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翻译国外冷兵器相关视频......是一种什么体验?

2020-05-23 18:43 作者:琴心剑情缘  | 我要投稿

  这篇文章写于视频《详解中世纪武器:骑士长柄战斧》之后,这期视频真的是我投入时间最长、也最认真的一期。其中的一些经历和感悟自认为值得留下一个纪念。

  先说一下,我虽然是多年的军迷,但是对历史和冷兵器感兴趣的时间却不算很长。以前一直喜欢近现代兵器,也喜欢战争类游戏,当然也是白毛子的战争三部曲和大毛《War Thunder》的老玩家。还记得自己的军迷开端是很小的时候用零花钱买了第一本《坦克装甲车辆》,5.8元的售价攒了好几天,算是启蒙吧。有手机了之后开始玩贴吧,自然也是各类军事贴吧的常客。那段时间因为经常玩《战舰世界》开始逛战列舰吧,于是爱好重心又从现代陆军装备转到了二战海军。逛B站其实已经很晚了,因为我个人一开始其实并不喜欢弹幕这个功能,但是接受了之后也就真香了。

  就在那段时间我看到了一期对我影响很大的视频,是讲解有关中世纪意大利剑术的。在此之前我其实和很多人一样,认为欧洲是没有什么所谓的“武术”存在的,他们战斗起来只会把剑像棍子一样XJ8挥,而中国功夫就是武打片里一样的飞檐走壁。因此那部视频让我感到震撼,也是我对二战更早之前的历史产生兴趣的开端。之后又看了很多相关视频,其中最重要的是UP主-白药君-...以前叫云南白药君的【欧洲武术】《溯源》—关于HEMA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普罗米修斯汉化组】720p,我开始认识到欧洲武术不仅存在,而且自有自己的体系和传承,从此彻底开始了自己冷兵器时代军迷的身份。

  不过一开始我并没有想成为UP主,而是和B站绝大多数人一样只是白嫖视频而已(现在想想一个三连都没给过白药君......)。但是人就是这样,拥有的时候不知道三连,只有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在一部分相关UP主退坑之后,我才突然发现B站上此类视频是如此的缺乏。没错,B站上的历史和冷兵器视频可谓是多如牛毛,但是质量却算不上高。大多数都是一些营销号从互联网的犄角旮旯里找来的陈年旧垃圾,很多都是直接复制粘贴不知多少年前的贴吧文。包括某知名的以数字为ID的德棍UP主,在讲到冷兵器的时候,其水平不会比贴吧的吃瓜群众强出多少。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一是冷兵器这个东西,人人都觉得自己能讲,航母导弹之类的现代武器距离遥远,而冷兵器——谁还没摸过自家的菜刀?于是人人(尤其是营销号)都觉得自己是专家。二是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其中最上心的竟然是龙泉的商人,他们的主要功绩包括:创造“唐刀”、用现代的工艺“复原”中国刀剑、把量产的608花纹钢叫做“汉代百炼钢”然后把这把刀的价格加三百、给永乐剑装个八面剑刃然后宣称“匠心传承”、把“苗刀”的刀尖改成剑尖然后称其为“苗剑”等等。至于官方的媒体呢?这里要提到一个“出名”出到国外,但是在国内影响很大的电视节目:《古兵器大揭秘》,这个节目为了节目效果完全罔顾了实际情况而炮制了很多神论,然后又被营销号长期的引用。

  当然,本文重点不在这里,这些东西也就不多说了。

  在包括白药君等人退坑后,我只能找其他人的视频来看,但是B站上转载国外视频的人多,但大多是生肉,真正做翻译的比较少(向还在坚持翻译的UP主致敬!)。而B站视频的翻译水平也是各不相同。在此我要强调一点:不要迷信所谓的“官方”翻译!即使B站一些买了版权的视频,其中也很有可能会有错误,小众的不说了,《TOP GEAR》是王牌节目吧?早期的官方版本被民间字幕组疯狂吐槽,后来才做了改进。不相信的话你现在可以去找一些播放量比较低的B站官方汽车类纪录片,其中有可能有翻译错误。还有一个是在《炉石传说》直播里看到的,“没有和平,就没有安宁”,这句话No rest的意思其实是说“只要没有实现和平,我就不会休息”,网易直接把意思都改了......话说《炉石》这游戏以前的翻译真的是要命,最近几个版本才改掉。冷兵器相关的视频也是这样,这点我之后会说。

  此时我萌生了自己做字幕的想法,但也只是心里想想罢了,毕竟国外的视频需要科技上网,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和动力去搞这种东西。当然也可能全世界人均上网大师,只是我太菜了......

