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游杭州

从杭州回来已经多日了,一直想着写一篇游记记录一下,却迟迟没有动笔。
在多年以前去过杭州,还是很小的时候。对于杭州的记忆已然斑驳模糊了,但一段长长的阶梯一直出现在我的梦境里,持续了很多年。梦中的石阶格外长,格外高,尽头好似通向一个山门,但却看不真切。石阶两边的树木掩映着,烘托出幽深的氛围,虽然幽深,却不可怖,反而显得恬适宁静。
因为这个梦境,我总想再去一次杭州。寒暑易节,不知说了多少次要去杭州,但总是因为这个或那个原因而没有成行。久而久之,对于杭州,竟然生出一种“近乡情怯”的情感,对于杭州那种莫名的喜爱,也更甚了。
一、
到达杭州火车站,打一辆出租车,直奔下榻的酒店。酒店临近西湖。穿梭于车流之中,车窗外,既有人世的繁华旖旎,又有远山青黛,山水似画。对于居于上海的我来说,能够在城市里看到真正的山,有一种很幸福的感觉。此刻知道,中国的山水画,其实是很写实的。远处的山色,就是那种淡淡的青色,再远一些的山,更是像白云一样,直要隐没在蓝天里,流畅的轮廓,自然而然地带着飘逸出尘的气质。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道边柳树飞扬的枝条,落到眼里,心中便自然升起一种惬意。在这安静的片刻里,早先累积的诸多复杂的情绪忽然就翻涌起来,一时不知是欣喜还是哀伤。
二、
到达酒店收拾停当,已经是下午三四点了,就去西湖边闲逛。
白堤上人很多,很热闹,但并不嘈杂拥挤。阳光不错,但天气不热,从湖面上吹来的风,竟然还有一点凉意。有人在放风筝。小朋友们实在很有活力,跑前跑后地。西湖上的游船还在晃呀晃。
俞楼已经关门了。西泠印社也关门了,圆圆的门口很有古意。楼外楼的招牌金光闪闪,门前停满了私家车,生意很不错。怕是去了也已经没座儿了,就打算明日再来。



坐在西湖边的长椅上,看柳树在湖里的倒影。间或好像有一条小鱼跃出水面。
很安静,让我能感觉到时间的流淌。
晚饭是西湖糖藕、酱鸭、东坡肉,还有杭州特色的片儿川,就在西湖边上的一家小餐馆。
夜幕下,走在苏堤上。西湖边的灯光并不亮,只有远处的楼房庙宇,被灯光勾勒出形状。耳边虫鸣鸟叫,或许也有蛙声。
突然旁边一队人马喊着口号呼啸而过,好像是一起夜跑的一群人。旗帜扬扬,在夜晚的微风里。
忽然道路一侧的湖面上亮起灯光,传来音乐声。一圈绕起的黑色帷幕里,可以看到影影绰绰的舞蹈着的身姿。每晚都上演的印象西湖表演,有保安把守着,防止没有购票的人一窥其真容。
我忽然觉得有点儿恍惚。千年以前,苏轼一定就在这儿走过。往前迈的每一步,都仿佛踏着他的足迹。拂过的每一缕风,都仿佛带着他的气息。洒下的月光清明澄澈,笼罩着我,也曾经笼罩着他。感谢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才华,也感谢这亘古不变的天地,让我能感受到,仿佛我们就在一处。
走回酒店的路上,这恍惚的感觉依旧没有褪去。可见,夏日的风,也是令人沉醉的。
三、
第二天上午去了灵隐寺,酒店旁边就有一个公交车站,坐了几站就到了,很方便。
金光闪闪的匾额,周围掩映着嫩绿与苍翠。

因为先前下过雨的缘故,地上很湿滑,花草树木看上去也是水润润的。一路上,山壁上有许多雕凿的佛像,青苔的痕迹,诉说着它们的历史。溪流趟过,我踩在大石块上小心翼翼地往前走,清冽的溪水,哗哗的水声,还有几只慢吞吞地划着水的乌龟,很可爱。

