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卧推引发的气息漫谈》
卧推之前,尤其是大重量卧推之前,在躺在卧推凳上后,必须躺在凳子上休息十秒左右,以使身体的血压重新回到大脑中。如果没有这个适应期,大重量的压迫很可能使大脑产生缺氧,眼睛开始变黑,甚至失去意识,产生危险。我自己的节奏是,在卧推之前会有三次深呼吸,第一次是刚躺在凳子上时,第二次是握杠后,身体向后撤,为起桥做准备时,第三次是起完桥,准备发力起杠之前。注意,第三次吸完气后,就不要呼出来了,直接起杠开始做,因为在大重量卧推时,是先绷气后起杠,而不是先起杠后绷气,如果先起杠后绷气,上身受到大重量的压迫,气就吸不饱,力就散了。深蹲和硬拉,甚至所有健身动作,都是同理。这是呼吸的心法,看一个人是不是老手,就看他的呼吸是不是深沉有力、舒展稳重,丹格林就是一个典范,无可挑剔。
同样,竞技运动和力量训练一样,也是在发力前吸气,发力时呼气,但风格与感觉有很大不同。力量训练强调腹式呼吸,呼吸要沉、要稳、要猛,甚至喉咙发出的声音要像虎啸一样。用这种方法,在做组时体会到氧气在血液中高效的循环,力量源源不绝,这才算找到了呼吸的感觉。竞技运动,以格斗为例,因为讲求爆发力,呼吸风格就应该轻快、短促,不关注是否腹式呼吸,而是要放眼到整场比赛,使气息不乱,呼吸节奏稳定、节奏感强。让呼吸为动作服务,动作刚猛突进,呼吸就快速跟上;动作保守避让,呼吸就深沉舒缓,确保体力的恢复,做到“气随身动、身随意动”,三者协调,没有阻塞,就像李小龙所说:“哪里有阻塞,哪里就有错误”。
我们可以看到有人心肺能力很好,但是擂台上没打几分钟依然大喘气,一些有经验的老泰拳手,心肺并不顶尖,但全场比赛打下来,气息平稳,依他们自己说,就是他们的节奏很好,他们只在该发力的时机发力,不该发力的阶段是在调整呼吸、休息,做到打击效率的最大化。我喜欢看泰拳比赛,在看比赛时我在享受什么?很大一部分就是在享受他们的节奏,那种身心合一,那种有条不紊。放眼整场的比赛,就像在观察一幅艺术品一样,那么的完美、和谐。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ufc中盖基vs小鹰的比赛,盖基第一个回合结束,就开始急促喘气了,因为他太惧怕小鹰的压迫力了,为了防摔,他浪费了太多无用的体力,毫无气息的节奏,导致第二个回合就因无力被降服了。不过也无奈,小鹰的压迫力实在太恐怖了,如果不用出百分百的体能,没有人能防得住,除非以毒攻毒,不再费体力去防摔,而是主动跟小鹰拼地面,这样才能减少无用功,就像当年的提巴一样,过硬的身体素质,小鹰硬是一次没摔成。不过现在的轻量级,能跟小鹰拼地面的人,还没出生,庆幸小鹰退役吧。有人因为夜魔最终没有跟小鹰打成比赛表示遗憾,但在我看来,夜师傅是幸运的,给站立格斗保留了最后一丝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