  之后事情出现了转机,我跳槽到了一家新的公司工作。这家公司因为业务需要可以直接连接国外网络。于是我白天在公司下载油管上的视频,晚上回家进行翻译,然后发在B站上,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深夜发视频的原因。

  而说到翻译工作,我虽然英语还凑合,但在这之前,完全没有任何视频和字幕的制作经验,真的是从ABC开始学。我的第一个视频《一个伐木工能打败剑客吗?》之所以被选中,就是因为它本身自带字幕——没错,我的第一个视频的英文字幕是原视频自带的。但是即使这样,字幕依然磕磕绊绊了好几个晚上才搞完,而且发完以后才发现中文字幕跑到英文下面去了......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开始用油管的自动翻译字幕做视频,但是做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东西的错误实在太多了,具体来讲:

  • 首先就是不会断句,它没法判断一句话的前后关系,导致语句混乱;

  • 听不懂拟声词,比如人在思考的时候发出的声音“Ummm...(嗯...)”经常会被误以为是“AND”,“Shu,Shu(嗖、嗖)”会被误以为是“SO”;

  • 听不懂口音,这点在土澳胖老外Shadiversity的视频里尤其如此,“SWORD”能被翻译成是“SO”,“ARMING”被翻译成“ERMINE”;

  • 会把音效、主持人的咳嗽声和喘气声当成一个单词;

  • 听不懂专有名词和生僻词;

  • 会把非英语单词翻译成英语单词,比如把“QUEUE”写成“CUE”;

  • 时间轴不对;

  • 莫名其妙的缺少或者增加单词。

  因此,我早期的一些字幕现在看来都很粗糙,因为是用的油管自动翻译字幕直接替换成了中文导致的。后来的字幕因为一开始给英文字幕纠错,纠完以后英文字幕也很完整了,索性就保留下来做了双语字幕。

  除此之外工具上也有一定缺乏。一开始,我的字幕制作完之后会用格式工厂和视频做在一起,但是格式工厂会把字幕软件的一切设定全部消除,也就是我做的字号、颜色、效果全部白搞了。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可以继承原字幕颜色设定的视频转换软件,收费软件,我直接买了终身会员。不过目前我还不知道怎么用它做出字号不一致的字幕(中文大英文小),还在学习中。

  还有哪些难题呢?具体到最近一期视频《详解中世纪武器:骑士长柄战斧》,我在翻译过程中的经历可以说是很有代表性了。

  《Medieval weapons: Pollaxe (AKA Poleaxe)》是光头马特一个比较受欢迎的视频,我很早就想翻译了,但是看了一眼自动翻译字幕的那个文字量,还是吸了口冷气——我略懂英语但远不敢说精通,而且我打字很慢,所以我一般是尽量避免翻这种长视频的。但是在和B站大家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朋友对于此类武器很感兴趣(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因此还是硬着头皮开始了翻译工作。

  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之前说过的,老外说话可不是阅读理解。不可能每个词都字正腔圆,会有口误、有口音、有感叹、有小声BB,那么遇到自己没听清的词语怎么办?没办法,只能反复听,抱住音响提高音量反复听——然后依然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这个时候就只能是猜。根据上下文和他的表情去猜。举个例子,《骑士使用什么武器?》那一期,提到考古学家在“陶顿(Towton)”的古战场发现了人类遗骨,这个Towton我始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根据那一句话我猜测可能是个地名,但是具体是哪个地方不知道,更不知道这个单词怎么拼。于是绝望中我只能搜索B站上所有有关战锤的视频(全他喵的是游戏),希望能从中得到一点有用的信息,之后又扩大到了所有中世纪战争的视频。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看了大量视频后,在一期视频中看到了玫瑰战争中有人被战锤打击头顶而死的情节,我一下联系到了自己正在翻译的视频,得到了一个重要信息:玫瑰战争。然后搜出玫瑰战争的百度词条,一个一个地名的查看,然后查它们的英文原名,再对应主持人所说的单词的读音,最终确定了“陶顿”这个地名。

