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FF2018# Week3:黑白的生机,眩目的惶惑

本来接下来的两场电影是应该在上上周就看完的,但是突如其来的考试打乱了我的计划,我只有把票出出去然后再买上周的票——两张一共148块钱的票,我卖了40块……因为没有人买呀呜呜呜,最后找到了一个在北京电影学院读电影学的大一学弟,就当是交了个有缘人吧~
为什么我执着于要看这两场电影,是因为它们的名头太响亮:
《影像之书》【法】:如果我们将现实放入现实之中,会得到什么?

如果你对电影史有过了解的话,你就会知道世界电影史最著名的一个“逗号”——甚至是“分号”:20世纪50年代末的法国新浪潮运动。而这新浪潮运动中最光辉的名字,便是让-吕克·戈达尔。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办人亨利·朗格卢瓦甚至认为应该将整个电影史划分为“戈达尔前”与“戈达尔后”。

生于1930年12月3日的戈达尔如今已是米寿之年,但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今年第71届戛纳电影节,戈达尔带着他的新作《影像之书》参加了主竞赛。戈达尔对于电影的理解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在新浪潮时期他将电影中所有能调用的元素全部都运用了起来,并且不断地创新视听语言的表达方式,电影艺术的创造力因为他的实践而被大大地解放了。戈达尔早已成为影迷心中无可取代的偶像,是先锋电影、先锋思想的化身。
所以,当所有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看这部《影像之书》的时候——观众至少睡过去了一半!因为这整部片子极其语焉不详、晦涩难懂:影像杂乱无章,声音神出鬼没,旁白莫名其妙,文本旁征博引,我们甚至不知道这应不应该被称作电影!
为了使内地观众能更好地接受戈达尔,欧盟电影展主办方遵照戈达尔的要求准备了7.1环绕声道播放,并专门开了一张“预习清单”,但如果预习完这些,估计已经是不惑之年了……

在此之前,我只听说过戈达尔的大名,却从来没有看过一部戈达尔。我决定去看《影像之书》,尽管我有可能完全理解不了它。为了保持清新,我决定拿着纸笔摸黑做笔记,接下来就是我所记下的(许多未记下来的是按自己的印象补齐的,讹误会很多):
各章节标题:(1)重制——或押韵(在法语中这两个词谐音) (2)圣彼得堡之夜 (3)铁轨边的花,在迷惘的风中摇曳 (4)论法的精神 (5)中央地区
我们是在用手思考。
“当书出现之后,我们就能够把知识和理念放入其中,放入现实之中;可如果是现实呢?如果我们将现实放入现实之中,会发生什么呢?”
任何活动都不是艺术活动直到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结束。
社会建立在共同的罪行之上。
我既不懂得规则,也不知道例外;我得到了真相,又立马失去。
和疯子聊天是一种无上的特权。
渴望语言,渴望影像……文本……图画……音乐……
革命不再重要,因为一切早已都变为可能。
没有人想当浮士德了,所有人都想成为国王。
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我们在乎的是什么?
人类的悲伤,是因为这个世界还不够美好……所以为了更美好的世界,请保持悲伤下去吧……

这部电影是断裂的、破碎的,却也是连续的、整体的,它给人以梦境般含混复杂的感受,用色彩和光线让人眩惑不已。我们不必要尝试从中解读出什么,梦本身就是一种交流方式,是语言所捕捉不到的。
“人们将书奉上圣坛。”我们有《圣经》作为我们一切行为的基准,这似乎是书的特权:指导人的思想。但戈达尔想要证明的是,电影也可以。将“现实放进现实”之中的,正是电影——这是电影一经诞生就带有的哲学指涉。
看完这部电影,你也许会做一个色彩最绮丽的梦……
《希腊人佐巴》【希腊】:所谓浪漫,便是在面对痛苦时要竭尽全力地跳一次舞!

1964年,一部希腊电影获得了当年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七项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黑白摄影、最佳艺术指导与布景以及最佳女配角三大奖项,这就是希腊名导米哈利斯·卡科伊亚尼斯(曾用名:迈克尔·柯杨尼斯)的代表作:《希腊人佐巴》。
故事背景是希腊的克里特岛偏僻的乡下地方,年轻的英国作家巴泽尔已很久没有执笔为文,当他碰到深具智慧的希腊老农民佐巴,他们决定一起前去开发巴泽尔父辈留下来的矿藏。他们历经了种种磨难,包括爱情悲剧的折磨,最终也没能成功,但巴泽尔在佐巴的感染下,开始重新接受生活、享受生活。