再往前几步,购了门票,进了灵隐寺。随门票附赠了三支香。点燃了,插在香炉里。
拾级而上,大殿层叠,大殿之上还是大殿。爬到中间那层,有一个佛教艺术展,展示了留存在灵隐寺的历代书法、绘画、石刻作品。转了一圈,要再迈出门儿的时候,却发现外面已经飘起了雨。
一开始是刚刚连成细线的雨丝,渐渐地,雨更大了起来,打在树叶上,发出悉簌的响声。修长的树枝上翠绿的叶子满带夏日的荣光,沐浴在雨中,仿若清丽出尘之人。雨幕从屋檐上挂下来,雨声更响了,然而并不令人烦躁,反而更显宁静。
等了一会儿,雨势不见变小,于是打了伞走出去。再往上走,尽管有伞,大雨还是把肩膀打湿了。下起雨来,石阶更加湿滑,更不必说还有那些结着青苔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步步挪去,终于登上了最高的大殿。此时伞太湿了,所以没有进殿去,只是站在廊下。雨丝飘了进来,江南黏黏的空气此时有点爽利了。极目朓去,山间树木葱茏,云气环绕,倒的确像是个避世隐居的好地方了。
雨依旧下着,没有一点儿要停的样子。眼前一派空明,耳边却是人声嘈嘈,这种感受,很是奇妙。原本就是在百无聊赖的假期里来到杭州。一段倥偬的时光过去,总是紧跟着一种对于“戛然而止”的落寞和不真实感。并且,淤积的疲惫,果然是很难消散的。而杭州的景色与气质,很适合,让人慢慢体会,任何一种复杂的心情。
换另一条路出了灵隐寺,又向前晃了晃,便坐了辆景区观光车兜了一圈,到了出口处。
四、
这天的午饭是在西湖边的楼外楼吃的。楼外楼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既然来了杭州,总要尝一尝。
黑色的厚重大菜单,封面上是烫金的“楼外楼”三字。

点了两个凉菜,鸭舌和熏鱼,一只叫花鸡,还有一盅宋嫂鱼羹(没记错的话)。鸭舌和熏鱼就是常见的那种,味道倒是不错。叫花鸡包在荷叶里,肚里还塞着牛肉、香菇一类的东西,鸡肉烧的尤其酥烂。只是那一盅鱼羹,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竟然是酸的。倒不是不好吃,那鱼肉是很滑嫩的,只是实在不是我的口味。
午饭过后,就在楼外楼对面的小码头上,租了艘小船。既来了西湖,这个舟是不得不泛的。人工划的小船摇摇晃晃,行得很慢。我把手伸到湖面上,划了划湖水。阳光照射下的湖水一点儿也不凉,温温的,好像带了阳光的味道。
湖心有两座小岛。绕近第一座的时候,摇船的“船夫”尽职尽责地扮演起导游的角色,用带着浓浓杭州口音的普通话介绍起这岛上原先有茶室,但现在不营业了。我忽然想起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西湖上的一座小岛,一个小亭子,不知道承载了多少名士的情思。
绕近第二座的时候,“船夫”问我们要不要上岛看一看,他可以等我们一会儿。我摇头说不用了。小岛周围种的垂柳,弯着腰,柳枝都垂到水面上了,就像在溪边洗自己的长发的,温婉优雅的女孩子。船转过一个小弯儿,一块石头从柳树后探出来,石头上刻着红色的“虫二”两字。我不由得一笑,忍不住幻想月光下满湖银辉,当真是“风月无边”。
回程中,西湖的一半儿犹是艳阳高照,另一边却下起了雨。没想到,如此有情。这雨远远不是“白雨跳珠乱入船”那种气势,只在湖面上点出一个个小小的涟漪。湖水声与雨声交错,的确很美。
如果在摇晃在西湖上的小船里做一个梦,这个梦,一定十分旖旎。
来时的高铁开了大约一小时十五分钟,回程的只需不到五十分钟,我甚至还没来得及吃完在杭州东火车站买的炸鸡。
瓢泼的大雨砸在飞驰的高铁的车窗上,天色阴郁。江南的乡间,朴实,亦分外安然。
坐在宽敞平稳的高铁车厢里,我幻想着千百年以前的车辚辚马萧萧。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一切都是淡淡的,如同这里的烟云。
附:最后还是成功地去了一直想去的西泠印社,买了一支毛笔和一块镇纸。西泠印社里有很多有趣的石碑和小景,年岁久远,很多都爬上了青苔。一些小景上刻着“建社xx周年”的字样,很有纪念意义。站在西泠印社的最高处望去,西湖风光尽收眼底。这儿的石凳石桌,不知听过多少鸿儒大家的谈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