  而在这一期视频中,这个难题又被升级了,那就是光头马特提到了很多非英语的书名和人名。英语还好说,根据读音猜测大概的拼写,然后上百度搜相关信息。这非英语怎么搞?只能是上外网搜。于是我晚上大概记录一下那个单词的读音,然后猜测可能的拼写,然后白天在公司的网络上搜索谷歌。这里我得说,谷歌的信息量真的远胜百度,百度除了英语相关什么东西都搜不出来。不过虽然困难,我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习了很多东西,比如终于知道了费奥雷•利博雷名字的正确拼法,还知道了两本重要的典籍:《斧的用法》和《博洛尼亚无名剑经》。前者是勃艮第的军用长柄斧指导手册,后者则是博洛尼亚武术流派的重要文物但作者页缺失至今不知是谁人所作。

  书名尚且难找,至于光头马特在视频末尾提到的四个名字,那就更不知去哪里找了。我连他们是哪国人都不知道,更别提他们的名字怎么写了。费奥雷倒是都知道,塔尔霍夫也稍微听过,剩下两个是谁???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一张中世纪欧洲剑术大师的名单,然后我就按照读音一个一个的对照,最终确定了另外两人的名字,德国人保卢斯•卡尔和意大利人菲利浦•瓦迪。

  最后说一点翻译有关的东西,就是涉及到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我个人目前的具体方法是:简单词用直译,不简单词倾向于谨慎地使用套用法。比如法语“QUEUE”,我将其翻译成“尾纂”,“LANGUET”我翻译叫“榫舌”。各位可以自行去百度看一下,然后想想我翻的对不对。

  其实我最近也看了一些网上有关翻译的文章,比如有关套用法的。所谓套用法就是拿一个中文里相似的词去翻译一个外语里差不多的东西。我个人对此持谨慎支持的态度。当然也有人强烈反对,最常见的就是认为“龙”不应该翻译成“DRAGON”...其实我也不支持,我认为应该翻译叫“SERPENT”,暴雪也是这么翻的。但是我必须要说的一点是,翻译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是:增进异域交流,减少沟通成本。换句话说,你不能翻译过后的东西比它原本的东西还难懂。例如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骑士”不应该叫“骑士”,应该叫“奈特”,“国王”也不能叫“国王”要叫做“金”,“公爵”不能叫“公爵”要叫做“杜克”。他的理由是王公侯伯子男都是中国独有的东西,不能被外人的文化“污染”了。在这里我不想讨论中外文化问题,我只想讨论翻译的问题。

  “骑士”是翻译的英语“KNIGHT”,但是你要知道“KNIGHT”并不是描述这群人唯一的词语,在英语里还有“HORSEMAN”,法语里有“CHEVALLIER(相当于英语的“CAVALIER)”,德语里有“RITTER(相当于英语的“RIDER”)”,你们可以自行去看看这些词是什么意思。所以说虽然这个词的本意并不是指骑马的战士,但是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骑士”简单易懂又贴近原文,为什么不用?“奈特”说出来有人听得懂吗?这和日本、韩国那样直接给英语标上拼音有什么区别?

  再比如说“SWORD”一般被翻译成是“剑”,但是这两个词的意思其实是不能完全对应起来的。“SWORD”的范围更大,所以现代也常被翻译叫“刀剑”了。但是你能因为它和中文的“剑”指的不完全是一个东西,就把它翻译成“骚德”?“SWORDSTAFF”叫做“骚德斯塔福”?那好了,一句简单的话:“国王命令他的骑士拿起剑杖”要被叫做“金命令他的奈特拿起骚德斯塔福”......这到底是更容易还是更难理解了?

  那么,以上就是我最近一段时间进行翻译工作之后的一些总结和感想。我喜爱历史和冷兵器的时间并不长,做视频更是纯粹的外行,哪方面我都不敢称是专家,所以各位有任何建议和批评我都可以接受。我始终相信越交流越睿智,而封闭只能让一个人的思维身陷囹圄。




翻译国外冷兵器相关视频......是一种什么体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