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借力问题的辨析》
有人说健身动作不能借力,需要全程控制,又有人说可以适当借力,这样有助于肌肉启动和上更大重量。人们总是乐于求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两个观点看似对立,实则只是看到了细枝末节的东西,没有抓住本质。
这个问题要从本质谈起:
肌肉是瞎子,只认识刺激,不认形式。肌肉不认识训练器材,管tm你是用杠铃壶铃哑铃还是自己的身体,只要刺激到位(动作的节奏、幅度、强度、容量balabala的),你的肌肉就会朝你想要的方向缓慢发展(没错,不仅仅是肌肥大)。
人们往往关注于形式,而忽略本质,有人说健美的人讲究全程控制,并且拿出很多健美选手举例。但是,另一方面,你需要看到,健美的流派五花八门,没有固定的流派,但都取得了成功。


以涡轮和杰克逊为代表的“硬派健身”为例,无论什么动作,都在全程借力、全程乱甩,号称德州甩王,但他们依然练出了巨大的围度。面对人们的质疑,他的回答是:“要充分做到肌肉控制这一点,我认为大多数人还有很多至关重要的东西要去掌握,尤其是要打算走健美这条路的人,你得学会感受肌肉发力。还有无论你练什么,都得会收缩肌肉,真正做到那点才可能进步,并不是一股劲地傻劲地练,我是控制重量在练,人们都喜欢抨击我这种训练方法,你去看看罗尼是怎么训练的,我和他是基本一样的训练方法,看看我的伙伴Johnny怎么训练的,看看卡特怎么练的。某些傻子敲着键盘什么也不干,然后去抨击那些冠军们,首先我真想看看他们练的什么样,其次我想问问他们赢了多少场职业赛,他们拿了几次奥赛先生。我自己的训练自己心里是有数的,健美其实就是让血液泵进肌肉,然后破坏你的肌纤维,练到肌肉力竭,尽可能多的充血,破坏肌肉纤维,然后再补充适当的营养让其恢复,还需要正确的睡眠,然后你就变大了,当然你得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我确实很恼火,就因为我不是传统的健身方式,就因为我身体晃动借力,就因为我没有全程控制重量,然后有的人就各种喷我,那他们又做了些什么呢?你要知道,看书和应用是两码事。你要弄清楚什么是对你有用的,去坚持就好。”
在《施瓦辛格健身全书》一书中,提到了很多健美力竭方法,包括半程法、暂停法、辅助法、金字塔组,最后还有借力法,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小技巧”,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能榨干肌肉力量,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肌肉做更多的功。这些无数的技巧,本质是为了加大对肌肉的刺激。如何加大刺激?对负重进行减负,使肌肉能多做四五个。我们都知道,在一组训练之内,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一开始会很轻松,中期会很吃力,后期的两三个,即便非常吃力也上不去了,这时候就需要借力了,所谓借力,就是为了减轻肌肉负担的技巧。如果条件允许,有旁人给你进行辅助,效果是一样的。
比如你手握40kg的负重做弯举,目标要做12次,前五个轻松完成,中间三个吃力完成,最后三个无论如何也做不动了,四周也没人给你辅助完成,但你明知自己还有余力,这时你有两个选择,第一是放下杠铃,换更轻的片,但等你换好,你也恢复的差不多了,训练也就没有了一样,毕竟健美的训练原则是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完成的,第二,你就需要借力了,借用你身体的其他肌肉分担一部分负重,助你完成最后四个,40kg的杠铃,身体分担10kg,手臂承重30kg,及时且顺利地就完成了这组训练。相比于让他人辅助,自身借力有很多优点:1、不需要依赖他人。2、根据自身力量感受,借力的重量,会更精准,而一个缺乏经验的辅助者往往会错误地评估你的力量。3、通常借力都是在完成较大重量时产生的,可以说,借力更有利于上更大的重量,更有利于肌肉的启动,有利于产生更大的刺激。

