描绘或借宗教题材隐喻上流社会轻佻浮华的欢愉生活,迎合宫廷贵族的趣味。
其三,巴洛克风格还是雕塑、绘画、建筑的综合形式;洛可可风格受到东方美学趣味影响,比如中国工艺品的输入使得一些艺术收藏家的趣味发生了变化,在法国18世纪壁毯、纺织品、瓷器、家具上常可见到带有东方趣味的人物。
17世纪
严正、高贵、酷爱秩序

乌埃《丰盛》
普桑被誉为“法国绘画之父”、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

《阿卡迪亚的牧人》

《萨宾妇女被劫》

《诗人的灵感》

《台阶上的圣家族》

《摩西遇救》




《四季》
勒絮埃尔作品令人感到亲切可及的朴实自然。

《朋友聚会》

勒布伦《塞古埃大臣》

米涅尔《持葡萄的圣母》

瓦朗丹《所罗门的裁决》

香拜涅《男子肖像》
洛兰被誉为“大自然的歌手”。

《帕里斯的评判》
拉图尔被誉为“烛光画家”。

《木匠圣约翰》

《灯前的玛德莱娜》

路易·勒南《农民一家》
18世纪
微细轻巧、繁琐华丽
洛可可艺术是以上流社会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绘全裸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的艳情艺术;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愉悦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从而在反映现实上迈进了一大步。

华托开创了雅宴体,《舟发西苔岛》

华托《热尔桑花店》

华托《小丑》

布歇是皇家美术学院院士,《浴后的狄安娜》

布歇《蓬巴杜夫人》

弗拉戈纳尔《秋千》

弗拉戈纳尔《门闩》

弗拉戈纳尔《浴女》

利戈《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格勒兹《乡村的订婚》

夏尔丹《铜水罐》

夏尔丹《烟斗与茶壶》

夏尔丹《集市归来》

夏尔丹《午餐前的祈祷》

夏尔丹《鳐鱼》
洛可可建筑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纹样花饰具有纤细轻巧、华丽繁缛的特性,弧线用c型、s型或漩涡型;尤其爱用贝壳、漩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多连成一体;室内建筑部件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精致复杂。其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在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方面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甚至文学艺术都发生了影响。
凡尔赛宫主体建筑为古典主义风格,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被誉为“立体的诗篇,凝固的画卷”,是世界五大宫殿(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之一。其接待大厅有镜厅和镜廊之称。

《凡尔赛宫》

乌东《伏尔泰坐像》

乌东《狄德罗像》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