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健漫谈知与行》
夜晚到小区楼下玩双杠。扪心自问,我发现,我更喜欢夜晚出来街健,而不是去健身房,因为健身房更像训练,目的性更强,在乎结果,而街健更像一种生活,不问结果,过程本身就是结果。健身房像是一瓶烈酒,性烈,它是勇敢者的游戏;街健更像一杯陈酿,味柔、醇厚,它有仁者的恬静。
夜晚时独自穿梭在单双杠间,四周静谧,戴着耳机来回踱步,伴随着音乐的鼓点,观察着内心所想,然后把思绪交给训练,体验着当下的生命本身。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因为在高中我就度过了两年这种时光。
街健足够简单,一个单杠,一个双杠,还有一块干净的平地,就可以利用自重训练到全身。(当然,腿没法练到)
夜晚清风拂面,空气充足,这是健身房所没有的自然气,户外的夜景全都映入眼帘,我在享受这一切。
对比两者,不禁思考,我们究竟应该看重结果,还是应该看重过程,不问结果?就拿俯卧撑与卧推来说,当然,我可以找出好几张俯卧撑不如卧推的理由,比如无法达到增肌的最大化、无法达到绝对力量的最大化、无法增加形体的视觉效果……但问题是,有人一直在做俯卧撑,十几年如一日,将它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你可以说他绝对力量不足、围度不够,但是,他一直在做,并且以过程为满足。谁规定人人都必须活在力量与围度这一单一的框架里?在跳出刻板框架后,你是否能看到他对锻炼本身的热爱?我们真的拥有这种品质吗?当你在健身房玩命训练,只为求一个结果时,自己究竟能坚持几天?手段的最大化能否敌得过时间的打磨?,一年、五年、十年、二十年……
人的成长不是垒砖块,垒一块涨一分,人应如破土而出的幼苗一样生长,听任生命的呼唤,尊重自己的内心。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在意诚的基础上,再谈手段、再谈方法、再谈效果,负责不过是东施效颦,敌得过训练的痛苦,却终将败给时间。
另一个问题,人的活动究竟取决于人自己还是取决于环境?我认为可以辨证地看待,在环境未选择前,是人选择环境,在环境选择以后,是环境改变人,人的主观意识有且仅有在选择环境时才有作用,环境选择以后,人是跟着环境走的,比如拿我举例,在运动场所,我是一个热爱运动的积极分子,我享受运动,甚至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但宅家久了,我与从不运动的常人一样,觉得一切激烈的运动都不想参与,此刻的我与从不运动的父母有什么区别?并无二致。但是我与父母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是我们此时虽然都是躺在家中,但一有时机,我会选择去户外锻炼,而父母则永远不会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是我们的区别。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我有这个念头而父母没有呢?是我们以往的生活经历不同导致的,念头的产生依然要依靠环境,它不可能脱离物质而凭空产生。人能选择环境,但人选择环境这个念头本身又是从哪来的呢?依然从环境中来,从当下以及过去的环境中来,所以归根到底,人不过是环境生物。我的过往中有过无数次训练给我带来满足感的经历,而父母没有,所以,我就更容易重新拾起搁置已久的训练,去复制这种令人愉悦的经历,但我的父母没有这种经历,故而如果他们想产生像我这种想法就很困难,除非遇到什么重大的刺激,急速改变它们的想法。
“念”的塑造离不开环境,也就是经历。以往无数的“经历”构成了我当下的“念”,我当下的“念”去选择当下的“经历”,无数个“经历”就构成了未来。这个“念”就是知,这个“经历”就是行,知行合一,有知必然会行,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不行就叫不知。所以这个“知”不是理性思考后的“知道”,而是心中的“良知”。如何“致良知”?这个“致”就是“听”,“致”良知就是“听”良知,如何听?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听,这个听就是行,行就是生命实践,离开行,永不可能听(王德峰)。
人能选择环境,但选择本身也由环境创造。所以我们要依靠无数的“生命实践”来塑造环境,从而让环境影响自己的“知”,有了“知”就能“知行合一”。人不过是环境生物,这就是王阳明为何如此强调“行”的重要性的原因,离开了实践,永不可能知,也永不可能行。
想爱上运动吗?那就去训练场吧,器材本身会告诉你;想爱上学习吗?那就走进书房吧,书籍本身会向你诉说;想变得不在邋遢吗?去浴室吧,淋浴喷出的水花会告诉你干净的意义;想拥有美好的爱情吗?给心爱的她买束花吧,她的笑容会告诉你爱情的真谛……
一件街健的小事,让我写了这么多话,真如王德峰所言:“头脑是不会有风暴的,心灵才会起风暴的,各位”
————2021.3.25日记

(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西方式解释)