所以综上所述,是否借力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们不妨尊重我们自身的感受。重量小的时候,自己觉得可以完全控制,当然不需要借力;重量大的时候,一组的收尾阶段觉得力不从心,当然可以通过借力来榨干最后的力量。这一切都应该由心而发,不应该有死板的教条规定,人应当如其所是。
有了本体感受,什么动作细节都是狗屁,忘掉它们,想硬拉,一个念头,就立马去握杠铃,想深蹲,一个念头,扛起杠铃就是蹲,哪有什么弯弯绕,哪有什么在镜子面前的照猫画虎,那是小孩子的游戏。训练时意识只与肌肉交流,你会感觉棒极了。
小重量全程控制之所以是主流,因为小重量念动合一能够自我安慰和自我满足,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快感对下次的训练以及今后的锻炼有心里层面的加强。其次,看到那么多科技选手每天做小重量,自己也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才是正道,然而你们的激素水平终究不可相提并论。天天就知道个发力感,人家练力量举的腿围都70+了,深蹲都200做组了,自己还抱着死亡哈克蹲给那练tm意志力呢?国内的健身圈最搞笑的是一群自然小白照着药罐子的方法练。
增肌还得靠大重量抗阻训练。所以,借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借力不等于于不发力,有些毛睿战士,基础不够,本体感受没有,只有借力的观念,而没有自身的感觉,负重的60~70%都是由辅助集群代偿承担,感受不到肌肉发力,原本合情合理的借力辅助就变成了全身代偿的毛睿战士,这也是借力做组在人民心中口碑差的原因。
但最后我要提及一个训练者自身很难察觉到的问题:很多人在借力时,无法做到杠铃匀速运动。你们应该记住一个前提:一切以增肌为目标的健美训练,在离心和向心过程中,都应该尽可能地保证匀速运动,一切都应该在平稳中进行。(注意我只说了健美训练,以力量为目标的力量举除外)(我为什么说“尽可能”?因为在静止临界点,杠铃的速度想从零变成最大值,一定会有一个加速过程,所以在离心和向心的临界点,是不可能匀速的,我所说的“尽可能”,是指在杠铃轨迹在运动过程中间,应该匀速。只有这样,杠铃的重量才能最大程度地作用在受力肌群上)
你们大可以将健美训练当成在田间耕地,杠铃就是土地的阻力,你们的肌肉就是发动机,有限时间内的翻土量就是肌肉的刺激程度,你们没见过耕地机利用加速度锄地的吧?同理,你们没见过利用加速度搅拌芝麻酱的吧?你们没见过用加速度骑自行车远行的吧?你们也没见过徒步爱好者用忽快忽慢的速度走路的吧?因为,但凡是对持久性有要求的运动,都必须尽可能维持在一定的速度、一定功率上,靠变速进行的运动,是不持久的。
可能有人会问,离心时有加速度,会减小负重,这时尽可能匀速这没错,但是向心时有加速度,负重可是增加的,肌肉刺激会更大为什么向心不能靠加速度?我想请你们扪心自问一下,你们所谓的加速度,有多大程度上是靠目标肌群发力完成的?又有多大程度上是靠身体代偿完成的加速度?如果你完全靠目标肌肉发力完成这些加速度,说明负重太小了,你应该加重,而不是靠加速度;如果你是靠身体代偿完成这些加速度,不仅不会更累,反而更轻松了,对目标肌群又有什么意义?这也是很多人难以察觉的一个问题,就是错把代偿当做借力,要知道,借力的目的只是有利于你在临界点更好地启动。可以看看涡轮和杰克逊的借力训练,在临界点是借力的,但在过程中,肌肉是完全控制的匀速状态,这是很多人玩不好借力的难点所在,只得其形,未得其意。

偏见产生于无知,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破除偏见的过程,真正的智者是包容的。等达到一定高度后,再回过头看世人那些非黑即白的论战,只会觉得可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