这部影片充满了浪漫的气息,这种气息来自于对现实苦难的超越,对愁思烦绪的摒弃,从而达到自由的境界。深谙此道的就是希腊人佐巴,他说,在面对无法避免的痛苦的时候,他就想竭尽全力地跳一次舞,他便会忘记一切烦恼。这种面对苦难跳舞的感觉真有点庄周鼓盆而歌的意味了。

影片中的舞蹈场景非常具有感染力,配乐和人物的表演都让人想要去加入他们。那种自在和陶醉,那种洒脱与自适,或许就是希腊人的剪影。影片在两人的舞蹈中,缓缓淡出。
《迪亚曼蒂诺》【葡萄牙】:C罗看了想打人,我也是

首先要说这个片子我一开始并没有买票,但是一个学姐告诉我她买了看不了,想要出给我。恰好我又体验过出票出不出去的崩溃感受,于是就答应了,是个喜剧片,也不是啥负担……
——看完之后我整个人都是卧槽的状态!我踏马到底看了个什么鬼玩意儿!
男主迪亚曼蒂诺设定是葡萄牙绝代大球星,属于只要他上场就能赢的存在——就是按照C罗来的,但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相当于10岁孩童)。然后他踢球的时候,他脑子里想的居然是一群毛茸茸的狗在他周围?!

这和他能进球有半毛钱关系吗?然后这片拿了戛纳电影节的“狗狗金棕榈”奖,真是实至名归……
故事的主线是一个政治集团看上了迪诺,决定要用生物技术克隆他的运动基因,然后组建一支强大的足球军队,以此来征服欧洲,让葡萄牙脱离欧盟——真是紧扣时事热点……但是实验失败了,迪诺被注射药物之后长出了两个乳房变成了扶他??
这片子另外的元素还有欧洲难民和女同性恋等等。迪诺出于善良收养了一个难民,这个难民其实是一个女同性恋密探,和她的爱人兼搭档一起调查着迪诺的父亲洗钱的案子。结果这个密探逐渐爱上了迪诺,而迪诺恰好又长出了乳房,于是两人就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了!扶他×女同这个操作也太前卫了吧??
这片子居然还拿了影评人周大奖,我觉得可能欧洲观众看的话笑得会很high的吧,反正我是get不到点在哪里,这片子就是个奇葩!
《春》【爱沙尼亚】:一首关于生命的散文诗

2012年是爱沙尼亚电影一百周年,在纪念日这天发起了一个大众投票活动,票选出100年来10部最优秀的电影,而这部《春》便是高居榜首,是名副其实的爱沙尼亚影史第一。
在1940年被合并入前苏联之后,爱沙尼亚电影被高度集中化,影院中前苏联的宣传片占据着主导地位,艺术家鲜有自我表达的机会。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样的局面才被打破,爱沙尼亚从此开始蓬勃的发展,而《春》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据说在1969年上映的时候就有近一半国民人口的爱沙尼亚人观看。《春》的出现,真的给爱沙尼亚电影带来了春一般的希望,一扫颓败陈旧,宣告着艺术解放的到来。

这部爱沙尼亚影史经典由当地一所学校的日常生活片段串联起来,虽无一条明确的主线,但少年时期的青春记忆仍勾起我们的万千思绪:还记得同桌的捣蛋鬼天天被老师骂;想起和偷偷喜欢的同学步行回家;和同学坐在教室中不耐烦老师的谆谆教诲......这些在湖边、树下听着风声水声共同学习成长的日子,都是孩童时代最珍贵的宝藏。爱沙尼亚学校里的孩子们就如同春天的大地一般自如地、诗意地苏醒着、生长着。如一部洋溢着蓬勃生命力的散文诗,孩子们的生活阳光灿烂。
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很容易会联想到特吕弗的《四百击》和让·维果的《操行零分》。但这部影片完全看不到作者着力于批判或是讽刺,他加入了许多治愈的成分,让这部影片变得纯真可爱,明媚和煦,让人在告别的时候微笑着流泪,无法不感慨万千……

就这样,我以这部影片结束了我的欧盟电影展2018的旅程。
虽然每一场电影,我都需要坐一个小时的地铁,期间不知道错过了多少顿饭……
但当我坐在电影院里,灯光渐暗,银幕亮起,我便沉浸在了另一个世界里,一切烦恼似乎都不存在了,我只有专心地享受电影——然后我现在写不完我的论文了嗷嗷嗷!
李安先生曾说,他希望有朝一日电影能成为一种宗教式的概念,电影院就是一个个教堂,人们会怀着朝圣的心情去看电影。
我期待着下一次礼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